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5章 岳父压顶

在提及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恶的原因时,史书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军进攻池州,徐达和常遇春固守城池,最终击败了陈友谅的部队,还抓了三千名俘虏。在如何处理俘虏的问题上,徐达和常遇春起了争执。徐达认为陈友谅势大,我们不能轻率决定这些俘虏的命运,应该让吴国公来决断。常遇春则认为,我们和陈友谅之间必有一战,区别就是哪天开打而已,这三千俘虏不如直接杀了,免得吴国公一心软又放他们回去,将来我们还要再面对他们,徒增伤亡。

两人争执不下,徐达立刻写信禀告朱元璋。收到徐达的来信之后,朱元璋命令将这三千俘虏押回应天府,可信使刚到池州,就收到了常遇春传来的消息:常将军嫌这些人都是白吃饭的累赘,已经在几天前把他们全部活埋了。陈友谅得知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刻率军顺江直下,誓要与朱元璋展开决战!

在谈及“常遇春杀降”这个问题时,史学界的主流看法都是说常遇春破坏了朱元璋的既定战略,以至于朱元璋只能仓促应战,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惊险情况。这个观点不能说是空穴来风,双方交战的导火索基本就是此次常遇春杀降。可问题就在于:即使没有常遇春杀降,双方很快也会打起来。

对朱元璋来说,常遇春杀降不但没有破坏自己的既定战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己的战略实施。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常遇春与朱元璋相遇的事,他是一个学习能力极强的聪明人,虽然一贯喜欢杀降,但就是借给常遇春几个胆子,他也不敢破坏朱元璋的战略部署,否则有几条命都不够死的。而朱元璋对常遇春始终是喜爱有加,全然没有那种领袖对臣子的防备,倒像是大哥对小弟的爱护。

常遇春之所以敢按照过去的习惯杀降,就是因为他看懂了朱元璋的布置:尽管自己也没准备好,但朱元璋巴不得早点开打,这仗打得越乱,己方胜率就越高。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没完没了地招惹曹魏,可总是小心谨慎,并不过分深入魏国区域。只要司马懿敢派大军追击,诸葛亮就立刻撤兵,捎带着还把追击的魏军击溃。

蜀汉的实力不如曹魏,诸葛亮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吗?他知道。正因为诸葛亮知道,所以他必须不断地出兵骚扰曹魏。如果双方罢兵努力发展,以魏国的体量,只会比蜀国发展得更快,双方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到那时,魏国要灭蜀国就容易多了。

朱元璋此时的困境与诸葛亮当时所面临的困境相似。朱元璋体量完全比不上陈友谅,如果任由陈友谅发展,等他逐一吞掉徐寿辉和“普字辈”大佬之后,必然会来找自己的麻烦;而自己努力发展的速度绝对比不过陈友谅,到那时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朱元璋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趁陈友谅并未进化成“完全体”时,将其拖入战争的泥淖,然后伺机打败他。常遇春正是看懂了这一点,才会毫不收敛地继续他的“杀降大业”,徐达与常遇春相比,在战略眼光上还是差了一些。

就在常遇春杀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陈友谅的大军就赶到了战场,第一仗就把朱元璋给打蒙了:陈友谅先下采石,又克太平(今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守将朱文逊(朱元璋养子)、院判花云、知府许瑗先后战死。

或许有朋友会奇怪,朱元璋不是想早点与陈友谅开战吗?怎么会在第一仗就被打蒙了呢?尽管常遇春猜对了朱元璋的心思,学习诸葛亮袭扰魏国的方式可取,但在具体实施上却要小心再小心,仔细再仔细。诸葛亮可以借助地形玩防守反击,陈友谅想收拾朱元璋可没有这种顾忌,他的水军完全可以顺流而下,朱元璋根本无力抵挡。

徐达和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最为得力的两员战将,朱元璋把他们放在池州,就是希望他们能构筑起第一道防线阻击陈友谅。为此,朱元璋为徐达和常遇春配备了五千精锐守城,并在九华山下埋伏了上万人。

现在可好,陈友谅对池州不管不顾,居然开着战船直接攻城,这恐怕是朱元璋所没有想到的。朱文逊才能一般,花云算得上一员猛将,但此时的太平只有三千人镇守。与徐达常遇春那边的兵力配备一对比,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朱元璋根本没料到陈友谅会用这种方式来发动进攻。

这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初次交锋,军事才能出色的朱元璋惨败,可见陈友谅行军作战真是有一手。而陈友谅在随后的表现,却为后人留下了颇多争议。

初战告捷的陈友谅并未乘胜追击,而是“邀请”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来采石,祭拜神明,保佑大军连战连捷。我之所以会为“邀请”二字打上双引号,是因为徐寿辉根本就不想来,他是被陈友谅派去的使者一路架着过来的。

