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人体自愈妙药(漫画升级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医治“人”、重预防

现代预防医学,源自传染性疾病的经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医学开始发展“预防医学”,这是人类在战胜天花、霍乱和鼠疫等烈性传染性疾病的经验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相对完善的预防医学理论和体系,并由医学科学体系中独立出来,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预防和消灭疾病,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与生活条件。

现代医学对不明原因的病症,一般都束手无策,无法加以预防,更不用说治疗,就如天花刚被发现的时候,现代医学无法对症下药,只能等找到源头后,才能发挥治疗和防治的作用。近几十年来,天花病毒已彻底消失。接种天花疫苗就是根据预防医学的理论所实施的。而天花疫苗最早的来源,是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接种术。

在中医方面,虽也是以预防为主,以“治未病”为宗旨,同属于预防疾病的范畴,但所采取的方法,与西医有相当大的差别。

现代医学是超越人体,直接与疾病对抗并消灭疾病;中医则是帮助体内的抵抗力发挥原有的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因此,就算是不明原因的疾病或有病菌入侵人体,中医也能本着“扶正祛邪”的原则治疗,甚至预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比预防医学更为完善。

中医讲扶正祛邪,最好的治疗方案就是要在病症未真正显露出来时,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将之祛除。《黄帝内经》中称之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强健人体内的正气,达到预防,甚至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没有疫苗、抗生素、激素,那它究竟如何“治未病”,也就是如何预防疾病呢?要了解如何避免疾病上身,就要知道为何会生病;而要知道生病的原因,就一定要先了解人体的组成。

“人”是精、气、神的合体

中医“治”的是什么?当然是“人”!

从中医的观点看,人是精、气、神的合体,或者可以说,人是由阴阳,以及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组合而成的。

阴阳交互,化生万物

“阴”的特性:用现代语言解释,阴的特性是幽暗的、沉静的、向下的、收敛的,如“地”。

“阳”的特性:光明的、活泼的、向上的、生发的,如“天”。

从人体的角度来看,在人身上,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阴阳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固定不动,而是有着交互的作用。不仅中医如此说,老子也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从人体的角度解释,道生人,人身中有阴阳,阴阳之间,若不进行交互作用,则无法生生不息,故阴阳互动,即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一直变动,变幻莫测,于是勉强给此现象取个名字,叫“气”,因此,阴和阳就借着交互作用变化万千,化生万物,所以“三生万物”。这个“万物”,就是指人体的各种细胞、骨头、肌肉、神经等。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以及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人”的生命体,并且在这二者的协调作用下和谐存在,因此,“冲气以为和”,指的是人的整体。阴阳二气相互激荡成为新的和谐统一体。

阴阳对照表

“精气神”组成人

要把握人体的整体状况,最好、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由“气”着手,因为调整“气”即阴阳交互作用的变化,不仅可以影响阴,也可以影响阳。掌握“气”的关键,就可调整人体中的阴阳偏差,达到扶正祛邪、治病调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生病是阴阳失衡

要处百病,调虚实,就要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

在现存中医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对人们生病的原因进行了归纳。书中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意指人会生病的原因,不外乎两种因素,一种是“阴”,一种是“阳”。

生病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或是外感风寒暑热,或是饮食起居失常。

依节气进食才养生

《黄帝内经》讲“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意思是人吃东西要按节气规律,吃当季食材,才是最合理的养生之道。

例如,现在冬天也可以吃到美味的西瓜,但西瓜性寒,按节气规律,应该在夏季食用来中和暑热,平衡阴阳。在冬季食用西瓜,会寒上加寒,对人体造成伤害,违反传统文化提倡的养生之道。人的起居要遵循天地的规律,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和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天黑就睡觉,使阳气藏起来,用阴气来养阳气。如果生活不规律,人体自身的阴阳和谐状态就会被打乱,时间一久,身体自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

喜怒无常招疾病

喜怒无常,也就是情绪不稳定,会造成许多疾病。人体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称为“气”,情绪的波动,最容易影响到“气”的变化。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过喜则伤心,过恐则伤肾,过怒则伤肝。

情绪波动过大,会造成人体气机紊乱,最后损伤五脏六腑,产生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