第一篇 潜居抱道,成绝代之功(原始章)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品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功名的基本方法。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我们要审时度势,待机而动。
原始章
题解
注曰:“道不可以无始。”
王氏曰:“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内,先说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译文
张商英注:大道不可以没有发端。
王氏批注:“原”,就是根本。“原始”,就是初始。“章”,就是篇章。这一章内,首先论述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品质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成名的道理。
评析
原始章是本书总纲,主旨是阐发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乱之缘由,所以以“原始”为章名。
黄石公认为: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为做人、处世的根本所在。这五者也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成就功名的基本方法。人生成败荣辱,说到底就是对这五者的坚守。
玉之五德也恰好阐释了这个道理:润泽以温是谓仁;廉而不刿是谓义;垂而坠不飞扬是谓礼;缜密坚实是谓智;质地明晰是谓信。尊道贵德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上古造字“玉”“王”不分,意谓三横乃天地人,一竖乃参通天道、地道、人道者,是谓王!
原典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施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译文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五种品质,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张商英注:将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分离开来而加以使用就有五种思想体系,放在一起而加以融合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体”用来贯穿这五种思想体系,五种思想体系用来推演一体。
王氏批注:道、德、仁、义、礼,五种道德标准,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办法。如果能够一件件依照践行,就能成为一个人立身、成名、建功立业的根本。
评析
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万物无一不体现着道。人为万物之灵,人类社会的盛衰成败,治乱变迁,皆由人起。人若明道合德,心怀仁,行乎义,表现礼,那么整个社会则盛,则成,则治;而人若远道,离德,无仁背义,乱礼,就会成为世道衰败的前因。为此,用道、德、仁、义、礼这五种道德标准来指导人们修身处世,是必要的,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基本原则。
儒家修炼有三纲八目,三纲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道家追求“死而不亡”。什么是死而不亡?简单地说,只要精神永存、圆满,即为不亡不朽。这种思想从古人的“德为楷模,行为世范”,到今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以贯之。
“精神”并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影响人们的行为甚至渗入心灵深处的一种能量。为获得这种能量,中国人又提出了以崇尚圣贤和“内省”为主的自我修炼文化,并以道、德、仁、义、礼五德作为日常修养的五个具体标准。如果一个民族或者个人能通过学习和自省,不断自我完善与升华,必然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①,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注释】
①蹈:践行。《说文》解释为:蹈,践也。《广雅》解释为:蹈,履也。这里指践行,实行。
译文
所谓道,就是宇宙万物、人类社会运行不竭的自然准则。“道”虽然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运动变化的由来。
张商英注:“道”覆盖了宇宙万物,广阔无边。人们行止言默,进出饮食,大到无极,小到微尘,有哪个行为不在道的覆盖之下呢?用仁不能够为它命名,所以仁爱的人看到它称它为仁;用智不能够完全表尽它的意思,所以智慧的人看到它称它为智;普通人不能够看到它,所以,虽然时时在使用却不知道它。
王氏批注:天有昼夜四时的变化规律,春天和煦、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太阳月亮一来一往,大地万物自然生长,这是天理自然之道。海纳百川,不管它是干净的还是污浊的。春生,夏长,秋盛,冬衰,宇宙万物或者茂盛或者枯萎都能得到它们应该得到的,这是地利自然之道。人规仪了天与地、君与臣的道义,父与子的亲情,夫与妇的不同,朋友间的诚信等伦理;如果能够顺应自然运行的时序,调查研究地理的优势,成就万物自然生长,这就是人事自然之道。
评析
从宏观方面讲,万物皆在宇宙整体中生存,无论言谈、动作,无不举步践行着“道”,实行着“道”。“道”是个外延无限大、内涵几近于零的概念。它简单到无法再简单,只有一个字;它又复杂到无法再复杂,大到无极,小到微尘,甚至人的一呼一吸,一啜一饮,都在道之中。
所以,道与物的关系,如同水与波的关系,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虽然“道”难以琢磨,但人要想建功立业成就大事,必须要问道、学道以明道;还要修道、体道合大道,才能得道多助,自助天助!明道者顺道,顺道者,事易成,此乃文武二王之道;失道逆道,事必败者,此乃桀纣之败。
原典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①。
注曰:“有所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②,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曰:“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注释】
①欲:从“欠”,“谷”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说文》解释为:欲,贪欲也。这里指想得到的或想达成的愿望。
②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
译文
所谓德,就是指人的所得,就是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张商英注:有所需求叫作欲望。有欲望却不能得到满足,这是违背性情的。从圆规、方尺中得到的是圆形和方形罢了;从秤锤、秤杆中得到的是轻重分量罢了。从德中追求,没有什么欲望不能实现。君臣、父子之间拥有它得以成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之间拥有它得以成为昆虫、草木。大的得到它从而成就其大,小的得到它从而成就其小。近到自身的生命,远到万事万物,没有拥有欲望而不能得以实现的。
王氏批注:气候在四季运行中产生阴阳、冷热的变化,刮风下雨,滋润万物,这是天的德行。自然植物各自得到自己的产出,飞禽走兽自然地生存在各自的区域,山川万物如其所愿,保持本性,这是地的德行。弄清楚并讲明白智圣先贤的经典,通晓古今事情的道理,安然地生活,陶冶心性,正其心、修其身,对君主忠诚,对父母孝顺,对朋友诚实守信,这是人的德行。
