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有幸福感的工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职业选择上栽跟头

选错职业,后悔一生

“我当初怎么不去找份更好的工作呢……”

“我就不该在那种公司工作那么久……”

这些话听起来像是职业选择失败的社会人士在自怨自艾,但其实它们都出自年近百岁的老人之口。201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对1500位老人做了一项调查,请他们说说自己人生中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结果显示,对自己职业选择不满意的老人占多数。[1]

全球各地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其结果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接受调查的日本老人里,有很多都表示自己太过于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了,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致牺牲了自己的私人时间。这种将工作与生活密切绑定的日本人的国民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虽然也有不少人回答说后悔“未能珍惜友谊”“虚度了光阴”“做了自欺欺人的事情”等,但这些人的数量都不及抱憾于选错了职业的人。

他们的遗憾,有的是满脑子想着升职,以致得罪了同事;有的是长时间劳动,把身体累垮了;还有的嫌工作太艰苦,当了“逃兵”……

大多数老人,活了一辈子,到头来还在后悔自己的职业选择。

当然,不只是这些老人,当代工作者也有着同样的苦恼。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一项覆盖36.5万人的调查,超三成大学生参加工作不到三年就选择了辞职。如果这种离职事出有因,那当然无可厚非,但就各类不同性质的离职数据来看,在所有离职动机中,“实际的工作内容与自己预期的不符”这一项位居前列。由此可见,这些离职案例中,大部分是职业选择失败所致。

此外,在欧美和亚洲地区开展的近两万份调查显示,经由猎头物色跳槽到其他公司担任管理岗位和综合岗位的人中有四成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就离职了,要么是被炒了鱿鱼,要么是认识到自己适应能力不足,主动递交了辞呈。

选择一份合适的职业,怎么就那么难呢?在这件对未来影响深远的人生大事上,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呢?

选错职业的,10个有7个是因为“视野狭窄”

为了找出职业选择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哈佛商学院做过的一项调查。[3]

在这项调查中,研究人员采访了包括日本在内40个国家的猎头公司和企业人事部门的1000余名负责人,在他们经手的诸多跳槽案例中,挑选出那些由于更换职业导致工作表现大不如前的,或是对人生的满意度直线下降的人,总结出这些人的相似之处。其目的在于调查那些后悔没能找到好工作的人,看看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

调查的结果可以总结成一句话:

⊙选错职业的,10个有7个是因为“视野狭窄”。

“视野狭窄”的意思是,只关注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根本想不到别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从调查结果来看,导致职业选择失败最多的原因是“没有做好前期调查”。

正常来说,人在选择职业之前,须对目标行业进行彻底的调查。如果有个人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换工作全凭直觉”,我想,任谁都会建议对方先好好调查清楚再说吧。

可是,也不知为什么,轮到自己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容易忽视这一点,不去做好充分的准备。

猎头行业的相关人士指出,在众多打算换工作的求职者中,只有极少数人会挑明了问目标企业诸如“贵公司如何评定员工业绩”或“工作上我有多大的自由裁量权”这类问题。似乎大多数人在面对职业选择这件人生大事时,视野往往会变得出奇狭窄,或许他们断定自己掌握的信息已经足够,又或许他们感觉胜券在握,对自己的选择深信不疑吧。

优秀人才也可能出现“视野狭窄”的问题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团队列举出了三个“视野狭窄”的典型情境。

⊙受高薪诱惑

单纯为了更高的薪酬而决定跳槽,忽视了对其他因素的考量。这种情况下,尽管收入有所增加,却很有可能失去在上一份工作中经营起来的人脉关系,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

⊙“逃跑”式跳槽

因对当前工作不满,所以选择“当逃兵”,而非出于对未来的考虑。这样的人从不去思考如何改善其在公司中的现状,即便换再多份工作,最终也只会逐渐走下坡路。

⊙自负或自卑

自我评价过高的人往往自认为能胜任任何一家公司的工作,出了问题只会挑公司的毛病,根本不去想有可能是自己做错了,也不懂得珍惜现有的工作环境。与之相反,自我评价过低的人面对机会时总是片面地认定自己能力不足,从而错失了更好的机遇。

这几个案例中的跳槽者都只关注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将更多的选项排除在了考虑范围之外。他们脑海里的观念往往是“非黑即白”的,因此他们想象不出还有第三种更好的选择。

由视野狭窄导致选择出错的现象比比皆是,头脑聪明的人也免不了出现这个问题。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针对一流企业的CEO和COO做了一项调查研究,收集了他们做过的各项决策共168件,比如“是否应该采用新的商业模式”或“是否要从别的公司挖掘人才”等,看他们的决策最终是否取得了成效。[4]

