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2章 备用领袖归天

陈友谅被消灭之后,东南的方国珍没有任何动静。张士诚的骨头倒是很硬,他非但没有被朱元璋的杀气吓住,反而选择了称王,那意思就是告诉朱元璋:你有本事就来打我呀!面对张士诚的这一举动,朱元璋集团的众将士摩拳擦掌,纷纷表示陈友谅已灭,咱们的下一个攻伐目标就选张士诚吧!

张士诚很危险,朱元璋对此心知肚明,接下来他必须赶快收拾张士诚。但在收拾张士诚之前,朱元璋还有一些准备工作要做。第一步,朱元璋觉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已经过了时效性,张士诚已经称王,自己也必须称王,否则在名号上会被敌人压一头,实在不是什么开心事,更何况张士诚远弱于自己。于是在1364年的正月,朱元璋正式继吴王位。

有趣的是,由于张士诚也自称吴王,所以江南之地一下出现了两个吴王。为了加以区分,民间逐渐流传着一种说法,将坐镇应天府的朱元璋称为西吴王,坐镇平江(今苏州)的张士诚称为东吴王。已故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就在其作品《明英烈》中采用了这种民间说法。再次申明,这是民间说法,并非史学界的观点,仅作为冷知识分享。

朱元璋称王就牵涉一个问题:韩林儿是大宋国名义上的皇帝,却只称小明王,朱元璋作为臣子居然称吴王,韩林儿能答应吗?其实在这个时候,韩林儿和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他被软禁在滁州,朱元璋可以随意宣称自己获得了韩林儿的任命,可这种说法是真是假呢?我觉得朱元璋可能是装模作样地问过韩林儿,而韩林儿人在屋檐下,只能被迫低头,违心地同意了朱元璋称王的请求。

第二步,朱元璋再次派徐达率大军进攻庐州,继续之前未竟的任务。要想收拾张士诚,就必须防范他与左君弼联合,否则西边的陈友谅刚被灭掉,东北方又出现两大强敌,这对朱元璋而言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

徐达之前反对朱元璋先打庐州,是因为强敌陈友谅随时会有动作,调兵北上不是什么好选择。可现在陈友谅已灭,张士诚势弱,调兵北上攻打庐州可以破坏左君弼和张士诚的联盟,应该说是一步好棋,所以徐达很开心地接受了命令。

徐达曾围攻庐州两月而不克,这次他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围攻庐州长达三个月,城内粮草断绝。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有两个名叫张焕和贾丑的人悄悄找上徐达,表示愿意当带路党,希望徐达猛攻东门,他们找机会开西城门放徐达进来。

徐达采用了他们“声东击西”的计谋,最终攻克了这座坚城,左君弼逃亡安丰投靠了元廷,张士诚唯一的盟友也被朱元璋消灭了。按照正常步骤,朱元璋此时应该出兵攻打张士诚,彻底消灭自己最后一个心腹大患才是。可就在此时,朱元璋突然听到了一个传闻:他唯一的侄子、洪都保卫战的首功之臣——朱文正,此时正密谋背叛他投靠张士诚,并且已经与张士诚的密使有过数次接触,朱文正愿意效仿当初的陈友谅,等朱元璋的大军出动攻打张士诚时,便立刻率水军顺流而下奇袭应天府。

得知这一消息后,朱元璋自然是勃然大怒,他立刻坐船到洪都,命朱文正前来接驾。朱文正当时正在午睡,得知朱元璋来了之后脸都没来得及洗,仓促地穿上外套就出城了,结果刚出城就被朱元璋的亲卫给逮捕了,随后被押解回应天府,没多久就去世了。

朱文正到底有没有谋反的意图呢?这个问题也是注定没有答案的,因为我们没法把朱文正拉到测谎仪下接受检测。朱元璋之所以敢公然逮捕朱文正,是因为他有证据:按察使李饮冰认为朱文正有异心,而朱元璋也深信不疑。

事实上,朱元璋收拾朱文正大有用意,这涉及三位领袖之间的权力博弈和生存问题。对于一个争夺天下的集团而言,它必须拥有三位领袖才能保持权力架构的稳定,而这三位领袖分别是:现任领袖、备用领袖和未来领袖。

现任领袖有多重要就不必解释了,但凡现任领袖威望不够的集团,其结果大都是分崩离析。比如陈友谅集团,就是因为陈友谅不断靠阴谋诈术上位,使得整个陈汉集团内部有许多不服从他的人,这个问题直到陈友谅去世都没能解决。在朱元璋集团,现任领袖就是朱元璋,这一点毋庸置疑。朱元璋曾经的老领导和新领导(郭氏父子)全部去世,一度与他平起平坐的邵荣也因“谋反”被杀。在朱元璋集团内部,根本没有人能与他抗衡,他的威望和战功足以压服一切反对派,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现任领袖。

