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4章 大周之王不好做
周王姬发思考着庶弟姬信讲述的内容,越想越觉得不能太过于相信姬信。按照姬信的描述,大周只要进行一次全面征兵,并且对军队加以训练,就可以击败大商的军队。
这种事情听着很爽,真的干起来,姬发并没有信心。大周输不起这场仗。
姬发左思右想,觉得找到了自己不安的原因。那就是大周的将领不太行。
到现在为止,南宫适,姬兰都打了败仗。姬兰还请求姬发,将姬信派去渑池前线指挥军队。真的将4万军队交给他们指挥,姬发怎么都看不出有打赢的可能。
除非姬信可以和三花娘娘打个平手,才能让姬发相信周军可以击败商军。
想到这里,姬发问道:“信,汝可愿前往渑池。”
姬信听到这个命令,心中欢喜,却还是先问了王浩然。
王浩然没有立刻回答。如果是指挥大军的话,王浩然还有点信心。但是当下的渑池有周军三个师,共7500人。而对面的商军过万。王浩然并不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战术能力,可以在部队处于弱势地位之时赢得战术胜利。
想到这里,王浩然告诉姬信,“你问问姬发想让你做什么。”
姬信连忙询问了这个关键问题。
姬发倒是不讨厌姬信这个态度。若是姬信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够打赢的话,姬发很可能就不愿意让姬信去领兵了。
但姬发也很清楚,自己想看看周军是否具备击败商军的战术能力。以姬发看人的方式,他觉得姬信明显不想出战。
最后姬发看向了太宰姬旦,希望弟弟姬旦能够替他开口。而且姬旦素来很擅长对付官员,也许几句话就能让姬信兴高采烈地主动请缨。
姬旦与姬发太熟了,只是交换了一个眼神,就知道姬发的心意。姬旦便问道:“信,姬兰将军受挫,折损骑兵600。信可有破敌之策?”
听到姬兰受挫,姬信登时就来了精神。若是能在此时有所表现,定然可以让大周朝廷认识到姬信……不,是鬼君的能力。
姬信便在意识中询问王浩然,“鬼君可有破敌之策?”
“姬信,你这兵法是白学了啊!”王浩然感叹道:“用兵最不该的就是求胜。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姬信当然知道这些,但想到有了与三花一战的机会,忍不住劝道:“鬼君以为三花的战略能力不可战胜么?”
“三花有战略能力,所以她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你这是要去击败三花,岂不是送肉上门么!”
“可是我……”姬信觉得王浩然没搞明白自己的意思,尝试解释。
王浩然当即打断,“别可是了。我认为哈,你是想着完成战术上的胜利。我说的是不是?”
“……是。”姬信有些羞愧地在意识中答道。
王浩然没好气地答道:“姬兰的战术能力只怕还在你之上。他都做不到战术上击败三花,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
姬信听王浩然这么讲,明显感觉王浩然不想出战。这下,姬信的心情一落千丈。
这边姬旦与姬发看着姬信神色变化,都想不出姬信心情变化的理由。互相对视一眼,两人觉得姬信更像是癔症了。
就在此时,姬信神色有些沮丧地答道:“太宰,臣无破敌之策。”
听姬信总算说了个明白话,姬旦就问道:“不知信以为多少兵马可以破敌。”
王浩然觉得姬旦不愧是历史上的周公,给出的解决方法光是听,就感觉靠谱。
姬信则在姬旦的鼓励下又有了动力,他试探道:“不知太宰可给多少兵马?”
姬旦并不正面回答,而是笑道:“呵呵,信,汝需多少兵马?”
