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问》
《素问》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内容丰富,其中保存了20多种古代医籍,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本篇为《素问》第一篇,主要论述养生及长寿的重要意义,故名“上古天真论”。本文主要讨论人如何活到百岁、中医的发病观点、男女一生当中的生理变化过程、四种得道之人的养生。
一级条文
【提要】《黄帝内经》第一问(问如何活百岁)。
黄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提要】病因发病学观点。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提要】肾气主宰人体生长壮老已全过程。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二级条文
【提要】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养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重点字词
德全不危: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
天数: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寿命。
天癸:与肾密切相关,能够促进与维持男女生殖机能的物质。
淳德全道:顺应自然的变化,达到与天地相通的地步。
形与神俱:形体与精神活动一致。
传世警言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本篇主要论述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结合调摄精神情志的养生范式,故名“四气调神大论”。本文主要介绍四季养生的范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治未病原则。
一级条文
【提要】四季养生的范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提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提要】治未病原则。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二级条文
【提要】顺应阴阳的规律就是遵道而为。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传世警言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本篇主要论述阳气在生理和病理中的作用,以及阳气与阴气的关系。气为阳,主生,故名“生气通天论”。本文主要介绍阳气的重要性、阳气功能失调产生的疾病病机、阴阳之气相互作用的生理病理、五味对人体的作用。
一级条文
【提要】生之本,本于阴阳。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提要】阳气的重要性。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提要】煎厥、薄厥的病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提要】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提要】阴阳之要。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提要】五脏五味关系。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提要】长寿的筋、骨、气血标准。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二级条文
【提要】调顺阳气的重要性。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提要】阳气功能失调——阳气受邪的病机。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提要】阳气功能失调——阳气壅塞的病机。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提要】阳气功能失调——大偻、脉瘘、痈肿、风疟的病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提要】风为百病之始,精神清静而不病。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提要】一日中人体阳气的盛衰变化。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提要】阳气功能失调——伏气发病。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三级条文
【提要】五味过盛的病机。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重点字词
其生五,其气三:“其生五”指阴阳之气衍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其气三”指三阴三阳六气。张琦曰:“其气三,天气、地气、人气也。”
阴之五宫:“五宫”即“五官”,即贮藏阴精的五脏。
四维相代:“四”指风、寒、暑、湿四种邪气。“维”即维系。“代”即更替。全句意指风、寒、暑、湿四种邪气更替伤人。
足生大丁:“足”即足够。“丁”通“疔”,指疔疮。
寒薄为皶:寒邪外迫,液凝为皶,“皶”即粉刺。
郁乃痤:阳气内郁而成痤疮。
魄汗:肺主魄,魄汗即肺气机失常所致的出汗。
传世警言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本篇主要论述五脏与五行、五方、五色、五畜、五谷、五音、五味的相配关系及阴阳再分阴阳的思想,“金匮”即金做的匣子,意为珍贵;“真言”意为真实的道理,故名“金匮真言论”。本文主要介绍藏精的重要性,以及一日之时可阴阳、四时五脏阴阳应象理论。
一级条文
【提要】藏精是不病的关键。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二级条文
【提要】一日之时可阴阳。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三级条文
【提要】四时五脏阴阳应象。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传世警言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本篇主要论述阴阳作为宇宙万物之根本,具体为阴阳有清浊之分、阴阳与气味相关、阴阳与人体气机及喜怒密不可分并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各应其象,故名“阴阳应象大论”。本文介绍阴阳的总纲及其重要性、阴阳特性、阴阳在大自然及人体中的规律、阴阳在生理病理中的机理、阴阳指导下的诊法和治法等。
一级条文
【提要】阴阳总纲、治病求本。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提要】阴阳特性——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以及飧泄、胀病机。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提要】大自然中的阴阳交流状态、人体阴阳分布状态。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提要】阴、阳、味、形、气、精相互转化的关系。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提要】阴阳与性味的关系,壮火与少火的特点。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提要】阴阳发病的机理。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提要】阴阳标志。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提要】因势利导的治法(图1)。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

图1 因势利导治法图