尽管朱元璋非常出色,但仅凭他一人是无法使整个集团彻底稳定的。在这种背景下,一位优秀的备用领袖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万一朱元璋有个三长两短,这位备用领袖可以继续带领整个集团延续朱元璋的步伐,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这位备用领袖就是朱文正。

朱元璋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大哥朱重五(朱兴隆)比他大二十岁左右,朱文正作为朱重五唯一的儿子,只比朱元璋小八岁。朱元璋更是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的大嫂(朱文正的母亲)像母亲一样照顾我。”从朱元璋的这番论述来看,他和朱文正应该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名义上是叔侄,实际上更像是兄弟。

当朱元璋攻破滁州之后,朱文正和他的母亲王氏前来投奔,朱元璋表现得非常开心,并加大对朱文正的培养力度,这一点我在前文也提及过——在镇守洪都之前,朱文正已经官至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这里面尽管有朱文正本人非常努力的结果,也有朱元璋集团刻意抬高他的因素,否则一个官职不高、威望不足的备用领袖是无法在关键时刻站在台前的。

朱文正是一个非常合格,甚至可以说优秀的备用领袖,由于他最终因谋反被杀,所以我们无法从史书中将朱文正的功劳一一罗列,但根据淮泗集团各位老人的表现来看,他们对朱文正是非常满意的;浙东士人集团对朱文正的态度如何我们无从判断,但根据历史学家吴晗先生考证,朱元璋给朱文正定了一个罪名,那就是“亲近儒生,胸怀怨望”。所谓的“亲近儒生”,无外乎就是说朱文正和浙东士人集团走得太近,朱元璋不高兴了。

但如果我们从朱文正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亲近浙东士人集团和亲近淮泗集团是一个备用领袖应该做的事情,朱文正只是在朱元璋和集团内部众多派系的默许下办事,并没有特别出格。可事情坏就坏在这里,朱文正绝没有和朱元璋争权夺利的资格,估计他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但自朱元璋消灭掉陈友谅之后,他认为自己的集团已经不再会有“因领袖突然死亡而分崩离析”的危险,甚至连“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都做了修改,直接称吴王,并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就是朱元璋集团的未来领袖。到此时为止,朱元璋集团的领袖全部就位,朱文正的好日子就结束了。

我简单说一下未来领袖和备用领袖的区别。未来领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接班人,这个人是现任领袖指定的下一代接班人,他上位的时间很明确,等领袖年老去世之后即可接班。备用领袖也是在现任领袖去世后接班,但备用领袖并不是下一代接班人,而是在现任领袖因意外突然故去的时候站出来挑大梁,并接过培养未来领袖的重任。

这在元末是有现成例子的,首倡义兵的人是韩山童和刘福通,其中韩山童是现任领袖,刘福通是备用领袖,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则是未来领袖。当韩山童因意外去世之后,刘福通必须站出来接过韩山童的抗元大旗,更要接过替韩山童培养韩林儿的重任。在龙凤政权中,韩林儿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刘福通才是实际上的领袖。如果不出意外,这一格局会持续到韩林儿亲政为止。从这个角度来看,备用领袖和未来领袖其实是一种天然的政敌关系。如果备用领袖私心过重,那么在现任领袖去世之后,他必然会想办法干掉或架空未来领袖,自己从备用转为正式。

朱元璋集团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备用领袖与未来领袖并存,如何消除他们二人之间那种“天然的政敌关系”,让朱文正老老实实地给朱标做辅助呢?略微保守一点的做法是先拖着,毕竟此时天下未定。可在朱元璋看来,这事根本不能拖。朱标被立为吴王太子时只有九岁,还只是一个幼童,只要派人教他读书习武即可,没必要刻意为他配备什么军务和政务班子。而朱文正则不同,他身为备用领袖,身边有一套成熟的军务和政务班子,甚至可能还不止一套。如果拖上几年,朱标逐渐长大,势必要给他配备成熟而出色的军务政务班子,难道等到时才开始削弱朱文正身边的班子吗?显然不行,太急容易出事。

所以朱元璋本该在称王之后就开始着手削弱朱文正身边的各套班子,但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选择了出手打压朱文正,以此彻底粉碎他身边的各套班子。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淮泗集团和朱文正过于亲密的表现,令朱元璋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意味。

当洪都陷入陈友谅重重包围时,以李善长为首的淮泗老人居然敢用一种另类的方式逼宫,这是朱元璋没有料到的;而徐达和常遇春在第一次攻打庐州失利后的满腹牢骚,更是朱元璋所难以接受的。或许在这些老部下看来,自己将朱文正放到洪都那样危险的位置上,是为了借陈友谅之手除掉他,荒谬!