“10个师?”姬信大胆地提出了自己觉得合理的数字。
听到姬信竟敢要求得到10个师的兵力,姬旦差点被气乐了。周军经过改编,已经完成了一个师2500人的标准编制。10个师就是25000人。若是派出这样规模的部队,光是前期准备就得几个月。而且指挥25000人,那得是周王姬发才行,姬信哪里有这等资格。
不过姬旦也不讨厌这样的讨价还价,姬信的要求很合理,这足以证明姬信没有发癔症。
“信,再与汝一个师。”姬旦说出了他可以提供的极限。
姬信动摇了。1万大周精锐对2万大商部队,未必没有获得战术胜利的可能。
姬信被迷惑了,王浩然却没有。这倒不是因为王浩然更加志趣高洁,而是因为王浩然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论战术水平,三花率军征战10年,什么阵仗没见过。王浩然不过是懂得《孙子兵法》,将其贯彻在用兵上。
真的在渑池这种地形多样,更多靠战术直觉的地方作战,王浩然不认为自己能赢三花。
既然庙算都不能赢,为何要劳师远征呢?把宝贵的资源节省下来训练新兵,它不香吗。
在姬信说出傻话之前,王浩然冷冷地开口了,“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姬信听到这话,心中一凛。王浩然传授给他的兵法中,对主君的批评内容并不多,方才这话就是其中之一。
这话的意思是,国君对军队的危害大体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进攻而命令进攻,不了解军队不能撤退而强令军队撤退,这叫作束缚军队。
平心而论,姬发与姬旦提出的要求,正是“縻军”的标准表现。
在可以真正率领大军作战的诱惑,以及听从鬼君的教导,以兵法去应对战争需求的选择中,姬信终于做出了决定,他低下头,沉声答道:“大王,太宰。臣无能。”
看着在席位上低下头,坦然承认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姬信。姬发与姬旦都失望了。不过两人此时对视一眼,都感受到对方的判断。姬信若是领军,大概不会让他们失望。
姬发这才开口,“司马姬信。吾命汝前往渑池,统领渑池军务。”
“快点要兵力补给,以及人员补给。”王浩然赶紧让姬信提出要求。只要姬发不提出具体要求,王浩然并不反对和三花碰一碰。毕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若是连三花的真正实力都没能体会一下,王浩然也无法确定是否能够真正击败商军。
不用王浩然说得详细,姬信立刻提出两个请求。将损失的600骑兵补齐。还要提供姬信需要的军官。
姬发倒是用人不疑,当即同意下来。
姬旦看着姬信的反应,也觉得安心不少。因为姬旦最初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想和姬发讨论一下是否允许姬兰主动撤退。正好遇到姬信赶回来,这才顺道看看姬信的态度。
等姬信受命离开,姬旦提起了此行的目的,“大王,若是守不住渑池,可否令姬兰将军撤兵?”
姬发一时不语。他当然希望姬兰能够守住渑池,所以很希望姬信能够明确承诺可以守住渑池。现在看,姬兰的态度和姬信差不多,都是要求在外的决断权。也就是说,如果打不赢的话,他们就会退兵。
感受着内心的冲动,姬发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就在此时,姬旦又开口了,“大王在孟津会盟时,诸侯皆曰可伐商。大王答道,汝等不知天命。便返回镐京。臣回想此事,甚是叹服。”
姬发知道这是姬旦在巧妙的暗示,建议姬发接受渑池的周军拥有自行决定行动的权利。
在孟津会盟的时候,姬发的确没有得到商军主力离开朝歌的消息,而且洛地诸侯们临时起意,也不能真的信了他们。这才是姬发说出诸侯们“不知天命”的原因。
不过面对诸侯和面对臣子是不一样的,姬发当然会希望臣子们完全接受他的命令。
一时间,姬发很想召开王廷会议,商议此事。但是在脑海中模仿了一下会议,姬发又觉得没有必要了。他光是靠日常对臣子们的了解,就大概能够想到大臣们的回答。
身为臣子的人都更期待可以自由行事。在这方面,已故的父亲姬昌以及尚父姜子牙都说过类似的道理。
既然如此,姬发那就只能期待姬信能够给他带来意外的惊喜。
“太宰,汝只是为此事而来?”姬发问。
姬旦知道姬发已经接受了眼前的局面,便答道:“大王,臣派遣使者联络商国那边的诸侯。那边的诸侯言说,三花赐给他们铁犁。”
姬发想起了姬信去年送来的青铜犁,不由得眼睛一亮。青铜犁虽然昂贵,但是用来犁地的效果是真的好。
“太宰,那些诸侯想要什么?”姬发问。
“与子受并无分别。”姬旦答道。
姬发知道商王子受的作风相当直白,不禁点点头。
当年子受拘禁姬昌于羑里。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赐给弓矢斧钺,使姬昌得专征大权。
这些宝物,子受并没有留给自己用,而是赏赐给了重臣,诸侯。尤其是几位美女,更是赐给了商国诸侯,好让这些诸侯们愿意出兵打仗。
姬旦所说的,并非这些拥有了铁器的诸侯们会如同纣王一样慷慨,而是这群家伙非常渴望美人与车马,而不在意美人与车马来自谁。
“太宰,这些诸侯不乐见子受做大?”姬发还是想确定一下。
姬旦点头的时候有点迟疑。因为姬旦也没想到商国诸侯们对纣王的不满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从大周的角度看,纣王无疑是最值得大周忌惮的敌人。而纣王的胜利,其实可以带给诸侯们更大利益。就如大周的胜利能够带给大周诸侯们更大利益。
然而商国诸侯们,尤其是外围诸侯离心离德到这等地步。姬旦都不太理解这群诸侯们到底是怎么看待商国的。
姬发倒是很能理解。这些商国诸侯享受过太多来自大商的利益,任何额外的付出,都让商国诸侯们感觉自己理应得到更多回报。这也是姬发反复强调商王子受“不守礼法”的原因。
“太宰,放手做。吾想知道铁犁之用。”姬发命道。
姬旦赶紧答道:“大王,信好似很懂犁地。”
姬发没想到姬旦竟然在这里等着自己,忍不住嗤笑一声。直到站起身准备离开之时,姬发才答道:“吾也很期待。”
看着姬发的背影,姬旦终于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