二级条文
【提要】外感邪气致病特点。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提要】四时伏气发病。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提要】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
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提要】邪气入里次序。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提要】不同邪气致病部位具有倾向性。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提要】阴阳在针法中的指导作用。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提要】阴阳在四诊中的指导作用。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三级条文
【提要】人与天地相参——人有五脏化五气。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提要】五行与大自然、人体的对应关系。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提要】七损八益概念,人四十以后的生命阶段特点。
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提要】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提要】人与天地相应而通于五脏。
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重点字词
七损八益:关于“七损八益”,历代注解不一。唐代杨上善认为“八益”是指上文“阳胜”之身热、腠理闭、汗不出等八个症状;“七损”是指“阴胜”之身寒、汗出、厥等七个症状。唐代王冰认为“七损”是指女子月经贵以时下,“八益”是指男子精气贵乎充满。明代张介宾认为七为阳、八为阴,而“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即阳常不足之意。清代张志聪观点与张介宾之说相反,谓“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日本丹波元简的《素问识》认为女子七岁、二七、三七、四七为四益,男子八岁、二八、三八、四八为四益,共八益;女子从五七至七七、男子从五八至八八,共有七损。1973年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养生方·天下至道谈》云:“气有八益,有七孙(损),不能用八益去七孙(损),则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因其是房中养生术的内容,故近年发表的文章多从房中术解释。尽管诸说纷纭,但其基本观点均是调整人体阴阳,勿使紊乱,才是健康之本。
传世警言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本篇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的离合,“离”即阴阳分离,各尽所能;“合”即阴阳合一,相互包容。“离合”即是阴阳的变化过程,可生化无穷,故名“阴阳离合论”。本文主要介绍三阴三阳之离合,以及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一级条文
【提要】三阴三阳之离合。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三级条文
【提要】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阴阳别论篇第七
本篇主要论述阴阳与经、脉的关系,“别”即个别问题,故名“阴阳别论”。本文主要介绍十二经应十二月的关系。
三级条文
【提要】十二经应十二月。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本篇主要论述十二脏之间的关系,“灵兰”即灵兰之室,“秘典”即珍贵的经典,故名“灵兰秘典论”。本文主要介绍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级条文
【提要】脏腑之间十二官的关系(图2)。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图2 藏象总结图
重点字词
君主之官:心为生之本,一身之主,主神志,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如君王统筹全局。
相傅之官: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即通过肺的协调功能,使脏腑治而有节。“相”,指佐助。“傅”同“辅”,辅佐之意。相傅,古代官名,辅助君主治国者,如相国、宰相、太傅等。
将军之官:肝主疏泄,主升发。张介宾曰:“肝属风木,性动而急,故为将军之官。”王冰曰:“勇而能断,故曰将军。”将军,刚武善战,主司护卫,有勇有谋,方可全功。
中正之官:中正之官,古代官名,负责评定当地的人事品级,以此比喻胆在人体脏腑中正直刚毅、不偏不倚的特性。王冰曰:“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
臣使之官:心包为心之外围,行君相之令,故为臣使。
仓廪之官:比喻胃受纳水谷,脾运化精微物质的功能。“仓廪”,指贮藏粮食的仓库。《礼记·月令》云:“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传道之官:“传道”,即转送运输,此指大肠传化饮食糟粕。王冰曰:“传道,谓传不洁之道。”
受盛之官:“受盛”,指接受、容纳之意。张介宾曰:“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作强之官: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充则骨强,智多生巧。张介宾曰:“肾属水而藏精,精为有形之本,精盛形成则作用强,故为作强之官。”
决渎之官:“决”,即疏通。“渎”,即水道。“决渎”,即疏通水道。比喻三焦具有通行诸气,运行水液的作用。
州都之官:“州都”,为水液聚集之处。张介宾曰:“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水经注》云:“水泽所聚谓之都。”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古代六十天为一个甲子周次,一个甲子周次为一节。六节定一年,六六之节,即三百六十天。“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解剖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文章前半部分讲六节,后半部分讲藏象,故名“六节藏象论”。本文主要介绍五脏所主、人体应天时、五运的概念、五味嗜欲不同等。
一级条文
【提要】人吸收天地之气而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提要】五脏所主(图3)。

图3 五脏生理特点图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三级条文
【提要】人与天地相参——人体应天时。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提要】五运的概念及重要性。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提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重点字词
封藏之本:肾应冬气主闭藏,是人体封闭潜藏功能之根本,维护人体精气固守而不妄泄。
罢极之本:一从生理解,以“罢”通“罴”,如熊罴之任劳而多勇力,用以喻肝脏任劳勇悍之性。一从病理解,吴崑曰:“动作劳甚,谓之罢极。肝主筋,筋主运动,故为罢极之本。”“罢”通“疲”。“极”,《说文》云:“燕人谓劳曰极。”“罢极”,即劳困之意。
