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无税不经营
纳税是企业实力和信誉的重要标志
纳税是法定义务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提供的支持。税收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调节经济总量,保持经济稳定;体现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合理调节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开放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规定条件的纳税人应该依法缴纳税款。
为什么要纳税?纳税义务是企业的法定义务,税法怎么定的,就该怎么纳税,完全是依法办事。是否纳税,怎么纳税,纳多少税,取决于税法的规定。这一思想,在税法理论上被称为“纳税法定”,企业老板必须具备纳税法定的意识。如果从通俗的角度来理解,可以认为,凡是规定要纳税的,就必须纳税;凡没有规定要纳税的,就可以不纳税。
在现代经济中,每家企业都不是孤立的。资金的进出往来,你没有账目,不等于别人没有账目,你偷漏税款,最后还是会查到你;同样,如果你账目不清,多纳了糊涂税,那受损失的一定是你自己。做小五金生意的刘老板的生意红火,租了四个店面。刘老板的店面每天的现金流水很多,但在不知不觉中,他对资金的进出开始疏于管理,对于纳税更是随意为之,渐渐成了一笔糊涂账。但供货方是正规厂商,因此,税务部门稽查时发现,刘老板的应纳税额和实际纳税额远不相符。经过调查取证,税务部门找上门了,在证据面前,刘老板不仅补缴了应缴的税款,还缴了一笔不菲的罚金。因为是初犯,没有涉及刑事处分,但这对刘老板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
西方有种说法:人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纳税,二是死亡。在西方国家民众的心目中,依法纳税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逃税是对社会最大的盗窃。”阿根廷这句包含道德谴责的税收广告词,使其国民普遍接受了自觉纳税的观念,把逃税当成人生的耻辱。可以说,不懂税务的老板,迟早会被税务局请去“喝茶”。
老板纳税意识“X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企业老板的纳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则是税收成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企业和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老板的纳税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企业偷逃税、出口骗税、欠税、滥用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比如,一位亿万富翁在被问到一年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时,笑答:“那倒不多,我月薪1万元,缴不了多少。”一位房地产老板建了多个珍宝古玩馆,馆藏的象牙、字画、古董瓷器等艺术品都以企业名义购买来冲抵企业经营成本,这些东西先在他的办公室里摆几天,以证明是企业的资产,然后就放到他的古玩馆了。
如今,经过多年的税制改革,企业家的纳税观念已逐渐树立。很多老板认识到,自己的企业必须向国家缴纳税金,要把照章纳税当作企业的首要责任。
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现象让人困惑,即老板的意识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或者说存在着一定距离。原因在于,在利益和观念的冲突中,利益动机往往占了上风。造成企业偷税漏税的原因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税收征管不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税负有意见、纳税意识薄弱。但只要是偷税漏税,那肯定与纳税意识不强有关。
而从理论上来看,影响纳税行为的因素除了取决于企业老板的纳税意识,还取决于税法制度是否完善、税收政策是否科学等因素。一些企业老板的纳税行为与纳税意识不一致,源自其对税收制度的看法。一些老板感觉国家以不公平的政策对待企业,自己的企业很少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贷款便利,在税率上也曾受到歧视等;有的民营企业老板认为,自己不能与国有企业一样承担相同的税负,或者因为其他企业偷税漏税,造成了竞争条件的不平等,因而自己不得已才偷税漏税。因此,从税收部门角度来说,要增强国家的税收效率,不仅要提高企业老板的纳税意识,还要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加强税收征管的严肃性。
“税改”带来的管理效应
自从2016年“营改增”“金税三期”系统全面上线后,我国税制改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又出台和实施了越来越多的税制改革政策,包括新能源汽车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的税种。比如,将省级及省级以下的国税和地税合并,将制造业的增值税率降至13%,将企业为员工缴纳的五险交由税务机关收取等,不断推动减税降负的实施。相应地,企业也在遵纪守法经营的基础上,以依法纳税为准则,制定相应的应对举措,节省税收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企业来说,新税改政策有助于推动税收制度简化合并,优化营商环境,更加便民,从总体上减少了企业的商品总价,进而减少了企业的采购支出,显著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扩大了企业对商品的需求。新税改政策有利于推动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供给侧改革,同时也有利于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小微企业的年应纳所得税上限被拔高,使得众多小微企业能享受到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利好政策,大幅度减轻了小微企业的税负,促进了其营运现金流的提升。小微企业拥有更大范围的“选择权”,能够按照目前的情况较为灵活地选择可享受的纳税待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其税负。
