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4章 需要懂人情世故
当姬旦主动向姜子牙说出有诸侯袭击姬信的消息,王浩然才发现自己对这时代的理解还是太浅薄。
这倒不是说王浩然觉得自己非常理解商周时代,王浩然一直认为自己对商周没什么理解。不过在姬信当官的事情中,王浩然采取了非常被动的方式,那就是听天由命。
此时姬旦的行动,其实是表达出了强烈的合作意向。如果从人情世故的角度,王浩然就得给姬旦一个回复的信息。
思考片刻,王浩然让姬信说出了一番话,“尚父,旦兄长。吾知道两位为吾的事费心了。”
姜子牙倒是无所谓,因为他要的就是发挥出姬信(鬼君)的实力。
姬旦却一直认为姬信只是打仗的能力提升,在为人处世方面应该不咋样。此时听姬信竟然在此时说出了其他人早就该说的话……心里面甚至觉得弟弟姬信真的长进了。
姬信在王浩然的指挥下,继续说道:“吾之才能,担当不了司马一职。然而,吾需领兵。尚父,旦兄长,吾定会为大周奋战。还请尚父与旦兄长指教。”
姬信说完,这才开始反思王浩然的话。在姬信看来,这话没有错,却也没有非得说出口的必要。
然而,姜子牙与姬旦对视一眼。姬旦开口了,“信,朝堂之上,但凡政务,汝不可出言。”
姬信倒是从来没想过打仗之外的事情,自然没想过要在朝堂上说什么话。在某种意义上,姬信就没想过自己也要上朝的事情。
此时听姬旦竟然这么严肃,一时对商朝充满了好奇。
王浩然当即命道:“快答应下来。”
姬信立刻应道:“是。”
姬旦也没有对姬信提出其他要求。毕竟,以姬旦对姬信的了解,他其实不相信姬信能贤明到对和姬信无关的政务不开口的地步。只是该说的必须得说,这也是姬旦本人的习惯了。
关于姬信在朝堂上角色的交谈到此为止。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却的确很必要。姬旦觉得姬信这个弟弟好歹成长到了能沟通的地步后,便主动说道:“信,说一说今年的战事。”
姬信本以为自己方才的话题会引发很长时间的讨论,却没想到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说完了。听兄长姬旦询问,姬信立刻兴奋地说起自己擅长的领域。
却没想到,正想开口,王浩然就警告姬信,“谈公务,要用职务来称呼。”
“……太宰。”姬信只能不情不愿地把称呼换了,“吾以为,伐商需3万披甲,1万精锐骑兵。此4万士卒,需数年积累……”
既然在牧野之战中,证明商军已经完成了精锐部队的建设。王浩然就放弃了所有投机取巧的打算,准备以精锐正面作战的方式赢得战争。
在王浩然的设想中,这4万精锐,需要数年积累才能完成装备与训练。而且接受训练的人数在8万左右。接下来只能靠着与商军交战,从这8万人中选出最终的4万精锐。
这办法虽然费时费力,却胜在可控,可靠。
姬旦听完后并没有反对或者赞同,而是先问了一个问题,“,商国可否会给商军全装备铁器?”
王浩然摇摇头,“不会。数年时间,商国不会有如此之多的师匠。”
“铁器非师匠不可造?”姬旦的眼睛亮了起来。
王浩然点点头。哪怕是到了21世纪,中国能够年产十几亿吨钢材,冶铁也不是一个低端产业。
姬旦对大商的冶铁技术非常忌惮。根据大周在商国的内线提供的情报,大商国内的农邑在耕种面积上超过了大周,亩产也超过了大周。姬旦到现在为止,还能保持着击败大商的信心了。很大原因在于,大商有酿酒的习惯,大量的粮食被用来酿酒,而不是用在人口增长上。
而周国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快速增长,姬信提出的8万兵,选4万。反倒在大周的接受范围之内。
内政归姬旦管理,三人谈到这里也就不能再谈下去。姬旦又问起该如何击败商军。
王浩然也率直地答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从商至周,有渑池,崤函地,潼关,只此三处,便可令商军不得不攻城。耗其兵力,保全吾军。待周国大军成军,便可与商决战。”
姬旦此时才听到“姬信”的规划。稍一思索,才明白过来。原来姬信并非单纯地与商作战,而是利用作战消耗敌军,并且争取到发展周军的时间。
若是能利用现有的实力击败商军,自然是最好。便是做不到,只要争取到时间,待周军完成建设,也可主力出击,一举灭商。
虽然这个计划很有可取之处,姬旦依旧有些不安。这次洛阳平原上的战役中,商军的将领们表现得极为出色。姬旦总觉得光是军队数量多,并不足以获胜。
姬旦却没有问出这个问题。因为他也知道,将领这种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找到。以姬信为例,姬信都24岁了,才得到了姬发,姜子牙与姬旦的认可。想发现身边众人的才能,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发现外人的才能。
就在姬旦感慨之时,姬信继续说道:“商国虽然强,却四面皆敌。若是周军东进前,商国东边的东夷,南边的徐,淮,吴,皆起兵与商交战,商国又要维护商道。吾以一击一。商却只能分兵,吾便是以二击一。强兵悍将,反倒让商国敢于以少敌多,以弱击强。吾军必胜!”