仓廪之本:比喻脾胃像仓库一样具有收纳运化饮食水谷的功能。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金元时期李杲的《脾胃论》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认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明代张介宾曰:“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决乎此也。”有学者从校勘学角度认为“十一”乃“土”字传抄之误,即本句应为“凡土脏取决于胆”。“决”,疏通之意。“土脏”,即通于土气的脾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主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器官,胆气疏泄,通降于土脏,土脏则能运化调畅。
传世警言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五脏生成篇第十
本篇主要从人体五脏与五体、五味、五色、五脉的关系上阐述五脏相制,故名“五脏生成”。本文主要介绍五脏与身体各部位的关系,血的功能,五死色、五生色、五善色等。
一级条文
【提要】肢、节、筋、脉、气、血的从属关系。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提要】血是机体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二级条文
【提要】五死色、五生色、五善色。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三级条文
【提要】五脏所合。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提要】过食五味则病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提要】人体针刺基础。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传世警言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本篇主要论述与五脏有关的个别问题,故名“五脏别论”。本文主要介绍奇恒之腑、传导之腑的概念,魄门与五脏的关系,气口独为五脏主等。
一级条文
【提要】奇恒之腑的概念。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提要】传化之腑的概念。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提要】魄门亦为五脏使。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提要】五脏六腑的鉴别标准。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提要】水谷入口,胃肠虚实交替。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提要】气口独为五脏主。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
【提要】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重点字词
奇恒之腑:是一类脏腑器官的总称,由于其形态与功能皆与五脏六腑有别,故称“奇恒之腑”。高世栻注:“奇,异也。恒,常也。言异于常腑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指肛门的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的调节,也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故为“五脏使”。“魄”通“粕”。“魄门”,即肛门。“使”,役使,支配、制约之意。
气口:肺朝百脉,诸脏气血平衡,变现于肺脉之气口,故切按气口可诊察脏腑气血的虚实。“气口”,又称寸口。
传世警言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本篇主要论述不同地域的人因地势、环境、饮食等不同,所以患病及治疗方案不同,“异法”即不同的治法,“方宜”即各方所宜,故名“异法方宜论”。本文主要介绍因地制宜原则。
二级条文
【提要】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等因地制宜的原则。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
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重点字词
砭石:以石制成的尖石或石片,用以刺痈疽以排出脓血。
毒药:一指中草药,药物大都具有一定的偏性,是其疗效的基础,中药须辨证使用,运用不当则会产生毒副作用;一指有毒之药。
灸焫:“灸”,用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体表穴位上熏灼,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焫”,烧灼。王冰曰:“火艾烧灼,谓之灸焫。”
九针:包括镵针、圆针、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
导引按:即现在的健身功法,如五禽戏、太极拳、按摩等,是古代用来保健和治病的方法。王冰曰:“按,谓抑按皮肉。
,谓捷举手足。”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本篇主要论述祝由在上古的作用及在现世无用的缘由,以及诊断中色脉的重要性,篇名取自文章第一句“移精变气”,故名“移精变气论”。本文主要介绍精神情志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上古之人祝由的缘由。
一级条文
【提要】精神情志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级条文
【提要】上古之人祝由的缘由。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重点字词
移精祝由:指转移患者的精神,对患者祝说患病之由来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传世警言
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本篇主要论述汤液醪醴的制作及治病、针石治病、病为本工为标等内容,篇名取自本篇第一句“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故名“汤液醪醴论”。本文主要介绍阳虚水肿病机及治疗、今世之人用汤液的缘由、精神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病人为本医者为标等。
一级条文
【提要】阳虚水肿的病机及治疗方法。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腑,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二级条文
【提要】今世之人用汤液的缘由。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提要】精神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
【提要】病人为本,医者为标。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重点字词
五脏阳以竭:五脏阳气衰竭。王冰曰:“阴气内盛,阳气竭绝,不得入于腹中,故言五脏阳以竭也。”“竭”,阻遏之意。指五脏阳气遏抑不布,与下文“五阳已布”相对。
去宛陈莝:谓去除郁积的水液与瘀血。沈祖绵《读素问臆断》云:“此句当作‘去宛莝陈’。《说文》云:‘莝,斩刍也。’去、莝相对为文,宛、陈相对为文。”张介宾曰:“宛,积也。陈,久也。莝,斩草也。”
缪刺:病在左而刺右,病在右而刺左的刺络脉法。《素问·缪刺论》云:“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开鬼门:一为发汗利水法;二为通便利水法。鬼门,一指汗孔,张介宾曰:“鬼门,汗空也。”二指肛门,“鬼”字疑为“魄”的坏字,“魄”,通“粕”。
洁净腑:利小便法。净腑,指膀胱。
传世警言
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腑,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玉版论要篇十五
本篇主要论述望色与脉诊及其逆从的区别,“玉版”即玉做的版,版上刻有重要论著,类似金匮真言,故名“玉版论要”。本文主要介绍度病之浅深、奇病。
一级条文
