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朕成了暴君](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73/53107373/b_53107373.jpg)
第46章 蓟镇戚继光
有戚继光在蓟镇,守得是固如金汤。不虞外敌,实施新政就没有太大的顾虑。
又近京师,也肯定会派东厂或锦衣卫打探消息。
即便有了意外,皇帝也不至于反应不及。
再说,能有什么意外呢?
那些侵吞军屯的文官武将权贵士绅,还敢造反不成?
咦?张居正突然意识到,自己恐怕小瞧了万岁。
宣召李成梁入京觐见,又询问戚继光的情况,恐怕背后另有深意。
“万岁似乎喜欢书信沟通,又岂知没给戚继光写过?”
“或许,会调一部边军来加强京师防卫;也或者,会整顿京营,安插万岁心腹。”
张居正思虑着,笔也落了下去,陈述自己对新政的意见。
“已经冲了一把,还得再往前冲,这两项新政也是张某所奏。”
“已经对某恨之入骨,还能怎样?”
张居正咬了咬牙,也发了狠。
皇帝既要推进改革,势必对那些反对派下手。
如此,也是他想干还不太敢干的事情。
已经得罪死了,还不如让万岁彻底清除。
改革能够持续,他的身后名也能得到保障。
其实,对于自己的下场,张居正也有过悲观的估计。
在书信中,他曾对亲信说:世事变迁,他日高台可平、诏令可毁,我怕是连葬身之地尚不可得,只是国事维艰,就让我做霍光、宇文护吧!
历史上,很不幸,他是一语成谶。
而张居正之所以能超越改革先辈杨炎、王安石,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他曾说过“吾非相,乃摄也”。
所以,在封建的皇权社会,对于封建帝王万历来说,便绝对容不得张摄政。
幸好,朱翊钧横空出世,或许能够改变这一切。
……………
蓟镇,又名蓟州镇,明朝九边重镇之一。
其设置目的,主要是牵制九边其他边镇及京营,起到防备叛乱的作用。
同时,明统治者考虑到其余边镇一字拉长,戍守防线长达数千公里,兵员分散。
因此,蓟镇还是抵御蒙古入侵的预备防线,与京营起到相互照应的作用。
而蓟镇之重,首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包围着京城。
号称京师西大门的居庸关,距京城只有百余里;
有京城铁门之称的古北口,也只有两百余里。
所以,蓟镇有险,则京城震悚;蓟镇稳固,则京城无虞。
特别是朱棣撤销塞外的大宁卫以后,更增加了蓟镇的防卫负担。
本来大宁卫是十分重要的,其范围包括今辽宁西部、内蒙东南部、河北东北部。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从兀良哈三卫选精骑三千南下参战,甚有功劳。
朱棣当上皇帝以后,封三卫的封建主以都督、指挥、千户、百户等职,把大宁及三卫地区送给了兀良哈。
北方的军防重地大宁丢掉,开平卫(今多伦)孤存塞外,无法拒守。
宣德年间,便不得不移卫于独石口,与开平策应的兴和(今张北)也舍其防戍,原大宁地区筑的城堡全部废弃。
这样一来,辽东镇和宣府之间便声援隔绝之势。
京东、京北也失去了大片缓冲地带,蒙古各部若逼到近边,蓟镇所有关口便都成了前线。
而在两千华里的防线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余处,重要的关隘也有四十余处。
历来兵家必争的险关要塞,就至少有东部的山海关,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关。
纵观明朝两百多年,北边烽警几乎年年皆有。
尤其是北撤大宁弃开平,西弃哈密丢河套之后,几无安枕之日。
因为朱棣的错误决策,造成的危及明政权命运的重大事变和战争,就有数次:
一是发生在宣府境内的“土木之变”,明军五十万大军覆没,英宗皇帝当了俘虏。
紧接着瓦剌部落挟持英宗进攻北京,发生了“京城保卫战”,明政权几乎倾覆;
二是发生在古北口的“庚戍之变”,鞑靼部酋俺答率大军从古北口而入。
蒙古军队乘势破蓟州,克怀柔,取昌平,下通州,纵兵四掠,直逼京师城下。
明廷震惊,戒严守城,急令各镇入京救援。
俺答饱掠八日,才由古北口退出。
三是嘉靖三十八年的潘家口之战,鞑靼部的首领锡林阿,用声东击西的办法攻破潘家口。
鞑靼军先抵三屯营,继而西掠遵化、丰润、玉田、蓟州等地,又向东攻下迁安等地。
一番烧杀抢掠以后,鞑靼军由潘家口退出长城,此次入侵亦极大地震动了明朝。
等大明到了亡国劳模崇祯手中,后金又在崇祯二年和崇祯九年由蓟镇入寇。
鞑虏直逼京师,纵横饱掠,明军难以抵挡,或触之即溃,京畿百姓如陷水火。
所以,蓟镇之重,上下共识。官兵员额,马匹数量,皆居九镇之首。
隆庆元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部俺答汗率军攻破长城,劫掠山西沿边边民数万人。
俺答汗的入寇,暴露了北方明军战力低下、守备糜烂的弊端。
为加强北方防务,在隆庆二年,隆庆帝提拔平定倭寇之乱的名将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
同年五月,又以戚继光总理蓟镇、昌平、保定练兵事务,受命节制以上三镇所有明军。
接到诏书后,戚继光率领曾在浙江、福建沿海与倭寇作战的三千精锐主力北上,驻防蓟镇。
戚继光到达蓟镇后,发现当地明军战力低下、作风散漫。
于是,戚继光以所带来的三千戚家军为模板,对蓟镇明军进行整训。
史载:浙兵(戚家军)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在戚继光的严厉治军和训练下,驻防蓟镇的明军迅速脱胎换骨,战斗力大幅提升。
明朝自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后,对蓟州防守越来越重视。
但“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蓟镇的边防并不巩固。
自戚继光镇守蓟州后,“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正因为如此功绩,朱翊钧才更看好戚继光,而不是李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