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那么好看:《论语》有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人生泥沼里成长起来的圣人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与我们现在可不一样,中原大地上,周天子势力减弱,诸侯争霸,小国之间战争不断。可也是在这时候,一些富于智慧的人建立他们的学说,产生了一场思想大爆炸,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篇章。其中最重要的,当数孔子和他的《论语》。《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片茂密无比的森林,《论语》就是孕育这片森林最重要的养分。

这么厉害的著作,应该是严肃的大部头吧?不不不,你一定想不到,《论语》全书只有一万多字,记录的都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日常对话,包括他们怎么聊天,怎么生活,怎么学习,虽然看似简单,但非常有智慧。

为什么一群人的聊天记录能成为经典?我们当然要看看,这是一群怎样的人。认真读完《论语》,你就会知道,孔子不仅仅是遥远的、高高在上的圣人,他更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很有魅力的人。他的一生充满苦难、误解,受过诸多委屈,但他依然有担当,有信任,有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他那么幽默、聪慧、率真、坦荡,真是我们全人类最棒的老师。

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就是说要读懂一部书,一定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如果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可没法真正理解他的思想。孔子的一生,也可以当作厚厚的大书来读,那么我们就从第一页——孔子的童年讲起。

回顾童年,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少”,是年少;“贱”,是贫贱;“鄙事”,是指各种各样的小杂活。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我小时候生活很艰难,所以会做各种各样的杂事。

这是在什么情境下说的呢?当时吴国的高官太宰[1],非常佩服孔子,就去问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贡啊,你的老师是个圣人吗?为什么会那么多本领呢?”

子贡很得意,回答:“对啊,就是上天想让我的老师成为圣人,所以他有那么多本领。”

子贡说完后,兴冲冲地去找孔子,没想到孔子并没有多高兴,只是淡淡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少也贱”短短三个字,蕴含了孔子童年满满的艰辛。

孔子小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得从一个重要人物说起——孔子的父亲孔纥(hé)。

孔纥字叔梁,也叫叔梁纥,是鲁国很有名的武士。你肯定想象不出斯斯文文的孔子,他的父亲竟然是一个超级猛男。历史上有一部书叫《左传》,书中记载了孔子父亲的威猛气概。

叔梁纥生活的春秋时期,诸侯割据,小国之间纷争不断。有一次,叔梁纥带着鲁国士兵攻打齐国,齐国士兵被他们追得抱头鼠窜,一直逃到自己国家的城门下。城门一开,溃不成军的齐国士兵马上逃了进去,鲁国士兵跟着追进城门。可万万没想到,随着“哐当”一声,一道千斤重的闸门在鲁国士兵身后轰然落下,牢牢关住了外城门。城墙顶上瞬时冒出无数齐国士兵,箭矢齐刷刷地对准鲁国士兵。

原来是鲁国士兵中计了!

他们没想到,狡猾的齐国人竟把城墙修了两层,一道外墙,一道内墙。两道墙形成一个环形,先把鲁国士兵引进来,再牢牢困在当中,他们就成了瓮中之鳖!

鲁国士兵慌成一团,奔跑无门,大叫着:“完蛋了!完蛋了!”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叔梁纥不慌不忙,缓步走到千斤闸底下,一咬牙,一抬手,“咔”的一下,竟把千斤闸抬了起来!

“迅速列队!从这里走!”叔梁纥大喊。

还没等齐国士兵反应过来,鲁国士兵就在叔梁纥的指挥下,全部撤退了。

这就是《左传》中记载的“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鄹(zōu)人纥[2]抉之以出门者”。

一个“抉之”,就能看出叔梁纥有多大力气,有多么威猛。

还有一次,鲁国和齐国之间又发生了战争。鲁国有位大夫叫臧纥,被齐国大将军高厚围困在一个叫防的地方。臧纥对鲁国人来说非常重要,但谁也不敢去救他。只有叔梁纥挺身而出,单枪匹马冲入乱军,护着臧纥杀出重围。齐国人哪肯罢休,放马直追过来。臧纥特别害怕,催促叔梁纥快跑。叔梁纥一边安慰他,一边快马加鞭,可跑着跑着,回头一看,齐国人还在穷追不舍。他眉头一皱,对臧纥说:“您先撤,我回去再杀一场!”说完他就驾车掉头,挥戈大喊,朝着齐国人冲去。

“叔梁纥来也!与你们决一死战!”

