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让孩子慢慢成长,做他自己
家长A:我能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
家长B:孩子很内向,我希望他变成一个外向的孩子。
家长C:我怎么说孩子怎么做就行了,这才叫“省心”。
家长D:要是孩子能把玩的时间用来看书,那该有多好!
家长E:孩子总爱幻想一些没用的东西,浪费时间。
李老师感言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衣食无忧,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总觉得找不到真正的自我,这其中也许就有你和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对“人”这个个体的尊重与关怀。
我特别喜欢台湾一所中学的校训——“化青色为浓郁”。我的理解是:孩子本是“青色”的,我们就不该把他教育改造成“红色”“白色”……让他做最好的自己,在爱的期待中慢慢成长,开枝散叶,蓬勃而浓郁。教育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播种和收获不在一个季节里,教育需要等待。
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我听一位老师讲,他们学校在招收一年级新生时发现了一个“神童”。那孩子才七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入学考试时,先用英语背了首诗;然后拿起《人民日报》,不带磕巴地读了篇社论;放下报纸,又拿起小提琴,有声有色地演奏了一段《梁祝》。据说,他还很擅长电脑,汉字输入的水平可以和打字员较量。
听完了介绍,我将信将疑地问:“那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级?”这位老师自豪地说:“当然,而且分在了我的班。”我不禁替这位老师捏了把汗: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教,难度该有多大啊!
过了一学期,当再遇到这位老师时,我迫不及待地问她:“你那个神童弟子怎么样了?”没想到,她很平淡地回答:“学习成绩还是可以的。”我好奇地问:“难道他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老师说:“那孩子确实聪明,主要是家长教育得好。说实在的,真的很少见到这么执着的家长。他妈妈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她的目标是,孩子不管学习什么科目,成绩都得是优秀,而且要拿第一名。她说只有从小这么培养,长大才能无论遇到什么竞争都稳操胜券,还说现在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做的事情也简单,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是科学的。”
“孩子受得了吗?”我有些担心地问。
“还行吧,我想是习惯了。但我总觉得他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样的朝气。”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我去他们学校办事的时候,恰好见到了这个“全能冠军”——他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旁边,眼里噙着泪水。原来,这孩子因为不会跳绳,怕体育测验,所以撒谎说肚子痛,躲在厕所里不去上课,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老师叹了口气:“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军’啊!这孩子的身体素质不是特别好,自然有比不过别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长责怪,所以只好撒谎了。”
俗话说,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我们每个人因为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的不同,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对孩子严格要求是正确的,但也要讲实际。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揠苗助长的做法并不科学。曾听过一位妈妈责备女儿:“你弹琴总比不过薇薇。”小姑娘理直气壮地反驳:“我画画比她强。”这就是家长的期望与孩子实际情况的差异。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让他做什么,他不会正面抵抗,但如果是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就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比如像前面讲到的躲在厕所里逃课,这个方法在大人看来很可笑,却是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所以,不要再要求孩子当什么“全能冠军”了,与其设定一个家长想要的目标,不如选择一个符合孩子实际的努力方向。人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有些事情孩子现在做不到,以后通过努力可以做到;也有些事情,或许努力一辈子仍旧做不到,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谁的成长过程不是这样?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一次家长会后,很多家长围着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第一个提问的是罗佳的妈妈:“老师,我们罗佳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成天不知愁,大大咧咧,您看她同桌王小娟多好,又稳当又听话。我老让她跟王小娟学,可就是比不上人家,怎么办呀?”
