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朕成了暴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3章 海瑞海刚峰

也就在这年,张居正的父亲病逝,虽有皇帝夺情,但仍旧回老家守制三月。

张居正临行,荐举两人入阁,参预机务,一是礼部尚书马自强,一是吏部右侍郎申时行。

如今,吕调阳和马自强都已病故,内阁只剩下三人。

张居正卧病在家,内阁值房便只有张四维和申时行。

当然,内阁仍然是张居正的一言堂,张四维和申时行只是听从执行而已。

在张四维看来,申时行不仅居于其下,且并不像表面上那般死忠张居正。

说白了,张四维认为申时行是一个首鼠两端、左右逢源的圆滑之人。

谁得势就倒向谁,既无主见,也没有什么能力。

所以,张四维并不视申时行为威胁。

“不近悬崖,不树异帜”,这是张四维对申时行的评价。

而以张居正之名推出的改革新政,令张四维是又惊又喜。

惊的是张居正在作死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在家养病也未停歇。

喜的是张居正又得罪了一大批人,将来倒张势力又有了新盟友。

通过李植,已经暗中联络了很多倒张派的官员。

主要是言官,就是啥也不干的喷子,以吹毛求疵为工作,靠嘴吃饭的家伙。

张居正的压制,让他们苦不堪言,就憋着要骂个痛快呢!

就是申时行,张四维认为也是可以争取。

谁愿意“恂恂若属吏”,谁愿意被压制得象三孙子似的?

……………

张府。

带病坚持工作的老张,又收到了皇帝的书信,向他请教了用人之道。

在书信中,朱翊钧特意提到了千古清官的典范——海瑞海刚峰。

无他,这位老哥。不是,现在是海大爷了,实在太出名了。

但如此清官,又敢言直谏,却是谁也不待见。

嘉靖朝时入诏狱,隆庆年间放出来,也备受冷落。

高拱当首辅时,不喜欢他;张居正主政,同样也不任用。

而在朱翊钧看来,即便是迂腐,说话难听,板着臭脸,也有其可用之处。

比如清丈田亩,就让这铁面无私的老倔头儿去干。

什么贪官污吏,什么权贵宗藩,全都横扫无遗。

张居正看着皇帝的询问,也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禁陷入沉思。

对于海瑞的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他是佩服的。

但对于正在下一盘“国家大棋”,推行改革的他来说,海瑞却是不宜重用的。

改革之初,张居正对于既得利益集团并不是一棒子打死,他也没那个能力。

所以,在他看来,适当安抚,或者是妥协,是难以避免的。

水至清则无鱼,大明官场绝对清廉的有几个?

贪污已成常态,不过是大贪小贪的区别而已。

真要重用海瑞,那就是洪洞县里无好人,谁也跑不了。

改革政策要保证先施行下去,稳定是大局。

而道德品质上的小瑕疵,张居正就暂时要容忍。

海瑞却不懂变通,化身“正义使者“,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肯定到处捅娄子。

那可是连皇帝都敢硬刚的家伙,大小官员畏之如虎,也恨之入骨。

“万岁这是要找个愣头青冲锋陷阵啊!”张居正笑得意味深长,象个老狐狸。

有他推新政背骂名招人恨,皇帝又帮他物色了一个先锋。

这个先锋既“刚”且“猛”,杀伤力极大。

也不必担心他在整个官场横冲直撞,破坏改革大局。

只交给他一摊工作,这个铁面无私、啥也不怕的倔老头儿,肯定能不折不扣地办好。

“如此也好。”张居正思虑已定,提笔给皇帝写了书信。

用不用海瑞,其实是身份地位不同,而做出的不同思考和选择。

张居正虽然大权在握,但毕竟不是皇帝。他也不能,也不敢肆无忌惮。

皇帝则不同,出口成宪,一言可决人生死,自是没什么顾忌。

况且,主要是朱翊钧的思维,与古代人有差异。

他不相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古之名言。

虽然时机还不成熟,但朱翊钧却准备效仿太祖,对贪腐“零容忍”。

“海刚峰已经七十多了吧?”张居正停下笔,有些犹豫。

皇帝的想法不错,可海瑞还能老当益壮,为君驱驰吗?

“或许,也正是他年岁已老,某才会重用他一回吧?”

“也或许,某这病势难以痊愈。所谓人之将死,其心也善吧!”

张居正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不由得苦笑起来。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皇帝要重用海瑞,便表现出了对改革的态度。

虽然他还手握朝政大权,但皇帝也有了几分乾纲独断的意味。

而且,书信往来,君臣也好,师徒也罢,共同语言已是颇多。

这与之前皇帝完全照准照办是不一样的,皇帝已有了独立思考,能够分析判断。

甚至,很多想法让张居正也要称上一声“高明”。

“政策是高明,但这帝王心术,驭臣之法,尚有欠缺。刚而易折,万岁对此还领悟不深啊!”

带着稍许的遗憾,张居正封好书信,派人送去宫中。

……………..

如果朱翊钧知道张居正的担心,肯定会不以为意,甚至是嗤之以鼻。

什么帝王心术,就像嘉靖那样,崇道怠政,信用权奸,却能巩固皇权,掌控群臣?

不过是个权谋家,拉此压彼,以平衡之道来驾驭群臣罢了。

国家衰落,军队涣散,皇帝看不到,只为自己稳稳坐着龙椅而沾沾自喜。

一脉相承,封建帝王差不多都是这个套路。

万历也是一样,几十年不上朝,也牢牢控制着朝堂。

只不过,平衡之道看似高明的分化瓦解,却也是万历一手造成了党争之祸。

明亡于党争,万历要被记上重重的一笔。

“朕不尚权谋,九五至尊亦不需此小道。勇猛刚进,无畏无惧,才是朕要秉承的宗旨和原则。”

如果连皇帝都不能随心所欲,那还有何人能够高举改革的大旗,只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勇往直前呢?

“自古以来,改革者通常都无好下场。但这,肯定不包括皇帝在内。”

朱翊钧觉得没什么害怕的,造反夺江山?绝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