来到采石之后,徐寿辉就感觉自己恐怕活不了了,于是苦苦哀求陈友谅,自己愿意交出手中的全部筹码,并保证替他说服明玉珍,保证将天完政权完好无损地交到陈友谅手上。对于徐寿辉的这种保证,陈友谅不屑一顾。当时的天完政权内部早已是派系林立,徐寿辉谁也管不了,指望他帮忙说服明玉珍,多少有些不切实际。

陈友谅认为自己可以用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拿下整个天完政权,但在这之前,他肯定要把徐寿辉这位皇帝除掉。

就这样,陈友谅杀死了天完政权的唯一一任皇帝徐寿辉,并将国号改为“汉”,年号改为“大义”,自己当了皇帝。“大义”这个年号说起来有些讽刺,陈友谅先杀丞相倪文俊,后杀同僚赵普胜,再杀皇帝徐寿辉,整个天完政权里就数他最没资格称这个“义”字。

但也有另外一种解读,说这个“大义”其实是“大义灭亲”的意思。如果陈友谅最终修成正果,那么若干年后大家回想起来,都会说本朝太祖皇帝姓陈讳友谅,他怀着一颗再造天下的慈悲心,无惧世俗眼光,以“大义灭亲”为手段,专打那些阻碍天下统一的义军首领,比如徐寿辉,比如朱元璋,比如张士诚……扯远了。

关于陈友谅除掉徐寿辉并自立为帝这一行为,在天完政权内部引起了极大波澜:明玉珍和欧普祥立刻表态,陈友谅是杀害皇帝陛下的乱臣贼子,我绝不听他号令。

可以说正是因为陈友谅这一通乱砍乱杀,使得整个天完政权削弱不少,很多人认为,这才是陈友谅不能得天下的主要原因。这个观点不能说不对,但显然是以结果推过程,因为陈友谅失败了,所以我们总结出陈友谅失败的原因。

从当时的环境来看,陈友谅击杀徐寿辉,真的会对他造成极大影响吗?至少那个时候不会,反而有积极的正面效果。徐寿辉被杀之后,明玉珍和欧普祥明确表示要与陈友谅决裂;可在陈友谅杀徐寿辉之前,这二位难道是陈友谅的铁哥们儿?同样不是。

无论陈友谅杀不杀徐寿辉,明玉珍和欧普祥都不会向陈友谅臣服,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独立王国称王称霸,徐寿辉活着的时候尚且管不了他们,怎么徐寿辉一死,他们就开始掉眼泪了?这是鳄鱼的眼泪吧?

我们来算一笔账,陈友谅击杀赵普胜和徐寿辉,可以尽情地接管他们的地盘。至于那些反对派,反正陈友谅和他们都只是“表面同事”而已,现在不过是提前撕破脸皮罢了。或许有人会说,明玉珍、欧普祥和陈友谅撕破脸,朱元璋完全可以联络他们共同对付陈友谅啊。放心吧,明、欧两人就是想好好经营自己的独立王国,才不管你朱元璋和陈友谅打得有多惨烈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友谅称帝,倒也不能说他犯了多大的错,只是他最后失败了,所以就算有妙招,也会被理解为败招。

干掉徐寿辉之后,陈友谅再次用阴狠的目光盯上了朱元璋。现在采石和太平都在陈友谅手中,他随时可以威胁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府。与此同时,陈友谅还写信给位于朱元璋东边的张士诚,希望他能够配合自己,一东一西夹击朱元璋,彻底灭掉这条来自北方的过江龙。

当这个消息传到应天府时,朱元璋正在召集众人开会,几乎是满朝哗然,大家都在窃窃私语,整个朝堂上呈现出一片诡异的景象。朱元璋面无表情地端坐在上,望着底下面露惊慌之色的众人,暗叹陈友谅手段高超,自己似乎就快要顶不住了。

攻下太平之后,陈友谅真是非常火急火燎地要击杀徐寿辉,自己当皇帝吗?并不是。陈友谅为什么能够顺利攻下采石和太平?一是因为朱元璋没有料到自己会从水路进军;二是因为自己行军速度极快,在朱元璋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战斗就已经结束了。

如果陈友谅再接再厉攻打应天府,效果一定不会好。因为水军攻城毕竟比不上陆军,朱元璋在太平吃了一次亏,还指望他在应天府再吃一次亏,那未免也太小瞧朱元璋的智慧了。而一旦不能迅速拿下应天府,朱元璋就可以顺势给自己的手下鼓劲:我还以为攻破太平的陈友谅有多厉害呢,原来他就像程咬金一样,只会三板斧啊。你看,他的军队在太平城下吃瘪了吧!