等老师接待完罗佳的妈妈,一直在教室后面看墙报的王小娟妈妈走了过来。显然,她没有听到刚才罗佳妈妈的话,她对老师说:“您看,我们家小娟就是太老实了,不爱说不爱笑。她的同桌罗佳多招人喜欢,又活泼又开朗,我们小娟能有人家一半儿,我就知足了。”
两个孩子都不错,但在各自妈妈的眼里总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一截,而妈妈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孩子的“缺点”正是别的家长羡慕的“优点”呢!不妨假设一下,如果罗佳变成了王小娟,王小娟变成了罗佳,她们的妈妈会满意吗?当然不会,也许她们还会觉得以前的那个孩子更可爱。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比较高,都希望孩子好上加好,但如果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有的孩子在婴儿期就很难看护,对不良刺激反应强烈,爱哭闹;而有的孩子则容易看护,饮食、睡眠有规律,不爱哭闹。这两种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形成不同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很难选择,但是家长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孩子的性格中,哪些是积极的、应该鼓励的,哪些是消极的、应该克服的。我们以罗佳和王小娟为例进行分析:罗佳是个外向的孩子,她思维灵活、开朗活跃,喜欢和别人交往,但做事没有毅力,兴趣爱好一大堆,却没有一项能坚持到底的;王小娟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她做事稳重、踏实,作业本永远是干净整洁的,但胆子很小,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课间也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书。
家长对待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标准,尽可能地发挥孩子性格中的优势。比如对罗佳,就得要求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充分发挥头脑灵活、表达能力强的优势;而对王小娟,就得要求她作业质量高,充分发挥踏实认真的优势。
在引导孩子发挥性格优势的同时,还要帮助他克服消极方面。比如经常教育罗佳做事要善始善终、稳健有序;鼓励王小娟要多和同学交往,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的家长能认识到孩子的性格差异,可是又担心:不同性格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普希金是一个热情、直率的人,果戈理却孤僻沉静、多愁善感,而另一位寓言家克雷洛夫则是个典型的慢性子,虽然性格差异很大,但是他们在文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性格不存在好坏,关键在于教育培养。有一个孩子胆子非常小,都十岁了,一遇到生人还躲到爸爸妈妈的身后。在学校,老师也反映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们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躲在一旁。后来,家长经过反思,找到了造成孩子胆小性格的原因:一方面,孩子从小体弱多病,与人接触少,所以常常显得羞怯;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都会严惩,这就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家长开始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活动,一到节假日就带孩子去郊游、参观,开拓他的眼界。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见识越来越广,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自信心也增强了。由于家长调整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从以前的批评训斥变成了现在的表扬鼓励,渐渐地,这个孩子消除了恐惧感和约束感,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现在的家长常常感觉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在有个性、有自己见解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换个角度说,是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了。比如在上一代,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可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经变成自立、自主。这种变化是一种社会趋势,反映了教育思想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壮壮爸爸认识到:现在要对孩子下命令,必须讲清楚原因,否则要么被否决,要么招来一连串的问题。让壮壮爸爸感触最深的是“带水事件”。壮壮刚上学的时候,每天给他准备的是白开水,过了几天,壮壮就提出要带饮料,还振振有词地说班上很多同学都带饮料,什么果汁啦、可乐啦、豆奶啦……壮壮爸爸不耐烦地说:“让你带什么就带什么,别提那么多条件。”没想到没过多久,班主任就告诉壮壮爸爸,壮壮经常向同学要水喝,有一次同学没给他,他就悄悄地在别人的塑料瓶上扎眼儿。
壮壮爸爸很生气,回家责问壮壮。壮壮委屈地说:“别人的水就是好喝,我忍不住想尝尝。”壮壮爸爸怪自己没讲清楚道理,就耐心地解释:饮料的糖分太高,会损害牙齿,里面的色素、防腐剂也不利于健康。壮壮听了,也不再闹了。可是才过了几天,壮壮回家说:“同学说你怕花钱,才骗我白开水好喝。”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想法,壮壮爸爸没办法,看来只能找其他更具说服力的证明了。他突然想起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看过一篇关于孩子喝白开水更健康的文章,于是搜索到这篇文章,郑重其事地念给壮壮听,壮壮这才露出满意的神色,从此再也没提带饮料的事。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虽然是小事,却给家长出了难题——教育孩子仅靠命令是不行的,还得让孩子了解执行命令的原因。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如果父母使用的是简单、粗暴的手段,那么雕刻出的作品也是粗线条的;要想得到一件精品,父母需付出的是耐心与智慧。我想,这种耐心还包含着一种对成长的等待,父母不要急于把自己想要的强加给孩子。