姬旦听到这里,已经不想进行讨论了。因为这牵扯到联络各国,属于内政范畴。
就在此时,王浩然让姬信对姬旦表个态,“太宰,在朝堂上与此事有关之事,吾都不会开口,也不参与。”
姬旦点点头。这就是在下面开小会的原因所在。若是这种事情在朝堂上讨论,天知道会有多少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意或者无意地干涉了姬旦的职权。
姬旦坚定地支持伐商。但这并不意味着姬旦可以接受任何人以伐商为理由,干涉姬旦负责的政务。
感受到自己庶弟姬信的长进,姬旦看向姜子牙。在姬旦看来,这必然是姜子牙对姬信的教导起了作用。
姜子牙见到姬旦看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姬旦当成了帮助姬信成长的功臣。因为姜子牙已经认定姬信是靠着鬼君的教导成长起来的。姜子牙甚至对这种成长速度感到不太满意。
姜子牙以为姬旦是想听自己询问战略的事情,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信,骚扰商道之事可还要做?”
王浩然本来已经把姜子牙定位为一位战略大师,很自然地认为姜子牙是能够将战略上的各个碎片制作成一整张拼图。
骚扰商道的事情看似是“奇谋”,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战略安排。所以王浩然请教起姜子牙来,“不知尚父有何指教。”
姜子牙也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姜子牙用人与姬旦不同,他主打一个“赏和给”的激励政策。
王浩然听着姜子牙的叙述,努力尝试跟上姜子牙的节奏,却发现自己真的有些跟不上。
倒不是说姜子牙讲述出了什么不得了的方式,而是王浩然极力去理解姜子牙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后,勉强发现姜子牙的“赏与给”是建立在封建制度的模式之上。
以骚扰商路来说,王浩然原本想的是周军派兵在商路上进行骚扰。而姜子牙的看法则是让商道附近的势力进行骚扰,周国通过“赏”的方式,根据商道附近势力的骚扰成果,给予其一定的赏赐。
“给”的方式,包括周国给当地势力名义上的身份。以及通过交易方式,回购抢来的商国物资,给予对方需要的物资。
王浩然虽然对于小农经济,以及地方化的势力分布没什么直观感受,好歹也是听说过这种事。据说这种博弈型的“边界划分”,曾经主导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王浩然作为中国年轻人,真的没见过那种画地为牢的时代。
因为没用过那种两人一张的课桌,王浩然只是听说过以前的小学生们在课桌上搞“楚河汉界”的划线游戏,自己都没有机会试试看。毕竟,王浩然上学的时代,都是一人一张课桌。
不用去划线,天然就有分隔。
而且在社会中,大家只是提出保持安全距离的看法,这种看法也通过很自然地排队等方式得到了实现。
理解到了这点,王浩然就做了一个尝试。等姜子牙说完,王浩然问道:“尚父,大王可向尚父说过吾提出的区分货物之法?”
姜子牙点点头,表示他听姬发说过。
王浩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自己的局限性,才导致了上次与姬地交谈后,还是被冷落了一阵。
因为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王浩然的局限性非常明显。一个强势有能力的政府,已经是王浩然思考问题的基础,以至于王浩然很难意识到这个假定在商周时代的不合理。
王浩然下意识地认为,商周两国只是执行能力不足,所以王浩然才降低了行动的难度,以配合周国的能力。
但是真正的问题并非周国能力差,而是周国并不具备一插到底的能力。所以在不少细节方面,王浩然与周国高层的颗粒度怎么都对不上。
这的确是王浩然的局限性,而且局限性还非常大!
理解到这点后,王浩然果断地命令姬信答道:“一切都听尚父安排。”
姜子牙倒是无所谓,而姬旦真的被惊到了。在姬旦看来,姬信居然能够真的听别人的安排,认同别人的安排,这和太阳从西边升起也没多大分别了。
别说姬信这种轻佻的家伙,便是姬旦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做到的。
姬旦心中生出了大大的疑惑,尚父是如何教导的?
两年不到,就把一个轻佻之辈教成了可堪重用的人才。姬旦感觉自己真的太小看了尚父姜子牙的育人之道。
但谈到这里,也就没什么要多谈的。不管是姬旦与姜子牙都要管大事,他们要判断哪些人在哪些方面可以用,能够用到什么程度。
至于那些人具体怎么做,就不是姬旦与姜子牙要管的事情。他们只用根据结果做出判断就好。
姬旦便起身告辞,他也有太多事情要做。
站起身的时候,姬旦发现自己的双腿感觉很好。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在马扎上坐了这么久。
看了看马扎,姬旦决定还是暂时无视吧。毕竟,正坐才是真正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