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修复收录机(各种求!)
程父思考片刻后回应道: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不过你一个人去别的地方,我还是有点担心不安全,不如直接跟着。
这样吧,晚上我们去锦哥那边问问具体情况。”
“跟着是可以,但我担心抢了锦哥的生意。你去问问。”王秀兰点头表示赞同。
饭后,王秀兰忙完手头的活儿,就把今天卖菜赚的钱拿出来清点。
他们进的菜,成本价是一毛五一斤,卖出去的价格基本在两毛五到三毛之间。
林秋锦进的番茄价格是三毛一斤,卖的时候定价五毛,要是遇到爱讲价的顾客,就卖四毛五。
茄子的进货价是两毛一斤,卖三毛五到四毛一斤。
在这个小市场里,价格不能随意乱开,因为附近的摊贩们定价都差不多。
所以大部分人只比批发价高出一毛两毛。
要是卖得太高,顾客一旦知道了,下次就不会有人来光顾了。
当然,每个摊贩也都有自己的小窍门。
稍微把价格开高一点点,就有了讨价还价的空间。
这样一来,顾客在砍价成功后,就会有一种占了便宜的心理,更愿意购买。
事后哪怕知晓,也不会计较。
“算下来,今天赚了13块钱。吃喝都是咱们自己带的,没额外花钱。”王秀兰满脸笑意,难掩心中的喜悦。
程阳看着父母开心的样子,也跟着笑了起来。
这是父母来到这里后,第一次外出尝试卖菜,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虽然不多,却是个好的开始。
“还得分出两块钱呢。”程建山提醒道,“昨晚的烟钱,还有证件的费用,都得给人家。”
证件都是临时的,通过中间人开的每天的临时通行证件。过了当天就无效了。
王秀兰赶忙拿出两块钱递给丈夫,说道:
“趁着现在他们还没去补觉,你赶紧把钱给人家送过去。顺便再问问关于我们两个一起分开卖菜的事儿。”
王秀兰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儿,有些睡不着觉。
程建山很了解妻子的性子,便接过钱,匆匆出门了。
程阳见状,也说道:“我去朋友那边坐坐,晚点就回来。”
“记得早点回来补个觉。”程母关切地叮嘱道。
“好嘞。”程阳答应一声,拿上钥匙和手电筒,径直前往林泽沛的工作棚。
来到工作棚前,程阳打开小锁,进去后又反锁上门。
在昏暗的棚子里点上两根蜡烛后,程阳用手电筒的光源在棚子里寻找各种工具。
这工作棚的工具是真的多。
但林泽沛说,几乎都是林泽鸿收集回来的。
那家伙是个电子零器件的爱好者。
程阳找到一些工具,先行拆开。
二十几分钟后,程阳看着里面质量感十足的集成电路板,摇摇头。
他看不懂。
只是里面没有明显的烧焦痕迹,说明只是短路或者什么别的问题。
程阳也不多想,将所有线路拔掉,免得连带外壳也“恢复出厂”了。
虽说可以部分修复,但还是程拆出来保险一些。
动用魂之手。
下一刻,他就感受到一股倦意。仿佛是熬夜通宵后产生的。
但对他而言,不算什么。年轻人精力旺盛。
板块没什么变化,但程阳知晓可以可以了。
随后将线一一接上。
螺丝装上。
盖子封上。
三洋M9998K是双模供电的,棚屋里没有电,只能用1号电池。
林泽鸿有备着。
找出8颗白象牌1号电池一一放入电池仓。
1号电池,一般都是需要凭劵购买的,价格是两毛五。
但阿萍嫂的商店一颗卖五毛钱,不用券。
很良心。
接好电池,度盘灯(动态电平表)亮起来,在这年代,已经称得上很好看了。
他看了看下方的按键,想了想,按照前世的模糊记忆,尝试着同时按下了PLAY+REC两个按键。
顿时,收录机就响了起来。
只是噪音,没有收到东西。
程阳稍微换个位置,是有声音,但断断续续,信号很差。
程阳只能关掉。
不管如何,起码是真的好了。
随后拆下电池,然后写了一张纸放在收录机上——修好!
东西一一放好,程阳便离开了棚子,锁上锁头回家。
回到家里,老爸已经回来,有说有笑的,显得有些高兴。
程阳就猜到应该是卖菜的事情没问题了。
“爸,锦伯说没问题?”程阳问。
程建山笑说道:“那边说没问题。附近厂房有几个,哪里都能卖。”
“那就行。”程阳道:“但老妈可不能挑那么重。还得有三轮车更好。”
程建山摇头:“我哪里不知。可是没有啊。你锦伯那边说的,你也不是没听到。”
“棚屋这边有人有啊。你们六人合计一人出一块,一天六块钱呢。估计他愿意。一车过去,人多也不担心。”程阳道。
王秀兰摇头:“那三轮车又破又生锈,哪里载得动。”
程阳忽然想着去废品站看看有没废弃的,买下来改造下,当即对他们说道:
“你们补个觉吧,我就不睡了。”
于是,他又离开了。
85年的鹏城,到处都弥漫着蓬勃发展与破旧立新交织的独特气息。
程阳怀揣着期待,脚步匆匆地朝着三区的垃圾分拣场赶去。
很快,程阳来到了三区的垃圾分拣场。
但之前来这边,他就留意到有报废的三轮车,心里琢磨着若是能把它们买回来,送到自己空间里改装一番,说不定能用。
“林伯!”程阳满脸笑意,热情地朝着分拣场的负责人走去。
这位负责人名叫林阿乐,五十几岁,是山尾那边的人。
和陈阿水是一伙的,不过整个分拣场都归湳头会管。
分拣场面积不大,也就两亩地左右,可里面的东西却塞得满满当当。
大部分都是等待回收处理的纸皮和废铁,杂乱中却又透着一种别样的希望。
程阳走到近前,赶忙从兜里掏出一包大前门香烟,递上一根。
在这个物资不算充裕的年代,一包大前门香烟算得上是拿得出手的了。
这烟都是程阳用于跟人搭话用的。
“你是刚来的那一户?”林阿乐接过烟,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开口问道。
“林伯好记性。”
程阳笑着回应,心里想着自己之前确实来过一次,和林阿乐简单聊过几句,没想到对方还能记得自己。
“我来是有件事想请教一下。”
程阳礼貌地说道,“我之前看您这边有三辆报废的三轮车,送走了没?”
说着,他又赶紧拿出火柴,熟练地给林伯点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