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开始为孩子描绘美好的未来了。其实,在面对活生生的孩子时,更应该考虑的是现实状况。有个叫巧巧的孩子,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父母却希望她处处拔尖、事事抢先。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巧巧承受了很大压力,她学会了看大人脸色行事,凡是教过她的老师都觉得她多了些做作,少了些纯真。巧巧正是家长揠苗助长造成不健康心理的典型例子。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习教育理论,知道“家长制”是不可取的,希望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具体操作上还需要摸索,就像前面讲到的壮壮爸爸,“带水事件”使他领悟到要对孩子讲道理。所以,巧巧的父母也应该在期望的“度”上做一些调整。
“父母难当”,这句话反映了许多父母的焦虑,但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正因为我们太想孩子好,所以才会觉得做父母难。
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前几天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她说自己的侄子要到北京旅游,让我推荐几个好玩的地方。我有些诧异,故宫、景山、北海……到处都是好玩的地方,还用推荐吗?这位朋友却不以为然:“去那些地方,孩子能学到什么?大老远地去一趟,我觉得还是学点知识好。”我领会了她的意思,忙说了几个博物馆、海洋馆、科技馆的地址。最后,我试探地说:“二年级有课文专门介绍故宫、北海,去看看有助于学习。”她听了,想了想说:“那还是应该去看一看的。”
放下电话,我不禁想到曾经听一位家长说,有一次她带女儿去北海划船,玩得非常高兴,她甚至觉得自己都充满了孩子气,而女儿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对那次划船津津乐道。通过这件事,她认识到:知识不是书本上才有,学习快乐、学习生活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意义。
有一位家长苦恼地说:“我儿子什么都不会,就会玩。”问他玩什么,这位家长想了想说:“成天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后来,这个爱看蚂蚁搬家的孩子在五年级时写了一篇关于蚂蚁生活的小论文,并且获了奖。用句俗话来说,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位家长当初绝没有想到,儿子还能玩出这样的水平。
和这位家长一样,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会漫无目的地傻玩、疯玩。我听过很多家长这么说:“与其在外面野,还不如在家翻翻书。”大人们真的知道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几个学生在交谈,他们所用的语言完全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想必在大人面前,他们是不会这样说话的。家长应该明白:孩子在外面瞎跑,其实那就是他们的小社会。在小社会中,他们学习如何与伙伴交往、如何应付各种麻烦,检验各种是非观念。大人们也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回忆儿时的伙伴,我们总能从回忆中感受到无忧无虑的快乐和真挚的友情,你能说这些感受没有价值吗?
生活中事事有学问,这就像我们要保持健康,就得摄取不同的营养,鸡鸭鱼肉要吃,萝卜白菜也要吃。如果只偏重一类知识,结果肯定会营养不良的。我认识一个孩子,他的父亲是博士,孩子本身也很聪明,但就是胆子小,上学一个星期,一句话都不说,别的同学出去玩,他就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孩子连上下楼梯都很害怕。一了解才知道,他家住在十层,每天上下楼都是乘电梯,父母也不让他下楼跟其他孩子玩。缺少了社会沟通,孩子就丧失了学习机会,一旦把他推入群体当中,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感知世界、了解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手段。家长不要做任何事情都非得设定明确的目的,如果春游只是为了写日记、爬山只是为了锻炼意志、学钢琴只是为了比赛……那么对孩子来说,他的生活该是多么枯燥啊!他的勃勃生机又如何释放呢?
是孩子,就让他干孩子该干的事情吧!
梦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孩子的小脑袋里究竟装了多少稀奇古怪的东西,大人似乎永远也猜不到。
孩子的思维往往是简单的、直接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孩子会很简单地把自己、感受和愿望三点直接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他表达出来时,我们听起来就像是在说“梦”。其实,这种“梦”是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是他对世界的一种幻想,但家长经常会用“异想天开”“胡思乱想”来加以否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做梦”的同时还伴随着强烈的冲动,体验着“梦境”所带来的快感。
我小的时候就爱幻想,看完打仗的电影想当英雄,看完体育比赛想成为世界冠军。有一次,我听老师讲了一位作家少年成名的故事,就马上宣布自己也要当作家。妈妈听了我的话,点头说:“我也觉得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几天后,她就送了我一个日记本,让我把想写的东西记录下来。一个学期后,当我把写得满满的一本日记交给妈妈时,她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意。“你真棒!”至今我还记得她说的这三个字。后来我想,妈妈当时也知道我只是一时冲动,但她没有因此奚落我,而是尊重我的感情,用信任的态度帮助我建立起自信。她用这种很自然的方法,把遥不可及的目标拉近了,使我在幻想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如果说我童年的“梦”和现实还有点儿联系的话,那么有些孩子的“梦”就显得漫无边际了。有个孩子在《我的理想》这篇作文中写到自己想做国王,所有人都得听他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孩子是很怯懦的,“国王梦”反映出了他性格中的矛盾。那么,这其中是否也隐含着可塑造的因素呢?让我们看看孩子的爸爸是怎么做的。他没有简单地否定这篇作文,而是耐心地问:
“你说,什么样的国王才是好国王?”
