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领导力之欣赏篇](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89/53192589/b_53192589.jpg)
02 关于欣赏
人本教练模式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欣赏,欣赏所有的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师,不如我的也是我的老师,因为看到他的不善,我可以引以为戒。
《战国策》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豪侠之士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只有欣赏敌人,才会重视敌人,才可能研究敌人,才会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可以说,欣赏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席位。
延续东方文化的精神,教练技术认为,欣赏就是不管好坏和美丑,欣赏它。欣赏之心让领导者深得人心。现代人力资源的主旨,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能从每个人身上找到其闪光之处,再用最合适的位置来匹配,那么人尽其才就不是难事了。欣赏的作用永不过期。尤其在团队中,欣赏可以激发他人激情,能够引发出积极的团队向心力。当领导者经常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下属时,被欣赏的人就会焕发出自信,会心甘情愿地将欣赏的目光播种到他人身上,团队的气氛也因此而变得积极、融合,企业士气必定高涨。
欣赏是个人内心的活动。每个人都能通过“欣赏”来丰富个人的感觉经验,开拓视野。欣赏应用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则含有个人主观爱好之意,是主观多于客观、感性胜于理性的活动。由此可知,欣赏具有享乐与怡情的意义,欣赏者有可能欣赏他个人所喜好的事物,却不一定能真正了解事物本身的内涵和其拥有美感的价值,这只能算是一种较狭义的欣赏。广义的欣赏,是指品味与辨识力结合而成的一种价值判断。此种判断需有理性的运作,而此理性运作的历程,通常是了解的前奏,是导向了解的必要阶段。
爱、珍惜
欣赏之爱是广博的,不分彼此,不论丑恶。爱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喜欢的理由可以很多而且各不相同。爱一个人,就是爱他的整体。爱是没有标准的,喜欢却有很多标准;爱带有关心,焦点在对方,喜欢是自己的感觉,焦点在“我”的内心感受。
爱是一颗感恩之心,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爱的目标有自己,同样重要的还有身外的人和物。欣赏是因为与生俱来的爱。不懂欣赏的人,已经将爱尘封在心底,主动放弃了爱的能力。欣赏之爱是“拥抱”所有走近的人。
欣赏就是看到他人的优点,看到事情的好处,珍惜你所拥有的、所看到的,而不是去判断对错和好坏,也不是去评价美丑和善恶。欣赏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发现优点和价值,并且能够及时表达爱的能力。欣赏不是因为完美和美好,而是因为人和事物的特点。当我们转换思路,会发现特点就是完美,维纳斯缺少胳膊,我们却认为她是完美的。完美是一刹那间的事情。当我们珍惜特点,在每一个时段上,都可以欣赏到每一刹那发生的事情,可以体验到每一刹那产生的完全之美。
西方著名的咨询心理学派的个人中心治疗理论(Person-Centered Theory),其创始人罗杰斯(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s)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元素。在罗杰斯看来,“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力是很巨大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是对一切都喜欢,而是对人表达乐于接受、理解、关心和帮助,在任何时候以诚相待,这些都必须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这样才能使被欣赏者感到心灵的共鸣。如能作一名愿意倾听和理解,并接受他人思想和感受的人,被欣赏者会感受到世界上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便会愿意把自己心灵深处的一切所想到和感到的全部倾诉出来。
罗杰斯认为孩提时,我们很了解自我的需要。小孩子经常说“我要、我想”等字眼,正反映出他们了解自己的需要。同样地,小孩的父母或长辈也清楚他们的需要,而且小孩也容易感到满足。长辈所给予的关心是无条件的,他们不会期望小孩有任何回报。长辈给予的鼓励或简单的拥抱,也令小孩感到自己被重视。这感觉使小孩感到,自己身旁总有人与他们一起面对困难,从而建立起对人的信任。
可惜,罗杰斯认为,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多,人的内心渐渐变得复杂,从而忘记了对人的信任。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欠缺欣赏的心。在企业中这情况尤其明显,在会议中彼此推卸责任,指责短处。人长期处在缺乏欣赏的环境中,便会逐渐遗忘自我的价值。人将自我价值建立于外在的成就上,遗忘“真我”,连自己也不了解。虽然身边的人关心自己,但大多是有条件的关心。例如销售主管对销售员的关心,大多集中在他们能否达成设定的业绩,而忽略他们要面对的压力。又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能表达爱、珍惜和接纳。当子女考试成绩优秀时,得到父母的称赞与奖励,这对子女来说是“有条件积极关注”,因为只有做得好才能获得关注。相反,未能达到父母的要求,他们便会感觉受到了父母的冷落。久而久之,便会失去那份对人无条件关注的能力。“无条件积极关注”令人感到有如久旱逢甘露,心中充满希望。当人感受到被别人欣赏时,自我价值不是自己的成就或所做的事情,而是在于他们自己。所以罗杰斯认为当人被无条件接纳时,心中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内心会充满力量,人的潜能会得以发挥,个人得以成长。
