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战略选择:变换思维,打造不同的产品矩阵
根据市场的需求,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战略选择。大企业可以走大众化、大规模、大项目、大产业道路,以规模经济取胜;中等规模企业因为规模经济效益不够,要走与众不同的差异化道路,要在特定的细分市场深耕细作;专精特新企业唯有做出更好的产品、提供与众不同的体验,才能吸引客户为特殊的体验买单。
创新是无止境的,关键是要基于一个特定的群体,挖掘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创新。
例如:瓶装啤酒是大众消费品,中国有十来个巨头品牌,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在大众化时代,啤酒的价格已经是极限了。那么,还有没有市场缝隙呢?当然有!随着中产阶层的崛起,大众化的啤酒已经无法满足中产阶层的需求了,精酿啤酒是趋势。精酿啤酒不仅档次高,还有不同的口味,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
除了“精”,还有“特”。应对不同人群的特殊口味,比如烟熏味、苦味、辣味等,这就是消费群体的分化。消费水平越高,消费群体的分化就越明显。
大企业靠规模经济统治市场,但产品容易趋同,缺乏创新,增长乏力。现在是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同时存在的市场。
大企业若想深耕细分市场,怎么办?就得换思维。因为做中低端产品的人,想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做相对高端产品的人,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客户价值。比如,IBM笔记本曾是高端产品,质量好、价格高,被联想并购后首先就是降价,结果陷入了低成本思维。
企业越大,惯性越大,掉头越难。丰田汽车公司是一家典的型生产大众产品的企业,如何改变思路?单独创立了雷克萨斯,跟原来丰田的4S店不挨着,人员也不流动,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大企业要深耕细分市场,要使用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打造不同层次的产品矩阵。
我在惠普工作了15年。惠普每个分部就是“专精特新”企业,一般是200~300个人,每年的营收在2亿~ 3亿美元,超过5亿美元就要拆分,这样可以保持每个分部的灵活性,保持创新力。几亿美元的营收在一个细分市场就可以成为隐形冠军,就是用这种思路竞争细分市场,一个分部就做一类产品,把一类产品做成世界第一或第二。每个分部很专一,可以几十年如一日深耕,按美元计算人均产出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