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人傻钱多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在地面上投射出长长的影子。
喧嚣渐渐褪去,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收拾声。
一天的义卖活动结束了,杰克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低着头,默默的用袖子擦拭着额头渗出的汗珠。
他似乎还没有从忙碌中缓过神来,眼神有些迷离,仿佛还在回味着今天发生的点点滴滴。
“杰克,今天干得开心吗?”一个爽朗的声音打破了宁静。
唐宁走到杰克身边,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
“那当然了。”杰克抬起头,勉强挤出一个笑容:“今天真是累坏了。”
他顿了顿,整了整心情,又补充道:“我这么帅,大家都喜欢看到我这张脸。”
“你发钱的样子确实很帅。”唐宁哈哈大笑,问道:“帮助别人的感觉怎么样?”
杰克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有觉得做这种事有什么意义。”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觉得很麻烦,很累,而且也不知道能帮到多少人。”
“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唐宁耐心的引导着。
“我现在觉得……”杰克的语气变得有些激动,“我现在觉得,帮助别人的感觉真的很好!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我感觉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眼神也越来越亮。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杰克继续说道,“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
“但是今天,我发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杰克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看到那些孩子开心的样子,听到那些老人对我们表示感谢的声音,我感觉自己心里暖暖的。”
杰克的声音又柔和下来,眼神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
翌日清晨,伦敦的空气中弥漫着油墨的香气和人们的窃窃私语。
《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赫然印着:贴钱卖衣服?中国小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一行醒目的大字,配着不可思议的内容,占据了《泰晤士报》大半的篇幅。
这份报道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瞬间激起了千层浪,整个伦敦为之沸腾。
报童们穿梭于大街小巷,高声叫卖着:“号外!号外!中国小伙唐宁的奇闻轶事!”
他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就像一首奇特的城市交响曲。
一份份报纸迅速售罄,人们争相抢购,生怕错过这桩奇闻。
唐宁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
《泰晤士报》的销量也创下了新高。
大街小巷,男女老少,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份《泰晤士报》,津津有味的看着今日的头条新闻。
早餐桌上,人们放下刀叉,津津有味的谈论着唐宁的“疯狂”举动。
“你听说了吗?有个中国小伙子竟然贴钱卖衣服!”
一位绅士放下手中的报纸,对妻子说道。
“真是闻所未闻!”妻子回应道,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这小伙子不是疯了就是傻了!”另一位先生插嘴道,引来周围一阵哄笑。
“也许他是想做慈善吧?”一位年轻的女士轻声说道,但很快就被周围的质疑声淹没了。
“慈善?哪有这样做慈善的?直接捐钱不就好了吗?”一位中年男子反驳道。
“这唐宁,莫不是个傻子?哪有贴钱做生意的道理?”
邻桌一位衣着华丽的夫人掩嘴轻笑:“或许是哪家的公子哥,钱多得没处花,寻个乐子罢了。”
年轻的姑娘们则对唐宁充满了好奇:“他长得怎么样?是不是很英俊?”
在熙熙攘攘的市场里,小贩们也加入了讨论的行列。
“嘿,你听说了唐宁的事吗?”一个卖水果的大婶问道。
“当然听说了,整个伦敦都传遍了!”旁边卖鱼的大叔回答道,“这小伙子真是个怪人!”
“可不是嘛,有钱也不是这么花的!”
咖啡馆里,一群衣着光鲜的绅士淑女们正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咖啡,一边谈论着唐宁。
“这唐宁究竟是什么来头?”一位女士好奇的问道。
“谁知道呢,或许是哪个富商的儿子,出来体验生活的吧。”一位男士猜测道。
“我看他八成是脑子有问题!”另一位男士不屑的说道。
在工厂里,工人们也议论纷纷。
“唐宁这小子,真是个傻瓜!”一位老工人说道。
“他或许是真心想帮助穷人吧。”一位年轻工人反驳道。
“话是这么说,但这也太离谱了!”老工人坚持己见。
“这样的好事怎么没让我碰上?要是能免费得到一件大衣,还顺带得到一笔钱,这个冬天可就好过了。”
“唐宁明天还会去那里吗?”
在学校里,学生们也对唐宁的故事充满了好奇。
“听说有个中国小伙子贴钱卖衣服,是真的吗?”一个学生问道。
“当然是真的,《泰晤士报》都报道了!”另一个学生回答道。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谁知道呢,或许是想出名吧!”
从富丽堂皇的庄园到简陋的棚屋,从繁华的商业街到僻静的小巷,唐宁的名字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焦点。
有人嘲笑他的愚蠢,有人质疑他的动机,有人赞赏他的慷慨,有人好奇他的来历。
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舆论漩涡。
而唐宁这两个字,也如同夜空中一颗闪耀的明星,瞬间照亮了整个伦敦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白金汉宫到贫民窟,从繁华的商业街到宁静的住宅区,唐宁的名字无处不在。
他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打破了伦敦城的宁静。
《泰晤士报》的销量也因此一路飙升,印刷厂不得不加班加点赶印,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报社的编辑们也为这突如其来的“爆款”新闻感到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