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方案架构评审的迷雾
在航天领域,项目推进犹如精准发射火箭,必须严格遵循既定计划时间表,“航天智控”工业软件平台项目亦是如此。我,东方艾艾,带领团队在方案架构设计上倾尽心血,内部讨论一场接着一场,与外部专家的交流也极为频繁。然而,前行之路并非坦途,如同航船在茫茫大海遭遇暗礁,有几个关键问题始终横亘在前,尤其是面向对象建模的复杂性以及基于模型的设计准确性问题,恰似两片沉甸甸的阴霾,压得我们心头沉重,忧虑如影随形。
方案评审日期早已确定为 5月 30日,这日期仿若火箭发射倒计时,分毫不能更改,必须按时推进。为何如此关键?因为此次评审结果直接决定后续开发进度。一旦评审出现问题或未通过,“航天智控”项目能否按时为航天事业提供优质软件支持便充满未知数,其影响不可估量。
评审会前夕,团队成员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夜以继日奋战,全力优化方案与架构。大家心里都明白,此次评审关乎项目生死,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我组织大家在会议室闭门研讨,现场气氛激烈,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们围坐在会议桌旁,目光紧紧锁定投影屏幕上的方案文档,逐行逐句、仔仔细细地推敲、深入探讨。以面向对象建模难题来说,我们尝试了诸多抽象方法和设计模式。以卫星系统为例,我们力求将卫星的通讯、姿态控制、能源管理等功能模块,合理转化为一个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且互不干扰的小对象。每尝试一种方法,我们都会进行全面评估与模拟测试,详细记录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只为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
为解决基于模型的设计准确性问题,我们团队与外部专家多次召开视频会议交流。专家们介绍了一些先进的验证和优化方法,我们结合航天项目实际情况,努力将这些方法融入现有设计框架。我们还四处收集以往航天任务的数据,试图构建更精准的模型预测体系。但数据处理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如数据格式不一致、部分数据缺失等。然而,我们怎会轻易退缩?专门编写程序清理和转换格式不一致的数据,对缺失数据运用多种算法补充,务必确保数据完整可用。
就在这紧张时刻,一件令人起疑之事发生。人事档案专员李严选手拿着一份文件走进办公室,表面看似正常工作,可我心里总觉异样。他在办公室转了一圈,然后笑眯眯走到我们身边,装作随意打招呼:“嗨,大家忙得咋样啦?上次我来这儿,不小心听到你们在讨论什么行骗计划还是芯片计划的,可把我弄糊涂了。我都搞不明白,你们这到底是要骗人呢,还是要做芯片啊?咋航天项目里还有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呢?”他嘴上说得轻松,眼神却偷偷观察我们每个人的反应。
我刚好听见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好。航天项目保密性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我瞬间意识到,李严选这是在借机打听星渊计划的情况。其实之前我就对他的一些行为隐隐怀疑,如今这般,疑虑更重。我暗自琢磨,他从哪儿听到这些模糊信息?又为何偏偏此时来试探我们?看来日后得对这个人加倍警惕。我决定先不动声色,悄悄观察他接下来的举动,同时提醒团队成员注意保密,绝不能再发生此类事情。我给团队成员使了个眼色,大家立刻心领神会,就当没听见李严选的问题,继续埋头专注手头工作。
此前,我与乌迪丝公司进行了一次重要交流。乌迪丝公司作为航天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对我们的“航天智控”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其中国区的技术和情报负责人马丁・布朗,更是积极与我沟通。在交流中,我向他们详细介绍了项目整体情况,但对于核心机密部分,我始终保持谨慎,未透露半点风声。马丁・布朗表示乌迪丝公司在航天材料创新方面优势显著,如果能与我们的软件研发能力相结合,在航天智能装备研发上定能取得重大突破,他们非常希望能与我们合作,共同推进项目进展。然而,我深知在航天领域,保密和自主创新至关重要,所以对于合作事宜,我并未轻易答应,而是表示需要进一步考虑和评估。
眼瞅着评审会越来越近,我心里清楚,虽说团队已拼尽全力,但在面向对象建模和基于模型的设计准确性这两方面,可能仍无法让专家评审团完全满意。说不定在评审会上,专家们就会揪住这两个问题不放。
就在这时,我手指上的戒指微微颤动,小谷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响起:“主人,你为什么要请魏正教授啊,他很知名吗?”
我心中默默回应:“那当然,他可是国内外都颇有名望的工业软件和信息化专家。若能得到他的指点,对咱们解决眼下难题肯定大有助益。不过,星渊计划的核心机密绝不能透露半点给他,这是重中之重。”
小谷接着又说:“这个魏正和魏征名字基本一样,关键是魏征当年是我们唐人谷探索未来小组的领导之一,他可是未来神,在欧美探索工业化的秘密,还写出了一本《欧洲工业进化史》的手稿,可惜泰坦尼克号事件之后就不知去向,或许这个魏正就是他的后人。”
我微微皱眉,心忖小谷这联想确实奇特,不过当下这情况,哪有时间深究这些,只能先在心底记下。
于是,我开始精心准备与魏正教授交流的资料,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涉及战略欺骗核心的技术点,我都故意模糊处理,使其晦涩难懂。把航天专用的数据格式和处理方法,换成普通工业领域看似相似,实则大相径庭的例子,还刻意强调一些无关紧要,但容易让人混淆的技术难点,只为转移教授的注意力,不让他猜到项目的机密内容。准备妥当后,我诚恳地向教授说明了即将进行评审的情况,以及团队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遇到的困惑,询问教授能否在评审会当天通过线上方式,给我们提供些专业意见。魏正教授倒也爽快,一口答应,还说一定会预留好时间。
随着评审日期一天天逼近,我和团队成员们感觉压力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但看着大家忙碌又专注的身影,我心里依旧充满信心。我坚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一定能推动“航天智控”项目取得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