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年,我的系统是脑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00/49933600/b_49933600.jpg)
第346章 惊涛骇浪
六月上旬,一条新闻便悄悄地登上了各大报纸的科技面板。
而起因,是一篇刊登在《Nature》上的论文。它的标题只有简简单单的一行字,但却抓住了所有业内人士的眼球。
原因无他。因为投稿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DMS材料与特殊的碳纳米小球配合,并声称通过将该材料旋涂在负极锂的表面,可以彻底解决锂枝晶的问题。如果这篇论文刊登在其它期刊上,可能甚至不会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但,刊登这篇论文的是《Nature》期刊!
原本风平浪静的材料学与电池领域,顿时掀起了惊涛骇浪。
虽然材料学界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锂电池的“突破”而震惊,但这回显然不一样,论文得到了几位行业内大牛的肯定意见,而且被不久之后发行的《Science》进行了Highlights。
所谓“Highlights”,大概类似于转载,但又有别于转载。
比如你在A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某个领域或者方向有重大突破,被B期刊看中,该杂志就会找一个该领域的牛人把你发在A期刊的那篇文章的亮点给概括一下刊登在B期刊上(也有是自己写Highlights的)。
这种情况在化学和生物两个领域比较常见,发在子刊上的文章被主刊挑中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同时被《Nature》和《Science》进行Highlights的,却是比较罕见的。
学术界对这篇论文的态度,简直可以用“狂热”一词来形容了。如果这篇论文是真的,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并不会因此而利益受损,反而会因此受益。
原因很简单,工业界对锂电池的顾虑,主要便是集中在锂枝晶导致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上。如果锂枝晶的问题能顺利解决,毫无疑问大笔的研发资金将涌入这一领域。
哪怕有那么几个研究负极材料的实验室被砍掉经费,也会有更多的经费和课题涌入进来。
因此,不到短短的一个星期,几乎是百分之八十的研究锂电池的实验室,都对这篇论文展开了重复实验。
接下来,更加让人震惊的消息传出来了,华夏清安科技有限公司召开产品发布会,宣布该公司已经与清北大学合作,已经把陈季常博士的锂枝晶问题研究成果转化成了实际产品,也就是此次隆重推出的清安超能锂负极电池。该电池的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电池的12-15倍!
在发布会上,现场对一块5立方分米的清安超能锂负极电池进行测试。这么小小的一块电池,居然驱动一台空调运转了两个小时。让现场的媒体记者瞠目结舌!
这种盛况引起了新闻界的极大关注!
在这种热潮下,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科技栏目的记者做了一期采访节目,采访了位于康奈尔大学的罗斯·克雷尔教授。
很巧的是,当哥伦比亚电视台记者抵达的时候,克雷尔教授的实验室正好在对电池样品进行检测实验,而且已经进行到了最后阶段。
当被问及该项技术的意义时,克雷尔教授一脸严肃地说道。
“……我们的研究团队正在对这个锂负极电池进行完全检测,如果这不是一场意外,那么这项技术毫无疑问将改变整个行业的面貌。”
“因为无论是锂硫电池还是处在概念阶段的锂空气电池,都绕不开枝晶问题。反过来锂枝晶的问题能在负极材料上得到解决,我们甚至不用对以往的设计做出太大的改动,直接更换负极材料就可以了。”
克雷尔教授的回答,让记者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毫无疑问,他要的大新闻就在眼前。
“可是克雷尔教授,根据我们采访IBM集团前锂空气电池项目负责人得到的反馈是,他对这项技术的看法持怀疑态度,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克雷尔教授想了想,回答道:“震惊自然是很正常,因为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实验室宣称自己解决了锂枝晶问题,对于新技术保持谨慎是必须的。老实说,即便是现在,我依旧保持怀疑,因为投稿人在论文中并没有很确切描述技术细节,当然,这也许是出于商业保密的要求。但是,从现在的检测数据来说,很可能他的确彻底解决了锂枝晶问题。”
记者立刻追问道:“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会怀疑这篇论文?”
