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框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城市与城市化

2.1.1 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实力代表着国家的实力,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城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生态、政治、军事等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城市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从地理学角度看,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的环境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防务的密集结合体[8];城市是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何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9]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房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10];城市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特定环节,是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城市是在一定地域内集中的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11];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的中心[12];城市是以高密度和经济行为专业化及其统一制度条件为特征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活动系统。英国经济学家K.J.Button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从社会学角度看,城市是当地那些共同风俗、情感、传统的集合;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得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城市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中有较多的、集中居住的、不同职业身份的居民,大部分居民从事非农业劳动,某些居民具有专业技能,都市具备市场功能,至少具备局部的调节功能和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功能。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心;城市是跟农业没有直接联系的居民聚集的中心[13];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着高级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14];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是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已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从城市管理学角度来看,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城市,是一个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渊薮和焦点,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城市不仅集中了人类的智慧成就,而且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此外,法国学者菲利普·潘什梅尔(P.Pinchemel)认为城市现象很难定义,概括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15-16]。综观种种不同的对城市的认识,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城市言论言简意赅,至今仍为经典: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

可见,不同学科在城市科学的核心区相汇合,共同探讨城市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产生了城市科学的核心基础学科——城市学[17]。在我国,钱学森院士于1985年提议研究建立城市学,并且指出城市学应将全国的城市体系当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来研究[18],他将城市概括为:“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聚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