评析
规划一片树林,让树木自由成长,啜饮甘霖雨露,追求天空阳光;规划一片天地,让孩子自己打拼,发挥特长,实现远大理想;打造一个平台,让员工人尽其才,皆得所愿,实现职业梦想!如果你能助别人心想事成,你自己当然也能美梦成真!所以最好的领导要帮员工成就梦想,即“使万物各得其所欲”,能做到这一点的必是道德高深之士。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孤立起来,山深则兽归之,渊深则龙归之,道高则好运来,德高则贤人聚。
原典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①恻隐②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曰:“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惠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注释】
①慈惠:仁爱,恩惠。
②恻隐: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出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译文
所谓仁,指的是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有慈悲恻隐之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遂其所愿,各有所成。
张商英注:仁爱的本体如同上天,上天没有覆盖不到的地方;如同大海,大海没有容纳不了的河流;如同雨露,雨露没有滋润不到的事物。慈爱、施惠、恻隐、同情是应用仁爱的具体表现啊!真正具有仁爱的人,虽然不刻意去和天下万物亲近,但是天下万物无不自觉自愿地亲近他。因为,没有一个人得不到他想要的,没有一物不生机勃勃。《尚书》上说:鸟兽鱼鳖都这样顺利地孳长。《诗经》中说:在那路旁聚集丛生的苇草,不要放牧牛羊去践踏。这大概就是仁爱的最高表现吧。
王氏批注: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给别人。如果一个人愿意施惠他人,那他人自然与他亲近。用要求他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宽恕他人。能行义辞让的人,一定没有人能争得过他。有仁义的人,是人们愿意亲近的人。关怀鳏夫、寡妇、孤儿、独老,周济困急,这是慈惠之心;他人的苦恼如同自己的苦恼,自己的快乐如同别人的快乐,这是恻隐之心;一个人如果知道慈惠、恻隐之道,一定不会妨碍别人的生活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营生,这是维护好国和家的办法。
评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仁”特别强调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但具体什么是“仁”呢?一言以蔽之,“仁”的思想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施于人。“仁”的表现是慈爱、真诚、自然、恭俭、谦让,应对事物宽宏忠恕、怜悯体恤、忧伤慈悲、遂物顺理,无一物不获其生,无一事不获其成。
从自己做起,首先要从心做起,如果你是时时能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难处悲苦的人,那即是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当你用这样一颗心对待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于你。“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那么具有了仁爱之心,做好了身边的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答案是,成己为人!先人后己是“一切为他人”的最高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来不但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大为提高,更能给自己带来人气,给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拥戴,令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顺风顺水。
原典
义者,人之所宜①,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注曰:“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曰:“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注释】
①宜:从“宀”从“且”。“宀”指处所、地点;“且”意为加力、用力。“宀”与“且”联合起来表示力量用在指定的地方,即《苍颉篇》所言:“宜:得其所也。”本义为力与着力点匹配。《说文》:宜,所安也。《尔雅》:宜,事也。这里指适宜。
译文
所谓义,是指人应该遵从的行为规范,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立功成事。
张商英注:道理所在的地方叫作义,按照道理而进行决断,是施行义的办法。奖赏善行,惩罚罪恶,是义的道理;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是义的决断。
王氏批注:心量宽广,能与各种人交往;志向远大,使人民安于你的领导;轻视金钱如同粪土,爱惜人才如同爱亲人;对下也能怀有一颗谦卑恭敬的心。这些是有义者行义的道理。有人做了好事,就奖赏他,让更多的人看到,使他人也学着做好事;有歹人做坏事,就要惩治他,让更多的人看到,使他人不敢为非作歹。这样便可以立功成事。
评析
义是指人办事时要合时宜,合乎事理,处世要得体,让人感到舒服。“义”是一个为人处世的判断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善,就应该得到奖励,而违背这个标准的就是恶,就要受到处罚。
天地万物均在自然相合的平衡和谐之中生生不息。以朝政来论,君主如果心正意诚,臣子忠贞清廉,国纲必振,万民必礼,百业兴旺,四海必服;再以家道论之,父母慈爱抚育,子孙孝敬赡养,哥哥姐姐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敬重哥哥姐姐,夫唱妇随。如此,则六亲必合而家道齐兴。凡事皆然。
顺事物之理者为善,应表彰嘉奖;逆事物之理者为恶,应决断而罚。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奖一人而三军悦者,奖之!故朝政有法,家庭有规,行军有律,工匠自有规矩。使人、事、物各得其宜,各顺其理,必然建立功绩,成就事业。
原典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①,以成人伦之序。
注曰:“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曰:“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注释】
①夙兴夜寐: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出自《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译文
所谓礼,就是人们所身体力行的做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应为此兢兢业业,夙兴夜寐,谨守并维护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伦常关系和规范!