【提要】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本篇主要论述人气与十二月相应、针刺与季节相结合、针刺的注意事项、经脉气尽的表现,篇名取自本篇第一段“诊要”与最后一段“经终”,故名“诊要经终论”。本文主要介绍人气与月数相应。
三级条文
【提要】人与天地相参——人气与月数相应。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本篇主要论述了望诊与脉诊的精妙,脉诊至精至微,故名“脉要精微论”。本文主要介绍望色、守五脏、脉诊规范及临证。
一级条文
【提要】精明五气——五善色、五恶色(图4)。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图4 五色辨善恶要点图
【提要】五脏者,中之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提要】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提要】脉象四时变动特点。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二级条文
【提要】诊法常以平旦。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提要】司外揣内的诊法。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提要】脉者,血之府。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
三级条文
【提要】持脉有道。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传世警言
五脏者,中之守也。
五脏者,身之强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本篇主要论述平人的健康脉,“平人”即健康的人,“气象”即脉的气象,故名“平人气象论”。本文主要介绍平人脉象、脉与胃气的关系、妊娠脉诊法。
一级条文
【提要】平人脉象。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提要】虚里的概念、定位及临床意义。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提要】脉无胃气则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二级条文
【提要】妊娠脉诊法。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本篇主要论述切诊中的脉象及反常脉象、真脏脉、疾病在脏中的传变、五实死、五虚死,篇名取自文中“著之玉版,藏之脏腑”,故名“玉机真脏论”。本文主要介绍脾居中央以灌四傍,五脏传变的机理,五实死、五虚死定义及治疗方法。
一级条文
【提要】脾居中央以灌四傍。
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提要】五脏传变的机理。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提要】五实死、五虚死定义及治疗方法。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传世警言
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本篇主要论述三部九候定义及诊法、针刺疗法,切脉的部位分上、中、下三部,每部有三候,故名“三部九候论”。本文主要介绍三部九候的定义。
一级条文
【提要】三部九候的定义。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质。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本篇主要论述了喘、汗、食、饮的生理过程,针刺的治疗与部分脉诊,以及经脉、病脉各有所别,故名“经脉别论”。本文主要介绍人体气血及水谷的循环路线,生病起于过用。
一级条文
【提要】人体气血及水谷的循环路线(图5)。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图5 人体气血及水谷的循环路线图
二级条文
【提要】人之勇怯对发病的影响。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提要】生病起于过用。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重点字词
肺朝百脉:指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有赖于肺的调节,周身经脉皆聚会于肺。“朝”,指朝向,朝会。“百脉”,指全身经脉。
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张介宾曰:“肺主毛,心主脉;肺藏气,心生血。一气一血,称为父母,二脏独居胸中,故曰毛脉合精。”
传世警言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本篇主要论述五脏与四时的关系及治疗,论五脏之气,以四时为法,故名“脏气法时论”。本文主要介绍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一级条文
【提要】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本篇主要论述五脏所伤、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意在说明五气在生理病理中的作用,故名“宣明五气”。
一级条文
【提要】五脏所伤。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三级条文
【提要】宣明五气的其他内容。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寒,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传世警言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本篇主要论述三阴三阳气血及中医外治法,文章既论述血气的多少,又论述形志苦乐,故名“血气形志”。本文主要介绍六经气血常数。
二级条文
【提要】六经气血常数。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本篇主要论述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以及针刺治疗的要点,“宝命”即以命为宝,“全形”即保全身形,故名“宝命全形论”。本文主要介绍以人为本、以外知内的一般规律、人与天地相参、五行相克关系。
一级条文
【提要】古人生命观——以人为本,人生于天地之间。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二级条文
【提要】以外知内的一般规律。
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提要】人与天地相参——天之阴阳以应人之虚实。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
【提要】五行相克关系。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重点字词
黔首:“黔”,即黑;“首”,指头。“黔首”指代老百姓。
余食:据《新校正》注,“余食”应作“饱食”。
传世警言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本篇主要论述针刺法与八正之气的关系,针刺的补泻,形、神的定义,故名“八正神明论”。本文主要介绍刺法基本原则和上工救其萌芽。
一级条文
【提要】刺法基本原则——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提要】上工救其萌芽。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传世警言
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本篇主要论述针刺补泻的要领、补泻需把握时机。“真”即正气,“邪”即邪气,故名“离合真邪论”。本文主要介绍经脉与天时相应。
二级条文
【提要】人与天地相参——经脉与天时相应。
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冷,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