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在做决策时考虑了两个选项以上的商务人士只占29%,其余大部分人只会简单地“二选一”,即“用还是不用”“挖还是不挖”。

如此随意的选择自然是行不通的。数据显示,仅凭二选一做出的决策,其失败率高达52%,而与之相对,当准备了两个以上的选项时,其失败率降至32%。

从这些调查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十分朴素的道理:

⊙面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我们应该再三斟酌,三思而后行。

这样的结论貌似平平无奇,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许多人在面对职业选择这件人生大事时,视野竟会变得出奇狭窄。那么反过来说,只要认真运用本书后文中介绍的科学正确的职业选择思维,就可以有效降低职业选择出错的概率。

人类的大脑不适合做职业选择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面对职业选择这件人生大事时,视野会变得狭窄呢?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关于职业选择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许多论文都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对所有这些观点进行总结后发现,导致我们职业选择出错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两个:

❶人类的大脑里不具备用于处理职业选择的“程序”。

❷人类的大脑里存在着误导职业选择的“漏洞”。[5]

人类本就不具备选择合适工作的能力,因为“职业选择”这个问题是步入现代社会后才出现的。

这一点不难理解,纵观人类历史,绝大部分人都没能实现职业选择的自由。

举个例子,假如你出生在原始社会,那么你只能作为部落中的一员,努力出去打猎;假如你生于江户时代[6],你很可能会遵循世袭制度,子承父业;而如果你出生在中世纪的欧洲,则有很大概率一辈子当个农奴。直到进入19世纪以后,欧洲兴起了“任人唯才”的思想,人们才开始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职业。这就意味着,人类历史上超过90%的时间里,都不存在职业选择的问题。

因此,人类的大脑并没有进化出相应的能力来帮助我们有效处理“通往不同未来的可能性”。

“我是否应该留在大学继续深造?”“我要不要努力学习法律,实现儿时当律师的梦想?”“在老家找一份‘铁饭碗’的工作会不会更好?还是应该筹集资金创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正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适应这些“现代的烦恼”,所以面对大量选择时,许多人会陷入不安和混乱。

尤其是最近几年,不仅终身雇用制[7]瓦解,“人生100年时代”“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等新概念也屡屡被提起,甚至有人认为,未来人类一生从事多份工作将会是常态。难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却不一定能长久地干下去,而是必须在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后,重新考虑职业选择的问题——如果这样的倾向进一步加剧,人们一定会越发感到迷茫。面对当前的状况,人类就好像一个孩子突然被扔到了一片陌生的土地,无所适从。

关于人类大脑里存在的“漏洞”这个问题,我将在“步骤4”中详细说明。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大量的“漏洞”,由于这些“漏洞”的存在,我们很容易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做出错误决断。

偏见、自以为是、思维的扭曲、不合理性……

虽然漏洞的名称五花八门,但无不是生来就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的,因此,人们总是在重要场合犯下同样的错误。下面列举几个职业选择失败的例子。

⊙“仅听信一家职业中介或朋友的介绍就决定跳槽,结果发现根本适应不了新公司的风气。”

对刚刚获悉的信息不加甄别便武断做决定,这是人类典型的“漏洞”之一。人的大脑倾向于尽量避免做出艰难的决定,专业术语叫作“可得性捷思法”。

⊙“明明目前的公司并不适合自己,却总担心跳槽之后情况也不一定会改善,于是只好维持现状。”

在明显应该对现状做出改变的时候,瞻前顾后,不愿走出舒适区,这也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这种心理被称为“现状偏差”[8],它会导致人们错失更好的就业机会。

⊙“入职心仪的公司后,刚开始感觉还挺好的,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冒出‘别的公司会不会更好’的想法。”

无论从事多么梦寐以求的工作,初入职的喜悦都不会长期维持下去。即便如此,大部分人却总是对实现梦想怀有过高的心理预期,而在发现结果不尽如人意后,往往大失所望。这被称为“影响力偏差”,也属于人脑的一种“漏洞”。

显然,我们无法预料一段职业生涯或创业生涯最后会以怎样的结局告终,很多工作只有实际做过才能了解它的实际情况。不过,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只要在事前多做一点调查和分析,就能大大降低职业选择失败的概率。人脑的“漏洞”则是影响你未来发展的一大论题。

在理解了上述几个要点后,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提高职业选择的决策精度,提高选中合适职业的概率,最终将“后悔”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相信在广大读者当中,也有不少人寻求的是诸如“如何找到一份稳定的(或赚钱的)工作”“如何成功完成一次面试(或自我宣传)”等速效性的求职技巧,但本书关注的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如:

⊙怎样做决策才不会后悔?

⊙怎样的工作方式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面对“人生的选择”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时,该如何作答?