接纳
欣赏不是去争辩,而是接纳对方这个人,从中捕获到别人的优点,并且为对方的优点惊喜。一个赞许的眼色,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友好的拍肩,一句鼓励的语言,接纳就产生在不经意之间,发自内心,对方心领神会。很多人不喜欢斤斤计较的人,有欣赏之心的领导者却安排这样的人从事财务工作,结果匹配恰当,那人表现突出。在别人拒绝的地方,欣赏者看人之深,看到了潜在的价值,这就是欣赏的穿透力。
除了个人中心治疗理论,另外一个咨询心理学派的选择理论(Choice Theory)也提倡爱是人心中永恒的渴求。选择理论的创立者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提出人有5种天生的需要,爱是其中之一,每一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需要。当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我价值便会得以提升。当人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好感和重视,便会因此学会珍惜、喜欢和重视自己。
欣赏的层次可以提升,信赖个体感觉的经验,正如西方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Attach ment Theory)中指出,照顾者如能给儿童爱和无条件的接纳,则日后儿童便能成为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价值的人(Ful ly Functioning Person),鲍比称这种健康心理为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鲍比等将婴儿的依恋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络。
婴儿依恋的类型又分为三种:
1.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
依恋理论不单能用来解释婴儿的情绪反应,同时也可将该理论用来解释成人的情爱、孤独和忧虑。因为成人的情绪发展源自婴儿和儿童的经验。
而依恋理论应用在成人身上,又可将成人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人士容易与其他人发展亲密和信任的关系。他们可以放心地信赖和依赖别人,安然接受别人的帮助。他们不会担心被别人忽略或与别人发展亲密的关系。
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人士不容易与别人发展亲密的关系,也不容易信任别人,并且难以依赖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当别人要依靠回避型依恋人士时,他们会感到焦虑。他们的伴侣会希望与他们多发展亲密的关系。
3.反抗型依恋:反抗型依恋人士不大相信他人愿意与自己发展亲密的关系。他们时常怀疑伴侣是否真心爱护他们。反抗型依恋人士一方面想与他人发展一种如胶似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希望与他人保持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性格随和的人正反映出该人在儿童时,与母亲发展了一段“安全型依恋”的关系。所以成人如属安全型依恋型人士,性格会是乐观、易于相处、合群的,社交能力成熟,以及理解别人的感觉。欣赏的爱是广博的,也是在我们内心的。此种成人的表现就正是欣赏的爱。相反,如果一个人平日老爱批评他人,多半是童年与母亲若即若离,最终发展成为“反抗型依恋”的成人。例如在企业团队内,有一些成员对其他成员有诸多不满,或各自为政,正反映出此人在童年中缺乏持续的爱、珍惜和接纳,所以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愤世嫉俗,以批判的态度来保护自己。属于“安全型依恋”的成人,在年幼时已浸淫于爱与接纳中,对别人会表现出珍惜和信任。
欣赏不是去争辩,而是接纳对方这个人,如举世闻名的美国国家庭治疗师萨提亚(Satir)的治疗理念是,“人如能欣赏并接纳过去,便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因为有接纳的心,人的胸襟会变得广阔,接纳每一刻的自己,心中没有矛盾。例如传统女性每到适婚年龄,总觉得要有一个安稳的家庭生活,生儿育女。而当理想未能如愿时,便会怀疑自己的条件比别人差。若她们理解自己的期望是合理的,只是此刻并未能以适当的方法来满足,而只需认清自己的方向,接受现时的状态,那么不论她们现今的状态如何,也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就如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遇见灯塔一样,心中充满踏实的感觉。
在成年人的阶段,我们是父母,也是儿童。每一次对自己及别人的尊重、体谅和接纳都是在表达爱和珍惜,给自己与别人增加能量、积极的关注、安全感、信任等等。同时,当人发觉即使自己不完美,仍然得到了接纳,便可以接纳自己,从而也可以接纳别人。由此可见,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心理学家,均异口同声认为爱、珍惜和接纳,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处世都是极为重要的,正如人本教练模式的欣赏所包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