后人眼中的朱元璋是一个从金字塔底层爬到顶尖的励志人物,也是一个为巩固权力而嗜血杀戮的恐怖魔鬼。可无论朱元璋的形象如何,有一点我们都无法否认,朱元璋对自己的子侄辈一向是非常好的,即使他们犯了法,朱元璋也会想办法替他们圆过去,实在圆不过去了,就想办法从轻发落。

朱元璋派朱文正镇守洪都是非常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夹杂私心利益的,因为陈友谅的兵力过于强大,朱元璋绝不敢在这种关键时刻搞什么权术制衡。当初刘备率军入川时,留关羽镇守荆州,独自面对曹操和孙权,也没人说刘备是为了借曹操和孙权之手杀关羽吧?怎么到朱元璋这里,就要把老朱的内心想得如此阴暗呢?

对于朱元璋的任命,朱文正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这是最艰难、最辛苦的任务,徐达和常遇春在庐州围困左君弼,汤和在常州防备张士诚,自己不接还有谁能接呢?

在谈及朱元璋和朱文正叔侄两人的关系转折点时,史学界的主流意见是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之后大肆封赏功臣,唯独不封朱文正,所以朱文正心里不舒服。早在攻下集庆时,朱文正就立了大功,朱元璋打算封赏他,朱文正推掉了赏赐,希望朱元璋能先行封赏其他功臣,朱元璋觉得朱文正此举识大体,所以愈发喜爱他。可今时不同往日,在陈友谅集团覆灭之后,朱元璋在江南已无敌手,不再需要一个备用领袖来分担风险。从朱文正的角度来看,朱元璋很可能会对自己动手,而朱元璋在这个敏感时刻却没有封赏朱文正,很难让他不多想。

也不要用什么“朱文正一向不要封赏,朱元璋只是延续过去的做法”的理由来搪塞,如果朱文正一向不要封赏,他是怎么从一个大头兵逐步升任大都督的?攻下集庆之后的拒绝封赏只是朱文正借此做给朱元璋集团内部各派系看的,这是在向他们证明:我朱文正绝对有资格成为叔叔朱元璋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得力的助手。朱文正为人贪图享受,喜好美酒、宝玉,绝不是什么淡泊名利的人物。

当初赵高牵出一头来鹿,却问满朝文武:“我说这是一匹马,你们谁同意,谁反对?”朱元璋在这个敏感时刻忽略对朱文正的封赏,其实就是效仿赵高,在内部搞了一个公开投票。朱文正此次立有大功,但我就是不想封赏他,你们谁同意,谁反对?

秦王朝的满朝文武都不傻,所以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这就是马,然后为后世留下了“指鹿为马”的成语;朱元璋手下的文武群臣也不傻,所以他们纷纷抬头望天,表示自己不知道谁受封谁没受封。

按说,朱元璋对朱文正的敲打从此时正式开始,并将持续到朱文正彻底失去备用领袖的地位。如果朱文正有大智慧和大勇气,他就应该主动找到朱元璋,表示自己过去虽薄有功劳,但个人能力实在是差得有点多,大都督这种职位自己胜任不了,节制中外诸军事的大权更应该交还。到那时,依朱元璋对子侄辈的那股亲厚劲儿,恐怕也不会对他痛下杀手,顶多就是把他外放到一个不太重要的地方当封疆大吏,远离权力中心而已。

可惜的是,朱文正似乎没有这种大智慧和大勇气。他错误地估计了朱元璋的态度,认为朱元璋已经磨刀霍霍,如果自己再不做点什么,恐怕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或者说,朱文正不愿意放弃备用领袖的权力和地位,淮泗集团和浙东士人集团与他亲善的表象,让他自以为有能力背叛朱元璋自立。

就这样,朱文正开始频繁地与张士诚联络,希望在江南重新构建一个“三足鼎立”的态势。按察使李饮冰敏锐地发现了朱文正的异动,并立刻禀报朱元璋,这才有了朱元璋亲至洪都逮捕朱文正的一幕。

朱文正的结局如何?吴晗在其著作《朱元璋传》中说他被朱元璋鞭挞至死;《明史》等传统史料则说朱文正被朱元璋软禁在桐城反思罪过,没过多久便抑郁而亡。

1363年,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立下大功;1365年,朱文正去世。短短两年时间,朱元璋称王之前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得力的助手就这样陨落了。

看到朱文正的结局,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刘备养子刘封的结局:在刘封被责令自尽时,他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好友孟达的建议,以致落得如此下场。在得知刘封最终自尽身亡后,刘备痛哭流涕。当朱元璋听闻朱文正去世的消息后,他大概也会在一人独处时痛哭流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