张商英注:所谓礼,身体力行也。人们从早到晚应该遵循的规范都是礼。如果言谈举止、耳目所见、所有的长幼向序都践行礼的规范,那么,放荡奸邪、奢侈淫靡的现象又从哪里产生呢?
王氏批注:大体而言,事于君王,侍奉父母,应当时刻恭候应承而或进或退。家里家外、长辈晚辈的应承应该谦虚礼让,恭敬尊重。躬行这样的侍奉礼仪,昼夜切勿懈怠,这样就可以形成人伦秩序。
评析
礼,对国而言,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组织而言,就是规章制度;对家庭而言,就是家道家风;对个人而言,就是礼仪规范。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组织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有了它,社会才能井然有序,组织才能有序发展,人们才能和谐相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证,“礼”是人伦的自然之序,无论清晨起床,夜晚寝寐,均须履践遵循而不可失其常。天生万物,皆有所属,决不能由着自己任性妄为,我们只有积极并谦恭地遵从社会礼仪规范,礼尚往来,才能最终维护自己乃至全社会的利益!
原典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注曰:“老子曰:‘夫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王氏曰:“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译文
凡是想要修身立业的根本,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标准缺一不可。
张商英注:老子说:“道散失了然后才有德,德散失了然后才有仁,仁散失了然后才有义,义散失了然后才有礼。”这五个方面未尝不相互作用,而关键是使之不散失,这就是天道的神妙而已。老子强调的是天道的本体,所以,礼这东西,标志着忠信的不足,而且意味着祸乱的开始。黄石公强调天道的功用,所以,这五种思想体系是缺一不可的。
王氏批注: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品质彼此为用才可以做人、成事。想要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抱负,这五者缺一不可。
评析
只要是人就有欲望,而且欲壑难填。竭泽而渔,再无机会;破坏生态,必受惩罚。你取的时候,可能会伤害了别人的利益,随之就是争斗。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些规则来制衡。符合这些规则,或者守住其中的几项规则,你就可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如果你违背了这些规则,可能会一事无成甚或身败名裂。
原典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注曰:“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王氏曰:“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贤能,其国难理。见可治,则就其国,竭力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有见识贤人,要省理、乱道理,去、就动静。”
译文
贤人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张商英注:兴盛或衰败有一定的道理,成功或失败有一定的规律,安定或大乱有一定的苗头,离去或留下有一定的道理。
王氏批注:假如君主施行仁政,任用忠臣良将,国家繁荣昌盛,贤人君子就应尽心做事;假如君王不行正道,听不进良言,国家衰落,贤人君子就应退隐闲居。倘若贪恋功名利禄,不懂得进退的道理,必定会有祸患临身。能看清社会治乱的趋势,进退都依照形势而判;能懂得退进的原则,也就可以选择时机,或进或退。参酌详审国家盛衰的形势,君王如果英明,能察纳雅言,即使没有良臣辅佐,他的国家也一样能够治理;君王如果不英明,不采纳良言,疏远有才德的人,他的国家就难以治理。见到可以治理的国家,就进去,尽力做事。如果不能治理,就从职位上退下来,退隐闲居。有见识的圣贤,需要觉悟到治与乱的规律,从而做出进退的选择。
评析
天地万物,在自然之道的运化之中,自有生杀之机。故盛衰循环,成败交替,治乱往复,其中有道、有数、有理。天理昭昭,不差毫厘。只有体之以道德,行之以仁义,践之以礼者,才是兴盛之机会、成功之表现、大治之征兆。离道德、背仁义、逆礼仪者,是衰之征、败之因、乱之始。
俗语说:“世事难料”,但万物的发展皆有征兆,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至关重要,黄石公用“明”“通”“审”“达”四个字来强调这种判断力。
一流的眼光决定一流的事业,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要投身一个有前途的事业当中。但是,一流的事业是否适合你,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古代有一个人到处学习本领,立志当屠龙之士。可是天下本无龙,他怎么成就自己的事业呢?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审时度势,一旦发现环境并不适合你的发展,那么就要“达乎去就之理”。