新税改政策也带来了企业税务管理的变革效应。传统的税务核算和税务申报等工作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涉税业务需求。“金税三期”的上线运行,也迫使企业将税务管理的重心从纳税申报转向纳税筹划和税务风险防控上。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员工薪资筹划工作。2019年,个税的变革让中低收入人群的税务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更好地体现了社会公平性原则,有效地调节了高低收入人群的差距。同时,它也给企业薪酬结构、用工模式、税务管理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企业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个税改革对不同职级员工的影响,结合企业用工的形式和薪酬管理开展薪资纳税筹划工作,合理规划员工薪酬。
2.合理开展企业涉税业务筹划工作。新税改的实施,要求企业不仅要关注增值税新政,认真梳理各项采购计划、工程承包和服务合同,合理、合规、合法地进行业务规划,遵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税务政策要求规范会计核算,保证签订的合同与企业的账务处理相匹配,提升企业纳税的遵从度。
3.加强老板的财税知识学习。一系列税改政策的颁布,要求企业老板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和理解税务政策,关注税收申报实操流程变化,分析税改对企业成本和利润的影响。企业老板要掌握各种业务技能,并结合实际,引领企业通过合法渠道创造价值。
4.加强老板的税收策划意识。很多老板的税收筹划意识淡薄,不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帮助企业制定纳税筹划方案,导致企业存在税务风险隐患。企业老板必须提高税收策划意识,提前做好税务安排,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5.提高老板的对外协调和沟通能力。尽管新税改后企业的税务办事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企业老板依然需要与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变化情况,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完成税务稽查任务,树立企业良好的纳税人形象。
总之,老板应该积极关注新税改变化,重塑企业税务管理,努力培养企业税务人才,建立企业税务管理管控体系,增强税收风险防范意识,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税收风险,使企业经营进一步规范化。
纳税信用是企业的金名片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日臻完善,纳税信用成为企业在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通行证”。
纳税信用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能力的一种社会评价,是纳税人在特定时间内所做的缴纳税款的承诺,是由于缴纳税款时间和纳税人享用公共品的时间不同步、存在时间差所形成的,反映了纳税人的诚信纳税动机。纳税信用是衡量企业信用的重要指标。优质的纳税信用日益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金名片。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信用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15号)已于2020年11月11日正式实施。纳税信用管理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变化一:准许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参与纳税信用评价。过去,非独立分支机构不能参与纳税信用评价。自2020年11月11日起,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可自愿参与纳税信用评价。有了良好的纳税信用评级,企业将会享受到更多利好。
这里所说的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是指由企业纳税人设立,已在税务机构完成登记信息确认,且核算方式为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
变化二:调整纳税信用评价计分方法中的起评分规则。过去,必须评价本年度内存在非常性指标信息的,才能从100分起评。新规实施后,100分起评的条件得以放宽,自开展2020年度评价时起,近三个评价年度内存在非经常性指标信息的,从100分起评,近三个评价年度内没有非经常性指标信息的,从90分起评。
变化三:调整税务机关对D级纳税人采取的信用管理措施。此前,上一评价年度为D级的企业,本评价年度保留D级评价,次年不得评为A级。新规实施后,自开展2019年度评价时起,对于因评价指标得分被评为D级的纳税人,次年由直接保留D级评价调整为评价时加扣11分;对于因直接判级评为D级的纳税人,维持D级评价两年,第三年纳税信用不得被评价为A级。
变化四:引入纳税信用指标评价情况复核机制。新规实施后,纳税人对指标评价情况有异议的,可在评价年度次年3月份填写《纳税信用复评(核)申请表》,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复核,主管税务机关在开展年度评价时审核调整,并随评价结果向纳税人提供复核情况的自我查询服务。
实践证明,良好的纳税信用是经营者优质的无形资产。它如同金字招牌,让企业享受到了诚信纳税的红利。拥有良好纳税信用的纳税人往往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