如果陈友谅选择摒弃水路,转而从陆路进军,那么势必就要直面徐达和常遇春所把守的池州,内有五千精兵,九华山下还埋伏着上万士兵。陈友谅未必知道这一情况,但他与徐达、常遇春有过正面交锋的经历,深知这二人的厉害,不到万不得已,陈友谅真不愿意去啃这两块硬骨头。

对此时的陈友谅而言,目前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高深莫测的样子,让恐惧的氛围在朱元璋集团内部发酵,然后联系张士诚和方国珍,用攻心的方式彻底击垮他们。最坚固的堡垒一旦从内部攻破之后,大事可成。

陈友谅为什么要杀徐寿辉?为什么要称帝?这一切都是做给朱元璋集团看的。“老兄,那个陈友谅不是攻破了咱们的太平城吗?他怎么不继续打应天府了?”“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听说他们那个皇帝想谋害他,所以他回去把皇帝给收拾掉,自己称帝了!”“我的天,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就这么厉害,等他当了皇帝,我们还有活路吗?”“那可不,我听说陈友谅不但变得更厉害了,就连张士诚和方国珍都打算向他称臣,联起手来打我们哪!”“你可闭嘴吧,陈友谅也是你能叫的?说不定再过几天应天府就被打下来了,咱们就要集体改口叫陛下了!”“我这是无心之失,皇帝陛下不会怪罪的,说起来还是你先叫的……”

大家想想,如果上述对话在应天府的大街小巷流传开来,朱元璋还拿什么来抵御陈友谅呢?看着底下众人议论纷纷的样子,朱元璋无奈地叹了口气,正准备开口说些什么,却突然发现刘伯温在朝自己使眼色,于是他心领神会地宣布散会,然后径自朝内室走去。

没过多久,刘伯温跟了进来,他对朱元璋说:“那些主张投降或撤往江北的人,统统应该斩首。”朱元璋对此不置可否,只是问刘伯温:“先生有什么办法退敌吗?”刘伯温说:“陈友谅现在是骄兵必败,只要我们采用诱敌深入的计策,就可以轻松击败他。”朱元璋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决定按照刘伯温的计策行事。

也许是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是因为刘伯温的关系,《明史》中的这段记载,总会令我想起《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和鲁肃的描写。当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时,整个江东朝堂也是一片投降论调,孙权没有办法,只能宣布散会。这时鲁肃面见孙权,力劝其不可投降。孙权问鲁肃可有破敌良方,鲁肃说我带来了诸葛亮,这位大神有办法帮我们干掉曹贼。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此时朱元璋正在扮演孙权的角色,而刘伯温则在扮演鲁肃的角色,只不过他没有推荐别人给出破敌良方,而是自己说了出来。

朱元璋为什么会叹气?是因为他没办法应对陈友谅的招数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受限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不能亲自下场破局。作为一个领导,最不明智的做法就是当场与大多数属下针锋相对。如果输了,领导将颜面无存,属下们也会对领导的能力产生怀疑。当领导再次下达任务时,属下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立刻去做”,而是“这样做对不对”。如果赢了,领导同样落不着好,他的职责是居中指挥,具体的执行工作还需要属下去做。如果在做事之前,领导先和大多数属下争了个半红脸,这事还怎么进行下去呢?

这个时候,领导需要一位有足够分量的人站出来贯彻自己的意志,只要他说得有一定道理,自己就有足够的理由支持他,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当曹操大兵压境时,最不愿投降的就是孙权。对孙权而言,鲁肃的出现是在政治上肯定了“投降没有好下场”:臣子们投降之后还能继续当臣子,领袖投降之后要么屈尊当臣子,要么死路一条,永远失去称孤道寡的机会。

对孙权而言,诸葛亮的出现是在外交上肯定了“抵抗必将获胜”:我主刘备兵微将寡,尚且敢与曹操一战,可见他是真英雄,两个真英雄结盟,必将轻松击败曹操。

对孙权而言,周瑜的出现是在军事上肯定了“曹操必败”:曹军大多数都是北方人,水战不如我军,荆州初降人心未附,我们完全可以一战定胜负。

政治上肯定,外交上肯定,军事上肯定,孙权自然不会再有顾虑。

当陈友谅大兵压境时,最不愿投降的就是朱元璋。对朱元璋而言,刘伯温的出现则是在政治和军事上双重肯定了“不能投降,抵抗必胜”;外交上暂时不用考虑,只要张士诚和方国珍不落井下石就行。更重要的是,刘伯温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以他为首的浙东士人集团。有这样一股力量支持,朱元璋说话的声音都要比平时大了几分。

第二天再次召开军事会议时,当朱元璋再次问起应该如何应对陈友谅时,刘伯温立刻站了出来,慷慨激昂地将昨天对朱元璋说的话复述了一遍。看了眼底下表情不一的众人,朱元璋就像一千多年前的孙权那样,站起身来,缓缓地抽出了腰中宝剑,银光一闪,奏案的一角落下:“诸官将再有言降言退者,与此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