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确解读信息
信息时代,对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解读、处理和应对,才真正关系到投资业绩的好坏,这也是区分优秀投资者和平庸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每天会有大量的信息涌入金融市场,投资者需要依靠大脑快速进行筛选、分析并做出判断和决策。读取和理解信息是投资的一项基本功。投资者想要提高解读信息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坚持学习、不断积累,广泛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在股票市场,信息种类繁多,时刻考验投资者对信息进行深刻解读的能力。市场如战场,信息的背后往往隐含复杂的博弈,投资者听到、看到的信息往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因此,投资者对信息绝不能来者不拒,必须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
信息有真有假,也有大有小。重要的信息对上市公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有些信息只是短期的扰动,还有些数量众多的信息纯属“噪声”,对公司的发展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透过表象直达本质,判断信息能否对公司经营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持续性和影响程度是一门必修课。比如公司开发的核心产品首次中标重要的大客户,往往预示公司的技术实力得到行业的认可,对未来的长期发展意义深远。
在信息解读的过程中,投资者不仅要关注当下可见的信息,更要对信息可能带来的蝴蝶效应有充分的研判。1997年,由于国际资本的冲击,泰铢大幅贬值,引发泰国金融危机。但当时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这场危机很快就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造成一场席卷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暴。敏锐的投资者要从细微之处发现特定事件的潜在连锁影响,在变化中求得主动。
如今,个人投资者虽然在信息获取的数量上已经没有明显的劣势,但除了可以拿到部分有关消费品的第一手信息之外,其他都是通过媒体、研究机构获取的第二手信息。个人投资者要学会“拿来主义”,善于从机构投资者提供的信息中进行二次挖掘,必须有能力读出他人读不出来的内容。然而尽信机构则不如不信机构,个人投资者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批判和质疑的态度读取他们的信息。总之,个人投资者要广泛涉猎信息并为“我”所用,充分了解机构分析的逻辑,但要小心他们做出的结论,或者说90%接受他们的信息,50%接受他们的逻辑,20%接受他们的结论。投资者如果在读取信息时把重点放在他们的结论上,可就大错特错了。
金融市场的信息如同一块巨大的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是公开可见的,其余大部分完全隐藏在冰面之下,不被大众知晓。投资者做决策时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一切,任何时候都要留有余地;虽然海平面以下的那部分冰山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其他信息加以佐证,信息获取的角度越多,决策体系就越科学。投资者在关注头版头条的重大信息时,不要忘记那些边边角角被人遗落的碎片化信息,大多数人只是把它们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真正目光如炬的投资者会把碎片化信息重新拼接起来,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正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重要信息往往隐藏在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上,能否发现这些微小信息的价值,在不起眼的寻常信息中发现背后的波涛汹涌,是优秀投资人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