如果不去思考这些基础性的问题,任何形式的职业建议都只是在做表面文章。不搞懂人脑思维的深层机制,只寻求建议去解决眼前的困难,就好像病急乱投医,吃再多药、喝再多补剂也无济于事。

正确选择职业的五个步骤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要想克服与生俱来的不利条件,尽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作为一名科学作家,至今已通读完10万篇科学论文,采访过600多位海外学者和专业医生。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从这些论文和采访中引用了与职业选择、人类幸福感、决策行为相关的内容。此外,我还做了进一步的调查,搜集了国内外组织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数千篇研究论文,并针对“选择合适职业的要点是什么”等问题咨询了50多位专门研究人类幸福感和决策行为的专家。

在正式讲解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即本书中所说的“合适职业”的定义:

⊙最能让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换言之,所谓合适的职业,是指该职业可以让你在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后产生满足感,在工作场合中更多地感受到快乐,可以减少伤心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一般而言,谈到合适的职业,人们想到的都是“可以发挥自身才能”或者“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工作,但本书不采用这类定义。

这很正常,因为人们烦恼的诸多问题,如“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新职场”“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下不了决心”等,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内心深处“不想变得不幸”以及“想要过上幸福生活”的欲望。不管是入职心仪已久的公司,还是选择可以施展才能的工作,如果不能因此变得幸福,终究也只是徒劳。

所以,我从大量研究成果中遴选出最有望帮助我们选择幸福职业的一些技巧,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整理归纳进书中,总结出了由五个步骤组成的大体系。

步骤1:走出幻想(access the truth)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些常见的职业建议,从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容易陷入的幻想中清醒过来。具体来说,就是检验一些想法或主张是否正确,比如“把爱好变成工作”“找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等。

步骤2:开拓未来(widen your future)

找出诱使我们在职业选择上犯错的“罪魁祸首”,了解什么才是真正带给人幸福感的工作,排除误导我们做出错误决策的因素。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拓宽你的视野,使你在做职业选择时能够看得更远。

步骤3:扫除弊病(avoid evil)

经过了步骤2之后,接下来需要思考差劲的职场会有哪些特征,找到一个好方法,帮助我们尽可能除去人生中遇到的难点。然后再了解一些有用的工具,让我们从众多人生选择中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个。

步骤4:明心见性(keep human bias out)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揪出盘踞在大脑里面的“漏洞”,审视自己做出的决策,看看有没有走错方向,学习“事前验尸”和“第三人称决策笔记”等消除漏洞的方法。

步骤5:价值重构(engage in your work)

最后,弄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是不是做对了,以及怎么做才能让工作变得有价值。理解了这几个要点后,再运用“工作满意度量表”和“工作重塑”等技巧来不断提升日常的幸福感。

这五个步骤英文名称的首字母可以拼成一个单词——“AWAKE”。只要逐步践行这五个步骤的内容,就能提高人生选择的正确率,加速觉醒,更快找到真正让你幸福的工作。

当然了,你大可不必死板地严格按照这五个步骤的顺序来做,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举个例子,假如你已经将求职范围缩小到了一定程度,那么你可以考虑直接从步骤3的“决策工具”着手;而如果你眼下在烦恼“该不该留在目前这家公司”,那么你可以先跳到步骤5,从“工作满意度量表”开始学习。

不管怎样,使用AWAKE法的主要目的如下:

❶提高决策精度,选择正确职业。

❷通过选对职业,增强人生幸福感。

瞄准这两个终极目标,再通过实践AWAKE法,就可以让你的人生朝着更好的方向走下去。

那么现在,让我们马上进入步骤1。


[1] Karl Pillemer (2012)30 Lessons for Living:Tried and True Advice from the Wisest Americans.

[2] 日本中央省厅之一,相当于他国福利部、卫生部及劳动部的综合体。——译者注

[3] Groysberg,Boris,and Robin Abrahams. (2010)Five Ways to Bungle a Job Change.

[4] Paul C. Nutt (1993)The Identification of Solution Ideas During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5] 程序错误,是程序设计中的术语,指在软件运行中因为程序本身有错误而造成的功能不正常、死机、数据丢失、非正常中断等现象。有些程序错误会造成计算机安全隐患,此时叫作漏洞。——译者注

[6] 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武家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统治者为三河德川氏。——译者注

[7] 终身雇用制是个人在接受完学校教育开始工作时,一旦进入一个组织,将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而组织不能以非正当理由将其解聘的制度。最早是日本企业倡导的一种管理方法,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包括对年轻员工实行全面的职业管理和教育培训。——译者注

[8] 现状偏差是情绪性地倾向于维持现状的一种认知偏差。——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