这一下把齐国人吓坏了,他们魂飞魄散,大叫着“叔梁纥回来了!叔梁纥回来了!”,全部抱头鼠窜,逃得不见踪影。

这就是《左传》中记载的“高厚围臧纥于防”的故事。那时候,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有这种气概,真是不简单。

这就是孔子的父亲,武功盖世,名震诸侯。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生理想没有完成——他想再生一个儿子,来继承他的勇猛和威名。

说起来,他其实有个叫孟皮的儿子,孟皮天生有些残疾,没法和父亲学武,所以啊,叔梁纥无比企盼,再生一个健康的男孩。他生啊生,生啊生,结果全部都是女孩。根据历史记载,孔子有九个姐姐。叔梁纥多想要儿子啊,他多希望家里面“叔梁一猛、叔梁二猛、叔梁三猛”这么排下去,没想到一个个都是“招弟、来弟、盼弟、想弟”……

一直到叔梁纥六十多岁,他又续娶了一个年轻的姑娘颜徵(zhēng)在。叔梁纥经常带着她去鲁国的尼山,那是鲁国郊区的一座小山。他每天去山下祈祷,希望上天赐给他一个健康的儿子。

终于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他无比激动地迎来了一个男孩。

这就是小孔子!

小孔子出生时模样可不一般,本应该浑圆的脑袋,顶上却凹下一块。现在以科学常识来看呢,也许是缺钙,可当时叔梁纥不这么想。他抱着小孔子,走出家门抬眼看尼山。咦?尼山顶上也凹下去一块!看看孩子,看看尼山,他心想,你们俩一样啊,那干脆给你起名叫“丘”吧。

为什么是“丘”呢?因为古时候“山”叫“丘”,你们看“丘”字最初的写法,顶上也是凹下去的。尼山的山顶是凹下去的,与孔子的小脑袋相映成趣,于是就有了孔丘这个名字。此山叫尼山,古代中国男子取字,要按伯、仲、叔、季排行,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

这就是《史记》中记载的“生而首上圩(wéi)顶,故因名曰丘云”。这是孔子得名的来历。

公元前551年夏历8月27日,圣人孔子诞生了,这真是中国人的大日子。

叔梁纥老来得子,对其十分宠爱,可他毕竟年纪大了,在孔子三岁那年,叔梁纥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只剩下孤儿寡母,颜徵在带着小孔子,来到鲁国国都的阙里生活,日子艰辛可想而知。关于父亲的事,小孔子只能从母亲那里听到只言片语。他特别想念父亲,平时玩的游戏也十分特别。《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俎豆”,可不是什么寻常豆子,而是指古人祭祀祖先时盛食物的礼器。小孔子的游戏,是把瓶瓶罐罐当成祭祀的礼器,在地上摆来摆去,学着大人的样子行礼,来纪念叔梁纥。他太想念自己的父亲了,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寄托一点哀思。

更艰难的是现实生活,家里没了父亲,孔子的母亲为了谋生日夜操劳,小孔子也就早早扛起了家中重担。他很小就开始做各种各样的体力活,每天扫地、挑水、砍柴,再大些就去给人放牧牛羊、看管仓库。一天天的,就是过着这样的日子,才有了那句“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长大以后的孔子对他的学生说:我小的时候生活困苦,一直生活在贫贱之中。因此,我会各种各样的琐事,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本领。

很出乎意料吧,孔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幸福童年,他是一个在命运低谷中成长起来的圣人。他在人生的低谷中追求高远,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孔子的卓越成就,他像一座高山一样让我们仰望。我们却未必知道,他有这么低的一个人生起点。也正是这样的起点,更能映衬出他的伟大,鼓舞我们奋发前行。

知识拓展

《论语》并不是孔子亲笔写的。他为什么不自己写呢?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他是个尊古的人,觉得古代的典籍已经说得很清楚,自己只是在阐述典籍,把前人的观点讲出来,不必去刻意地进行创作。他觉得,自己就像商朝的贤大夫老彭一样,喜欢去讲述古代的典籍和故事。

所以,孔子不会轻易动笔创作,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


注释

[1] 太宰不是人名,而是当时的官职名。

[2] 叔梁纥是鄹邑大夫(鄹是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故又被人们称为鄹人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