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诡异波斯×自恋希腊×残暴罗马,古文明真面目大公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两河流域的泥板文书

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腊人将两河流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

历史上认为,美索不达米亚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南边的部分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北边的部分被称为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就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两河文明的出现

两河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就是苏美人,他们在西元前四千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等,都继承和发扬了苏美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现代人对古代各国的历史了解,主要依靠的都是文字记载。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了。而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古代文字,主要有三种:埃及人在西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就使用图画式的象形文字,西元前一千多年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文字,再来就是古代苏美人和巴比伦人使用的楔形文字了。

楔形文字的发现

对楔形文字的辨认,和对埃及象形文字的辨认过程极为相似。这件事还要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

西元前五二二年三月,当时的波斯皇帝冈比西斯率领数十万大军远征埃及。其中有个名叫高墨达的僧侣,冒充被冈比西斯处死的皇弟巴尔迪亚的名义,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王国发动了叛乱。叛乱持续了半年之久。不幸的是,皇帝冈比西斯在返回波斯的途中病死了。一时间,波斯贵族们群龙无首。这时,一个叫大流士的贵族以阴谋手法得到了皇位,并最终平定了叛乱。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大流士就让人将他平定叛乱的经过刻在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马丹)郊外贝希斯敦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贝希斯敦铭文上面也刻著三种文字:古波斯文、楔形文字和新埃兰文。一八三五年,法国学者偶然间发现了这些铭文,并制成了拓本。一八四三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他又把这些翻译过来的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对比,并终于弄通了这些楔形文字,从此便解开了楔形文字的谜团。

最古的楔形文字都是从右向左直行书写的。但由于书写不便,后来就把字形侧转了九十度,改成从左到右横行书写了。考古学家经研究发现,这些楔形文字是由苏美人发明的。早在西元前四千年,他们在开发两河流域的同时,就已经创造出了这种文字。

最开始,这种文字是象形文字的。如果要表示比较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比如“天”加“水”,就表示“下雨”;“眼”加“水”,就表示“哭”等。后来,他们又发展到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比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到后来,一个字形符号也能够表示一个声音了。比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

泥板文书不同凡响

当时的苏美人还不懂得造纸,因此他们的文字就用芦苇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然后刻在用黏土做成的长方形泥板上,然后再把泥板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泥板文书。

在古代埃及时期,文字刚刚进入图画文字或画谜文字的时候,一般重要的文字典籍都会用泥板文书来记载。因为这类书写材料比起纸草、羊皮纸、木材或一些铁器、青铜等之类的书写材料来说,具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可以随时取用,且造价低廉;二是坚固耐用,可以持久保存。

开始时,苏美人的泥板是圆形或角锥形的,不便于书写和存放,后来他们便将泥板改为方形的。苏美人的文字材料,大多数都是这样刻在这类方形泥板上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些文字得以保存下来的。迄今为止,考古人员已在两河流域挖掘出了数十万块这类泥板文书。由于苏美人使用的都是芦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所以落笔处印痕都比较深宽,提笔处则显得较为细狭。后来,人们就把在两河流域发现的这类古文字称为了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了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丰富并促进了它们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流,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的贡献。西元前两千多年,苏美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便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了过来,并使之发扬光大。

泥板是怎样制作的

经研究发现,泥板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用力揉搓黏土,然后根据需要做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状,并把棱角磨圆。一般是一面较为平坦,而另一面则较为凸出。做好泥板后,就可以在上面书写了。

书吏首先用细绳在上面画好格子,然后用芦苇笔或其他的书写工具在泥板上刻字或画图。泥板的两面其实都是可以刻字的,但为了避免书写一面时把另一面擦掉,书写时通常要先刻平滑的一面,然后再把泥板翻过来在凸出的另一面刻写。小的泥板可以拿在手上刻写,而大的则要放在特制的架子上书写。

两面都写完之后,再把泥板晾干或烧制,经过晒干或火烤的泥板非常坚硬,印刻在上面的文字或图案也可以长久保存。现在发掘出来的泥板,最古老的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最近的也不会少于三千年的时间。

泥板虽然可以写字,但是却没有办法装订,所以如果一块泥板写不下一篇文章,那么这几块泥板上都要有全书的标题和编号,而且下块泥板一般要重复上块泥板的最后一行字,以便读者查寻。类似的泥板文书在尼尼微城遗址就发掘出两万多块,目前总共约有数十万块被发现,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刻制泥板的工作在我们今天看来虽然烦琐而繁重,但在当时来说,却是很先进的、有水准的技术。并且,要想成为一个泥板工人,还需要不短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呢。

泥板保存别具特色

泥板在经过晒干和烘烤后,会变得非常坚固耐用,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但存放起来却并不十分方便。如果拿我们现在用的约五十页的三十二开本的文字量写在泥板上,重量就能达到五十公斤。因此,泥板的存放就完全不能像现代的书籍一样。

存放在图书馆里的文字版书,成套的泥板要用绳子捆起来,并附上标示这些泥板各自内容的一个小型的泥板块,放在架子上或书库里;也有的是用篮子或泥坛、泥罐存放。一些重要的档案或需要保密的书信,通常需要采用一种特殊的“信封泥板”来保存,也就是用另一块泥板盖在印有重要文件的泥板上,再用一些软泥封住两块泥板的四边,再盖上印章,表示这块泥板很重要。然后,再在外部泥板的表面刻上该档的副本或内容概要。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泥板的意外损坏或伪造篡改。

信件的保护也是这样,把写有信的泥板包上一层薄薄的黏土。收信人在接到信后,只要把这层黏土去掉就可以读到信件的内容了。虽然剥落外层黏土的过程也许不太轻松,但至少这种方式很安全。

泥板文书的创制和保存过程与中国制陶比较相似,人类的文明就是如此奇妙的互相感应著。泥板文书的创建,也展示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关于泥板文书的创制里仍然有很多没有解开的问题,比如泥板文书的材料要怎样调制?泥板文书在长久的保存过程里遇到水以后字体的扭曲会不会使释读产生误解?如果有,这一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这些难以解释的问题,还有待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