传世警言
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本篇主要论述虚与实的区别及个别疾病的针刺治疗,“通评”即统论、概论,故名“通评虚实论”。本文主要介绍虚实的定义。
一级条文
【提要】掌握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三级条文
【提要】了解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本篇主要论述脾胃的生理病理,“太阴”即足太阴脾经,“阳明”即足阳明胃经,故名“太阴阳明论”。本文主要介绍太阴阳明为表里,阳道实、阴道虚,脾溉四时与脾不独主时,脾为胃行其津液。
一级条文
【提要】太阴阳明为表里。
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提要】阳道实,阴道虚。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提要】脾溉四时与脾不独主时。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提要】脾为胃行其津液。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重点字词
阳道实,阴道虚:属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张介宾曰:“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常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常虚。”“道”即规律,此指性质和特点。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本篇主要论述足阳明经脉的病理,“解”即解释,故名“阳明脉解”。本文主要介绍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一级条文
【提要】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歌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热论篇第三十一
本篇主要论述发病,故名“热论”,主要论述伤寒与热病的关系、三阴三阳的经脉传变、热病后遗症、热病治疗、病温与病暑。本文主要介绍伤寒与热病的关系、两感于寒、伤寒留有余热的机理、病温与病暑的鉴别、热病治疗方法、伤寒传变规律。
一级条文
【提要】伤寒与热病的关系。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提要】两感于寒。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提要】伤寒留有余热的机理。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提要】伤寒留有余热的治疗及禁忌。
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提要】病温与病暑的鉴别及暑病治疗方法。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二级条文
【提要】伤寒传变规律及特点。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提要】伤寒中于阳与中于阴的治疗方法。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重点字词
两感:指表里两经同时受邪。
刺热篇第三十二
本篇主要论述针刺治疗热病,故名“刺热”。本文主要介绍五脏热的表现。
三级条文
【提要】五脏热的表现。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乃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肾热病者,先腰痛䯒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䯒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本篇主要论述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四种疾病,“评热”即论热,故名“评热病论”。本文主要介绍阴阳交的定义、病因、病机。
一级条文
【提要】阴阳交的定义、病因、病机。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提要】正邪相争而发病的机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传世警言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本篇主要论述热而烦满、痹气、肉烁、骨痹、肉苛,“逆”即气逆为病,“调”即调和,故名“逆调论”。本文主要介绍不仁病机、胃不和则卧不安、人之病热病寒、骨痹、肉苛、形神不合而发病。
一级条文
【提要】不仁、不用的病机。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二级条文
【提要】胃不和则卧不安。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三级条文
【提要】人之病热机理。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提要】人之病寒机理。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提要】骨痹的定义。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提要】肉苛的病机。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
【提要】形神不合而发病。
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重点字词
一水不能胜二火:指肾水不敌心火(君主之火)、肝火(相火)。
传世警言
胃不和则卧不安。
疟论篇第三十五
本篇主要论述不同的疟疾,故名“疟论”。本文主要介绍不可针刺的情况。
二级条文
【提要】不可针刺的情况。
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
刺疟篇第三十六
本篇主要论述用针刺治疗疟疾的方法,故名“刺疟”。本文主要介绍疟病的治疗。
三级条文
【提要】疟病的治疗。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本篇主要论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变化的所得病,篇名取文中“故得之气厥”,故名“气厥论”。本文主要介绍鼻渊、气厥的病机。
三级条文
【提要】鼻渊、气厥的病机。
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咳论篇第三十八
本篇主要论述咳的病机、分类,以及症状、治疗,“咳论”即论咳,故名“咳论”。本文主要介绍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脏气时节受病、五脏咳、六腑咳、聚于胃关于肺。
一级条文
【提要】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提要】人与天地相参——脏气时节受病。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三级条文
【提要】五脏咳。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提要】六腑咳。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提要】此聚于胃,关于肺。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传世警言
人与天地相参。
聚于胃,关于肺。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本篇主要论述痛的分类、病机、情志对气机的影响,“举”即列举,故名“举痛论”。本文主要介绍疼痛的病机、百病生于气、不同类型疼痛的病机、情志改变人体气机而致病。
一级条文
【提要】疼痛的病机。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提要】百病生于气。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三级条文
