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帝国:从民族国家的崛起到英国脱欧(经纬度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英、法的大西洋主义,沙俄―普鲁士的“中欧”以及开明专制

我们将回到七年战争中去观察各大帝国。简单来说,英国在1763年取得胜利后,就期望在亚洲和美洲地区扩张自己的帝国。与此同时,法国反省了在欧洲和殖民地的失利。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国有很多人都在抱怨“外交革命”已经失败,人们都认为法国将英国视为敌人是一个错误,和奥地利的敌对冲突反而一直得不到解决。同样地,在欧洲和欧洲外同时进行的双线作战,对法国军队而言也是一个战略失误。法国希望在未来能避免这个问题再次发生。

法国维持了与奥地利的结盟,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和不确定的收益导致了人们对波旁王朝和国内旧制度幻想的破灭。此外,这样的自省深思对提升英、法关系也毫无裨益,两国于1778年在美洲地区再次开战。事实上,两个宿敌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帝国竞争中过于明显,以至于想恢复1716―1731年的联盟关系是完全遥不可及的。到了18世纪末,两国在欧洲以外的地区都可以轻易地获得贸易声望和国家威信。欧洲领土上的冲突例如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造成的伤亡人数,表明了欧洲竞争需要的人力和财力日益增长。我们将会发现,英、法在远离欧洲战场的地区进行的殖民地探险,将会让这两国联合起来。他们将进行殖民地交易,最终实现协议联盟。在那之前,法国作为一个顽固守旧的欧洲国家在拿破仑的统治下将注意力都放在了欧洲大陆上。这让法国与英国的雄心壮志更为契合,但在英国被不情不愿地卷入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冲突之前,情况并非如此。

18世纪末,英国和法国的殖民统治给普鲁士在欧洲广大地区留下了机会。腓特烈大帝同时面对着来自欧洲东面和西面的力量,但是他在向西看时发现了英国和法国过度的“自由主义”。在整个19世纪,普鲁士、沙俄的专制阶层都感受到了对这种外来意识形态的焦虑。中欧的封建主义野心,仍然是这两大“保守势力”的共同主题。来源于中世纪的普鲁士容克封建主义文化,使得普鲁士与英国的融合困难重重,尽管这两国都信奉新教,都有厌法情结,军事力量也能互补。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英国的发展是由帝国主义驱动、土地革命助推的,这是普鲁士的容克文化不可接受的。英国颁布《1832年改革法案》,以及在1846年废除保护贵族阶级的《谷物法》,都是为了消除容克文化所代表的封建主义残余。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普鲁士同样也对英国的欧洲“身份”保持质疑。早在1781年,由于缺乏朋友,英国孤立无援,损失惨重。英国在美国境遇最糟的那一年,它在欧洲也被孤立了。之后,普鲁士和欧洲其他国家,都尽力避免陷入这样的外交处境。美国的灾难性损失也进一步佐证,战争带来的声望和财政损失在日益增长。事实上,美国的盟友法国经济损失惨重,但是英国恢复得很快。不过,无论是在欧洲大陆还是在欧洲之外的帝国,欧洲孤立论有害的教训丝毫没被忘记。后来,即便是像拿破仑这样的民族主义者,都不遗余力地试图将“联盟”的敌人变成自己忠诚的附庸。但事实上,强大的法国对被孤立的恐惧是一种消极反应,它和理想化的欧洲内部融合进程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