克雷尔教授:“以往我们现在主流做法是提高电解质的粘稠度,甚至直接采用固体材料。或者在锂负极上做个碳材料结构,放电时限制住锂金属生长后的外形,充电时也能保证锂全部进入正极后负极结构不塌陷。陈季常博士采用的在负极材料上涂膜的设计,事实上在二十年前很多实验室就已经尝试过无数次了。而且……”
记者:“而且?”
克雷尔教授耸了耸肩:“而且他以往在数学上的成就更大一些。并且我对计算材料这门最近才出现的新兴学科不了解,但即便如此我也知道很多东西光是建立模型是不够的。”
然而就在这时,背后的实验室里,突然响起了欢呼声。
听到这声音之后,克雷尔教授和记者都愣了下。
记者:“发生了什么?”
克雷尔教授和自己的助手相视一眼,一脸古怪地看向了那个记者。
“不知道……也许是成功了?”
克雷尔教授的推测没有错。
当他快步返回实验室中,放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的样品没有冒烟,没有爆炸,一切都好的令人惊讶。
通截取的几组SEM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锂离子并没有逐渐沉积在具有改性PDMS薄膜和碳纳米小球保护的电极上,整个负极光滑如初。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锂负极并没有像其它锂电池中那样野蛮生长,发育出致命的枝晶,而是安静地躺在双层薄膜的下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任何变化。
现象并没有发生,或者它发生过,但却被疏导了。不出意外的话,这种状态会维持下去,一直到整个充电过程完成。
毫无疑问,他们成功还原了实验。
“难以置信……”
站在电脑的旁边,看着旁边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不断生成的图像,克雷尔教授连着说了三句难以置信,依然无法宣泄心中的震撼。
即便同样的图像在《Nature》期刊中已经贴出过,但远远没有亲眼见到那般直观。
站在他身后的哥伦比亚电视台记者却是一脸的困惑,并不明白这些研究人员到底在高兴些什么。
即便站在这里见证了伟大的时刻,他也看不出来这几张SEM图上存在任何玄机,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呀!
出于困惑,他开口了。
“教授?”
克雷尔教授回过神来,和颜悦色地看向了记者。
“什么事?”
他现在心情很激动,非常非常激动!
如果锂枝晶的问题被解决,这是一片崭新的红海。清安科技公司不可能独吞所有利益,他们这些做锂电池研发的,只要跑得快,也可以得到足够的好处。
当初工业界用什么样的姿势将锂电池抛弃,现在就得用什么样的姿势将它请回来。
记者咽了口吐沫,问道:“情况怎么样?”
克雷尔教授用肯定地视线看着他:“我现在可以负责的告诉你,已经彻底成功了。”
或许是觉得自己的说法还不够震撼,他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
“或许半年,或许一年,你就能用到待机一个月的智能机。再过个几年,你就能在PPT以外的地方看到续航上千公里的电动汽车……相信我,我吹的牛绝对比你们吹的靠谱。”
这种说法或许夸张了,但绝对不算脱离现实。
现在锂离子电池主要是以石墨负极为主,通过产物LiC6计算可得,石墨的理论比容量为372mAhg,不计较成本的话,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石墨烯技术将这个数字变成747mAhg。
至于锂的理论比容量?
是3860mAhg。
很多东西虽然不能直接套用加减法,但从数字上还是可以直观感受下的,这四位数对三位数的碾压。
而且成本上,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碳纳米小球,只不过是极少量的用量,对成本增加微乎其微,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华夏清安科技有限公司为两种新型锂负极材料注册全球专利这种事情,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要知道锂负极材料这玩意儿,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专利申请,把牛皮吹上天的数不胜数。
往电极材料上刷一层漆,都有人敢自称解决了锂枝晶问题。就和期刊上的水刊一样,专利库中荒诞离奇的故事一点不少。
至于导致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很多科研项目都要求专利,尤其是横向课题。看不到专利,谁管你能发几篇SCI,企业甚至连投资的兴趣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