【提要】人与天地相参——医学模型。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提要】不同类型疼痛的病机。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提要】情志改变人体气机而致病。
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形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传世警言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腹中论篇第四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部的生理病理、病机、症状及治疗,故名“腹中论”。本文主要介绍不可服用芳草、石药的情况。
三级条文
【提要】不可服用芳草、石药的情况。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本篇主要论述各种腰痛的针刺治疗,故名“刺腰痛”。本文主要介绍不同经脉的腰痛。
三级条文
【提要】不同经脉的腰痛。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腰痛夹脊而痛,至头然,目䀮䀮欲僵仆。
风论篇第四十二
本篇主要论述风病的病机、分类、临床表现,故名“风论”。本文主要介绍风病的临床表现。
三级条文
【提要】风病的临床表现。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所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痹论篇第四十三
本篇主要论述痹证的病因、分类、治疗,故名“痹论”。本文主要介绍痹证的病因及分类,荣气与卫气的区别及其在痹证发病中的影响。
一级条文
【提要】痹证的病因及分类。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提要】五脏痹。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提要】脏腑内虚。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提要】饮食不节。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提要】荣气与卫气的区别及其在痹证发病中的影响。
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提要】痹证不发病的条件。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二级条文
【提要】痹证不痛的病机。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重点字词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指足不能行走、站立,以尾骶部代之;头俯不能仰,背部弯曲,脊高于头。“尻”指尾骶部。“踵”指脚后跟。
传世警言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痿论篇第四十四
本篇主要论述痿证的病因、分类、病机、治疗,故名“痿论”。本文主要介绍痿证的病机,肺热叶焦的病机,治痿独取阳明,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机。
一级条文
【提要】痿证的病机。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提要】肺热叶焦的病机。
帝曰:何以得之?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提要】治痿独取阳明。
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二级条文
【提要】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机。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传世警言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治痿者独取阳明。
厥论篇第四十五
本篇主要论述厥证的分类、症状、病机、治疗,故名“厥论”。本文主要介绍寒厥、热厥的定义及病机。
一级条文
【提要】寒厥、热厥的定义。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三级条文
【提要】热厥的病机。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本篇主要论述胃脘痈、卧而不安、不得卧、腰痛、颈痈、阳厥等病的状态,“能”即态,故名“病能论”。本文主要介绍人卧而不安、人不得卧的病机。
三级条文
【提要】人卧而不安的病机。
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情有所倚,则卧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提要】人不得卧的病机。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本篇主要论述身孕声喑、息积、伏梁、厥逆、脾瘅等奇特的病,故名“奇病论”。本文主要介绍九月而喑的病机,息积、伏梁、厥逆的定义,胆瘅的定义、病机及治疗,胎病的定义、病机。
三级条文
【提要】九月而喑的病机。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提要】息积的定义。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提要】伏梁的定义。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䯒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盲,盲之原在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提要】厥逆的定义。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提要】脾瘅的定义、病机及治疗。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提要】胆瘅的定义、病机及治疗。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提要】胎病的定义、病机。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传世警言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本篇主要论述不同的脉象、症状、病证及预后,“大奇”即至奇至妙之意,故名“大奇论”。本文主要介绍肺雍、肝雍、肾雍的临床表现。
三级条文
【提要】肺雍、肝雍、肾雍的临床表现。
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胠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心脉满大,痫瘛筋挛。
脉解篇第四十九
本篇主要以三阴三阳经脉分类的方式论述了不同疾病,故名“脉解”。本文主要介绍肿腰脽痛的病,少阳、阳明、太阴、厥阴经脉所病的病机。
三级条文
【提要】肿腰脽痛的病机。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提要】少阳、阳明、太阴、厥阴经脉所病的病机。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者也。
厥阴所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
疝、少腹肿也。
重点字词
正月太阳寅:太初历以寅月作为农历每一年的第一个月。
刺要论篇第五十
本篇主要论述针刺中应该注意的要点,故名“刺要论”。本文主要介绍针刺勿伤病进之位、针刺之要、病邪留于人体具有层次性。
二级条文
【提要】针刺勿伤病进之位。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然不去矣。
三级条文
【提要】针刺之要。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提要】病邪留于人体具有层次性。