“大家都怕他。”
“那不是怕,是大家都愿意听他指挥,都尊敬他。”
“为什么尊敬他?”
“是啊,你想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受别人尊重,让别人喜欢呢?”
“勇敢、有本事、对别人好。”
“对啊,其实你也可以做到这些,勇气可以锻炼,本事可以学习,对别人好就更容易了,你本来就是一个很善良的孩子。”
“爸爸,你是说我也会当国王吗?”
“不是当国王,而是做一个像好国王那样的人。”
可以看到,这位家长在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国王”这个概念一步步转化:受人尊敬→让人喜欢→你也能做到。帮助孩子一步步接近问题的实质,再稍加引导,就会使一个很不现实的想法变得简单、具体了,从而激发孩子的自觉意识。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孩子专爱做一种梦,这往往就是他的兴趣倾向的反映。有一位著名摄影记者从小就梦想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当个职业军官,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他还到过某坦克师申请当装甲兵,虽然最后“将军梦”没有实现,但正是那种军人般勇敢、执着的精神驱使他穿越海湾战争的硝烟,走过人迹罕至的荒野,与“战神”相遇,与死神擦肩,最终成为新闻界的英雄。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许多世界冠军、艺术家都是从儿时的“梦”出发,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所以,家长在倾听孩子说“梦”时,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强烈的愿望,千万不要放过,若能把这种“梦”化为孩子前进的内在动力,就很可能对他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家长面对的是现实社会,与生俱来的想象力越来越退化。当孩子欣喜地告诉你他做的“梦”时,千万不要不耐烦地否定它,把它看成是幼稚的、可笑的,这会使一颗童心变得黯淡。退一步说,就算孩子的“梦”和知识、教育没有任何联系,那么就去欣赏一下孩子丰富的想象力、稚嫩的语言和纯真的童趣吧,不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吗?
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得到别人的
尊重、实现自我的价值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快乐就是满足,这种满足可能来自物质,也可能来自精神。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可以看出,这五种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的需要所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而有的却是终生的。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使孩子获得永远的快乐呢?
有的家长可以满足孩子任何的物质需求,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漂亮穿什么。这样的孩子快乐吗?当然了,因为他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感是非常短暂的,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常常不会珍惜。如果家长把孩子的快乐固定在物质上,而孩子本身又缺乏判断能力,那么结果将非常有害。
记得一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我们现在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孩子准备好了,等到我们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孩子会反过来埋怨我们没有给他创造好的环境。”这句话说得非常中肯。家长不要总把孩子护在翅膀下,他总是要成长的,是翱翔于云霄的大鹏,还是只能跃上矮墙的雉鸡,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试想,当有一天孩子失去了靠山,束手无策的他会快乐吗?
那么,怎样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呢?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实现自我的价值。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得到这样的快乐,也就是送给了他人生最宝贵的礼物。我们经常说:“过程是美丽的,追求的道路是最耐人寻味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要做一个朋友、一个助威者,要尽量让孩子去实践属于他自己的事情,他只有真正地付出了,才会珍惜得到的。比如参加考试,家长看重的不应该只是分数,而应该是孩子的努力。孩子的独立和自信,就是在家长的不断鼓励中建立起来的。
每一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管是成龙还是成凤,孩子首先要成长为一个人,一个快乐的人,而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豁达的精神则是构成快乐的支柱。也许孩子的人生与家长设想的不一样,但如果他很快乐,那不也是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