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领导比管理更重要

组织为求指挥灵活、事权集中、命令统一、责任明确起见,大多采取层级制。

当组织规模很小、成员不多、管理者足以掌控全体员工时,通常只划分出两个阶层:一个阶层是管理者,另一个阶层是员工,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的两个阶层

这时候分工专职并不明显,彼此的关系也不确定,职员和工人往往分不清楚,所以通称为员工。

但是当组织发展到了相当规模、管理者不足以掌控全体成员时,就会产生“管理幅度”或称“控制限度”这一问题。这时就必须划分组织阶层,以利于工作的有效推行。

管理幅度是指一位主管能够有效监督的部属人数。虽然早期管理学者企图发现理想的管理幅度,以适应一切组织上的需要,但是近代管理学者的研究认为,难以发现普遍适用的具体标准,因为在决定适当的控制幅度之前,必须考虑各种情境的特质,例如被监督人的活动形态、被监督人的素质以及组织的类型等。

如图2所示,甲公司的每一位管理者都有四个部属。在此情况下,如果全体员工人数为64人,那就必须划分为四个阶层,才能让公司的机构适当而有效地运作起来。

图2 甲公司组织的四个阶层

然而在管理幅度较大的时候,组织阶层自然就会相应减少。如图3所示,当乙公司的每一位管理者可以监督八个部属时,只要划分成三个阶层,便足以管理全体员工。

图3 乙公司组织的三个阶层

甲公司属于塔形结构,而乙公司则称为扁平结构。前者为纵向结构,组织阶层较多;后者为横向结构,组织阶层较少,相应地每一阶层的部属人数较多。塔形结构的沟通线路较长,管理者较多,有助于密切主管与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以及进行紧密的高阶层控制。扁平结构的沟通线路较短,管理者较少,低阶层可以获得更多的决策机会,有助于领导人才的发展。

组织阶层的构成则是出于“分工”和“专职”的考虑,以及管理幅度的限制,并非存有成见。大家人格平等,只是分工不同。

然而,人有智愚之分,孔子将人分为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这三类人应该互相合作:中人以上的先知先觉者,要用心创造发明,以造福社会;中人为后知后觉者,应该尽力好好地宣传先知先觉者的发明,使大家明白它的好处而广为应用;中人以下为不知不觉者,这类人要接受宣传家的宣传和教育,做一个实践家。

实际上,任何社会都是这三类人的组合,因为人的智愚天生就不平等。一般说来,这三类人的分布呈现正态曲线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三类人的正态分布图

社会学者一直想改变这种看起来并不公平的教育方式,认为不应该有特权的存在。不过依据我们多年的观察和体验,人类社会的特权好像只能转移而无法消除。

就管理而言,当组织的规模过分庞大,甚至超出个人的管理幅度时,就必须找人帮忙管理。而这时候找人的原则,也就立即成为特权的源泉。不论最终采取什么标准,最后总是形成“心腹知己”的管理。这一点似乎全世界都不例外,所不同的只是“心腹知己”的定义和产生的过程稍有差异而已。

现在教育日益普及,即使大家都成为知识分子,毕竟人的资质有异,智愚不等,所以还是会有等级上的差距。因此知识社会仍然需要组织,而组织为求集结整体力量,统一步调,也仍然必须有层级的划分。所以说,如何将三类人适当地安排在组织的阶层中,同样值得我们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组织划为三个阶层,如图5所示,分别为高级管理阶层(高层)、中级(中层)管理阶层及基层管理阶层(基层)。

图5 管理阶层的区分

然后,我们再将三类人和组织三阶层配合起来,如图6所示,尽量使先知先觉者担任高层主管,后知后觉者担任中层主管,不知不觉者担任基层人员或基层主管,作为用人的原则。

图6 三类人和三阶层的配合

人分三类不过是一种概略性的划分,因此对组织分三阶层也应看成是一种粗略的区隔。一般而言,最高决策人士如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可以称为高级管理阶层,也就是高层主管。现场的作业人员及领班、组长可以看作基层管理阶层,也就是基层人员或主管。至于其他管理人员,则可统统列为中级管理阶层,也就是中层主管。

由此可见,无论一个组织实际上分为几个阶层,都可以将其概括性地纳入三个阶层来看待。对于规模巨大的公司来说,总裁和首席执行官是高层,现场人员属基层,其他都是中层主管。至于小规模的组织,就算只有老板一人、伙计一人,同样可以把伙计看成基层,老板自己扮演中层主管——在必要时还可将老板太太拉进来充当高层,以更有利于组织的灵活运用。

对于三阶层的划分,可以弹性应用。在场三人中,谁的职位最高,谁就是此时此地的高层,谁的职位最低,便为基层,剩下一人扮演中层。三阶层可以随时随地机动配合,并不一定要将自己的身份固定在哪一个阶层。

如果在场三人职位相当,也可以按年资、专长、经验等因素来区分,或视当时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照样可以划分出三个阶层,以利于工作的进行。

自我测试

以下10个观点,你认为它们是对还是错?

1.管理者应该向领导汇报,而不是领导向管理者报告。

对□ 错□

2.作业重技术面,管理重制度面,领导重人性面。

对□ 错□

3.领导如果被看成管理的一部分,就会形成过度管理而缺乏领导。

对□ 错□

4.缺乏领导,办事没有弹性,很难适当地权宜应变。

对□ 错□

5.管理讲求沟通,领导则讲求好好商量。

对□ 错□

6.与中国人沟通,常常沟而不通,大家各说各话。

对□ 错□

7.管理只能管人的身体,领导才能带动人心。

对□ 错□

8.管理求创新,失败率很高。

对□ 错□

9.管理重视有为,迟早累死自己,也使部属愈来愈无能。

对□ 错□

10.领导重在安人,让大家安心,自动自发地做好工作。

对□ 错□

如果你选择“对”的数量在8个以上,说明你对“管理与领导”的问题颇有研究;

如果你选择“对”的数量在5~8个之间,说明你对“管理与领导”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如果你选择“对”的数量少于4个,说明你对“管理与领导”的问题的认识相当有限。

无论你选择“对”的数量是多少,总有需要完善、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当你翻开下一页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后面的内容原来竟是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