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本篇主要论述针刺的深浅,“齐”即剂,剂量,深浅也,故名“刺齐论”。本文主要介绍针刺深浅部位的要点。
三级条文
【提要】针刺深浅部位的要点。
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本篇主要论述禁止针刺的情况及不遵循的后果,故名“刺禁论”。本文主要介绍不可针刺的情况。
三级条文
【提要】不可针刺的情况。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本篇主要论述气、形、谷、血、脉的虚实问题及针刺的补泻疗法,故名“刺志论”。本文主要介绍虚实之要。
三级条文
【提要】虚实之要。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针解篇第五十四
本篇主要论述针刺疗法,故名“针解”。本文主要介绍虚实病邪的针刺要点、人之身形与针相应。
三级条文
【提要】虚实病邪的针刺要点。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提要】人与天地相参——人之身形与针相应。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传世警言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本篇主要论述各种病证的针刺治疗,“长刺节”指以病之所在而为刺之节,故名“长刺节论”。本文主要介绍疝、筋痹、肌痹、骨痹、狂的定义。
三级条文
【提要】疝、筋痹、肌痹、骨痹、狂的定义。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本篇主要论述皮肤浮络与疾病的关系,故名“皮部论”。本文主要介绍邪气由表入里的过程。
三级条文
【提要】邪气由表入里的过程。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䐃破,毛直而败。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本篇主要论述经络所外见之色,故名“经络论”。本文主要介绍五脏本色贵守常。
三级条文
【提要】五脏本色贵守常。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本篇主要论述人体三百六十五处气穴与年岁三百六十五天相应,故名“气穴论”。本文主要介绍溪谷之会。
一级条文
【提要】溪谷之会。
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本篇主要论述以经脉分类的孔穴的相关内容,“气府”指经脉之气交会之府,故名“气府论”。本文主要介绍三百六十五穴。
三级条文
【提要】了解气腑之所在——三百六十五穴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顶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旁各一,夹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髀枢中旁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夹胃脘各五,夹脐广三寸各三,下脐二寸夹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腋上骨穴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夹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龈交一。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夹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骨空论篇第六十
本篇主要论述风病、水病、寒热病的针刺,以及任、督、冲脉的穴位,“空”即穴也,故名“骨空论”。本文主要介绍督脉为病的机理及治疗原则、灸法治疗寒热疾病的选穴。
三级条文
【提要】督脉为病的机理及治疗原则。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提要】灸法治疗寒热疾病的选穴。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本篇主要论述治疗水肿、发热疾病的选穴,“水热”即水肿和热病,故名“水热穴论”。本文主要介绍玄府的定义、四季取穴要领。
一级条文
【提要】玄府的定义。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三级条文
【提要】四季取穴要领。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本篇主要论述神、气、血、形、志的病机及虚实的补泻,“调经”即调和经脉,故名“调经论”。本文主要介绍守经隧的重要性、神气血形志的虚实病机、五脏可生虚实之变等。
一级条文
【提要】守经隧的重要性。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提要】神、气、血、形、志的虚实病机。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提要】虚实病机与气血的关系。
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提要】气血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提要】平人的标准。
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二级条文
【提要】病因的分类。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提要】阳虚、阴虚、阳盛、阴盛的特点。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三级条文
【提要】五脏可生虚实之变。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传世警言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本篇主要论述不同疾病的缪刺法,故名“缪刺论”。本文主要介绍缪刺的定义。
二级条文
【提要】缪刺的定义。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本篇主要论述顺应四时之气结合人体相应部位针刺治疗,故名“四时刺逆从论”。本文主要介绍除邪气以奉人气而生。
二级条文
【提要】除邪气以奉人气而生。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本篇主要论述疾病标与本的问题及疾病传变问题,故名“标本病传论”。本文主要介绍疾病的标与本及处理原则。
一级条文
【提要】分清标与本的重要性。
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提要】二便不利治其标的优先性。
大小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传世警言
大小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本篇主要论述运气学说与大自然盛衰变化的关系,故名“天元纪大论”。本文主要介绍万物生化以阴阳为纲及以阴阳为纲的宇宙变化观。
一级条文
【提要】万物生化以阴阳为纲。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二级条文
【提要】以阴阳为纲的宇宙变化观。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本篇主要论述五运五行各主岁气及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故名“五运行大论”。本文主要介绍阴阳以象谓之。
一级条文
【提要】阴阳以象谓之。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三级条文
【提要】中医与古代文化的联系。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传世警言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本篇主要论述天道六六之节,应天气,应地理,以及六气主岁、主时和客主之气的加临,所论各节内容至为精微,故名“六微旨大论”。本文主要介绍天地之气交流的形式、人体气机的基本形式。
一级条文
