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课:人为何需要仪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仪式化理论

仪式化理论试图解释动物那些令人疑惑的姿势和行为是怎么出现,又是怎么逐步发展的。动物行为学家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这些行为是怎么出现的?这些行为的目的是什么?简而言之,动物行为学家假设,仪式化是一个选择过程,允许有利进化的信息和情绪状态增强交流。用赫胥黎的话说:

从动物学上可以这样定义仪式化: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将由情绪驱动的行为进行选择性固化或规制化,从而(1)更好地促进更优质和更清晰的讯号起作用,无论是在个体内部还是在个体之间;(2)更有效地催化或催生其他个体更有效的行为模式;(3)减少种群内的风险;(4)起到异性间或社会间的联系纽带作用。

动物行为学里的仪式化概念指出了动物仪式发展的过程。起初的工具行为功能改变,成为沟通行为。这种新的行为与最初的动机无关,从情绪状态交流相关的动机中获取新的动力。这些行动变得越来越夸张、有节奏、形式化和固化,所具有的讯号性质也就越来越明确。除了形式化的行动,显眼的身体部位和毛色也逐渐演化,使行为成为更加有效的交流方式。在动物行为学里,仪式化行为具有一定功用。在求偶、觅食、控制领地,以及确立社会等级和联结方式等都很可能出麻烦的情况下,仪式化行为的出现改善了沟通状况。

仪式化理论的基础是内在情绪的冲突模型。由此推论,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会造成麻烦的行为倾向,它们造成的冲突所固有的内在的矛盾的情绪造成情感不和,动物的仪式的进化是为了应对这种不和。例如,异性相吸能让配偶变得亲密,但太过亲密一方面会带来恐惧和想要逃脱的欲望,另一方面会造成对其他同伴的敌意和对抗。要配对成功,就必须找到一种能避免逃离或争斗的平衡状态。将求偶的姿态和行动仪式化,就是确立这种平衡状态的途径。

动物行为学家和生物学家将仪式化理解为一个相当灵活的进化过程,它基于便捷的行为模式和形态结构来加强沟通,创建社会纽带和阶序,安抚敌意,确立领地,共享食物,让求偶有序进行,并减少群体中个体间的对抗和敌意。动物行为学家称这些行为模式为“仪式化”,认为它们有人类仪式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众多仪式和典礼所具有的形式化、重复、表演性和固化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