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逻辑:整合子生命观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探索的历程: 人类生命观是如何构建的?

关键概念

生存需求——有用与有趣;博物学——辨识与分门别类;对生物结构与由来的解析;对生命本质的探索;现代生物学的概念框架

思考题

不从事生物学研究的人是否需要了解生命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我在上课和与研究生谈话时,经常会提醒他们一个常识: 这个世界不是因为我们的出生而出现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们之前,就有很多人在描述、解释乃至演绎过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在第一章,我们特别强调过,不仅对个人而言,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被前人描述、解释和演绎过的世界,而且被人类描述、解释和演绎的世界中的很大部分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我们人类只不过是这个在人类意识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世界的迭代产物。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前人的描述、解释和演绎基础上的,而前人的观察所用的工具和描述、解释所能利用的信息远比现在我们所能利用的粗陋和贫乏,那么,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相信前人利用这些粗陋的工具所做的观察,以及在贫乏的信息基础上所做出的描述、解释甚至是演绎呢?如果不相信,凭一己之力,怎么可能重新遍历前人的探索?如果相信,根据什么去相信?每一代人都以前辈的权威解释作为自己观察、描述、解释的前提或基础,万一前辈的解释错了呢?历史书上留下的各种被现代人视为愚昧和迷信的对自然的解释,在他们那个年代都是被奉为圭臬的,否则那些解释也不可能青史留名。同样,当下被我们视为金科玉律的解释,或许过了几十年、几百年,也会变成被后世所嘲笑的愚昧和迷信。可是,如同我们在引言中提到的,人类出现后,认知能力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后来者,要享用前辈以生命为代价所换取的经验的便利,就不得不接受作为这些经验载体的概念体系,即前人记录下来的对现象观察所做的描述、解释乃至演绎所带来的局限。在利弊权衡之下,恐怕能做的,先是了解与我们关注对象相关的观念体系,了解这个体系构建的核心概念和构建过程,再去分析这些核心概念构建的客观性和概念之间关系构建的合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能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或者是观念体系作为对象,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评估甚至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