【提要】升降是天地之气交流的形式。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提要】人体气机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三级条文
【提要】天地交流是世间万物变化的动力。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传世警言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本篇主要论述阴阳五行的变化对自然万物的影响,故名“气交变大论”。本文主要介绍上古对中医的要求、天地六度动变。
一级条文
【提要】知道者,必博古通今,晓变化之理。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三级条文
【提要】上古对中医的要求。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提要】天地六度动变。
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传世警言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本篇主要论述五行运行的规律,“五”即五行,“常”即规律,“政”即正,意为作用,故名“五常政大论”。本文主要介绍用药知度、食养尽之、无伐天和,顺应自然,大自然的气机变化。
一级条文
【提要】用药知度、食养尽之、无伐天和。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提要】顺应自然。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三级条文
【提要】大自然的气机变化。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传世警言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本篇主要论述六气司天、在泉、五运主岁时的年岁规律,“六元”即六气,“正”即政,“纪”即记事,故名“六元正纪大论”。本文主要介绍气机运行的关键、天地相互运动。
二级条文
【提要】气机运行的关键在于不违背规律。
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三级条文
【提要】天地相互运动是守常的前提。
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篇主要论述刺法与五运、升降理论之间的关系,故名“刺法论”。本文主要介绍戾气的治疗手段、升降之道、治疗肺病的关键在于调理气机,以及守神的重要性。
一级条文
【提要】戾气的治疗手段:①不相染;②正气内存;③避其毒气。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
三级条文
【提要】医者当明升降之道。
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
【提要】治疗肺病的关键在于调理气机。
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
【提要】守神的重要性。
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传世警言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本篇主要论述五运六气失常所发病,故名“本病论”。本文主要介绍发病的重要条件,饮食劳倦伤脾、水湿环境伤肾、异常情绪伤肝。
一级条文
【提要】发病的重要条件:①脏虚;②感邪。
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
【提要】饮食劳倦伤脾,水湿环境伤肾,异常情绪伤肝。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传世警言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本篇主要论述五运六气与疾病的关系、发病病机、治法、用方规矩,“至”即极也,“真”即真诚珍贵,“要”即重要,故名“至真要大论”。本文主要介绍病机十九条,正治,反治,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中医学的治疗目的、天地合气万物化生等。
一级条文
【提要】病机十九条。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提要】正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提要】反治。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提要】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提要】五味偏嗜消耗,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二级条文
【提要】中医学的治疗目的——以平为期。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三级条文
【提要】天地合气万物化生。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传世警言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本篇主要论述三阳并至的发病情况,“著至教”即说明圣人的教训,故名“著至教论”。本文主要介绍古时对中医知道者的要求。
一级条文
【提要】古时对中医知道者的要求。
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传世警言
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本篇主要论述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重要性,“意”即示意而从容不迫,故名“示从容论”。本文主要介绍二火不胜三水。
三级条文
【提要】二火不胜三水。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本篇主要论述治疗中的五种过失,故名“疏五过论”。本文主要介绍气内为宝,脱营、失精的定义。
一级条文
【提要】气内为宝。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二级条文
【提要】脱营、失精的定义。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三级条文
【提要】圣人治病的要求。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重点字词
脱营:指因情志抑郁而致血少脉虚的病证。吴崑曰:“贵者尊荣,贱者屈辱,既屈且辱,虽不中邪,忧惶内生,则心志不乐,血无以生,脉气虚减,名曰脱营。”
失精:指因情志抑郁、营养不足而致精气虚少的病证。张介宾曰:“尝富后贫者,忧煎日切,奉养日廉,故其五脏之精日加消败,是为失精。”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本篇主要论述医师的四种过失,故名“征四失论”。本文主要介绍诊疗过程中的四种过失。
二级条文
【提要】诊疗过程中的四种过失。
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本篇主要论述脉诊、三阴三阳脉象及病证,篇名取自文中“阴阳之类”,故名“阴阳类论”。本文主要介绍三阴三阳的功能。
三级条文
【提要】三阴三阳的功能。
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本篇主要论述气逆、五脏气虚与梦的关系,“方”即诊,“盛衰”即阴阳形气之盛衰,故名“方盛衰论”。本文主要介绍五脏气虚所梦病。
三级条文
【提要】五脏气虚所梦病。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皆五脏气虚。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本篇主要论述哭泣涕泪的生理病理状态,“精”即纯粹精深,“微”即微小巧妙,故名“解精微论”。本文主要介绍五脏之专精、泣涕与情志的关系。
三级条文
【提要】五脏之专精。
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提要】泣涕与情志的关系。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