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明白而且顺应了这种规律。成功者就像是登山者,事物的规律就像山上的道路。找对了道路,事半功倍;找不对道路,瞎闯乱窜,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成。在找寻道路的过程中,还要将自身的因素考虑进去,量力而行,量“度”而行。什么是“度”?就是适合你!牛车上了高速公路,可能是灾难;跑车进入崎岖山路,可能跑不过牛车。所以,登山者应该明白,哪里该逆势而上,哪里该顺势而下,哪里该回心转意……这就是“明”“通”“审”“达”的妙用。
原典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注曰:“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译文
因此,当条件不成熟时,墨守正道,隐居韬晦,等待时机的到来。
张商英注:道,就像船一样;时机,就像水一样。有了船只、船桨的便利却没有江河之水来使它运行,就不可能知道船只、船桨有利于渡河。
王氏批注:如果君主不贤明,听不进忠言和真话,国事衰败,做事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不如隐藏起来,躲避衰败、混乱的败局,修炼自身道德素养,等待兴盛发达之时。
评析
有志者事竟成?不一定!鸡蛋立志碰石头,结果鸡蛋粉身碎骨!所以成事只有志向还不够,还要识时务。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意思是,虽然有智慧,不如赶上一个好时机;虽然有种田的锄头,不如按照时令播种耕作。
所以,贤人君子审时度势,不苟安,不妄为,龙卧南阳怀器隐居,内以养志外以养德,使自己具备达天道、有德行、明仁爱、守正义、通礼仪这些品德,等时机来临。正所谓“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君主昏暗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很有见地地说,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了。可见,审时度势也是一种智慧。
原典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注曰:“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徵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会而行。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译文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作为,常能位极人臣;得到机会而行动,就能建立盖世之功;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隐姓埋名、淡泊于世而已。
张商英注:平常注重修养自身,赶上时机就立即行动。时机不容错过,哪里允许揣度议论呢!
王氏批注:君王和臣下的相遇,要靠机缘。如果赶上好的时机,君王对他言听计从,那他就能建立功名,一展所学,必然可至相辅之位。魏徵开始跟随李密的时候,因为没遇明主,就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不能成功成名。直到遇到唐太宗这样的圣德之君,对他言听计从,他才官居相位,流芳万古。这就是把握时机而功成名就的例子。明安危,知得失,因时制宜,等到有好的机会再施展自己的才能。辅佐贤明君王,一定向下推行恩德;治理国家,首先应当体恤军民。这样就可以建立足以比肩前代贤臣的功绩。如果没有遇到好的君主,就应该隐迹埋名,守着本分隐居韬晦。如果强行推行自己的主张,一定会使自己受到伤害。
评析
有充分准备的人,御时而动,一旦风云际会,就能够乘势而上,开创一番大事业,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贤人君子,怀器于身,若时机不到,就隐没自身,保全自己。但依然可以做一个道德高尚、受社会尊敬的人。如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不钓鱼鳖,只钓诸侯;诸葛亮躬耕南阳,绝不是醉心农事,而是等待时机和明君。如魏徵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
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漫长的准备期,主要进行心灵的修炼,潜居抱道。机会永远不找无准备之人。有了准备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成功,诸葛亮如果不是赶上当时的社会时局,他也只能是“没身而已”。可见机遇、局势对于有志者的重要性。所以,智者从不与天斗,亦不与势争,而是驭势偕行。韩非子告诫人们说:“势者,胜众之资也。”审势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像尧舜这种圣人,如果不审势而行,则功不立,名不遂。魏徵遇到了唐太宗,才能得个“诤臣”之号,如果遇到商纣王,或许也会像比干一样被挖心。
原典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译文
因此他的道德非常高尚,他的名声也可在后代人中受到推崇,久传不衰了。
张商英注:道德如果高尚,那么名声就会流传后代而且受到推崇了。
王氏批注:知晓时势的变化,把握进退的尺度,保全好自己,才有机会名传后世。
评析
以此行于万物,而功绩伟大,道德足高,随之不但名显当时,而且功垂后世,流芳百世,且子孙祭祀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