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开天辟地:人和万物的诞生
天圆地方:西游世界是一个“鸡蛋”
西游世界的时间观是宇宙周期论,那么西游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世界的形成俗称创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创世神话,不同的神话会衍生出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必然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创世神话的不同,决定民族必然不同。
北欧神话认为,主神奥丁杀死始祖巨人尤弥尔,用他的身体创造了世界。脑壳做天空,脑子成白云,身体成大地,骨骼成山峦,鲜血成大海。
埃及神话认为,世界最开始只有原始的混沌之水。一天,水中升起了一座山丘,山丘上诞生了第一位神,就是众神之神、太阳神——阿图姆。阿图姆一咳嗽,就从嘴中吐出一对兄妹——空气之神和湿气女神。他俩结婚,生下了一双儿女——大地男神和天空女神。大地男神是绿色的,因为他身上长满万物。天空女神是蓝色的,身上布满星辰。大地天空本来是互相缠绕在一起的。但是空气之神觉得自己的悲剧不能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强行将他俩分开了。天空和大地这对恋人之间,隔着个空气爸爸,形成了现在的世界。
基督教《圣经》中说,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第一天创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和天空;第三天创造了大地、海洋、山川,以及花草树木;第四天创造了星辰,用来划分季节和夜晚;第五天创造了动物;第六天上帝创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
您发现了没有,上面的故事虽然不同,但是模式差不多:世界的初始肯定是混沌的、黑暗的。黑暗需要光明,所以就有了神,神做了伟大的牺牲,创造了世界。西游世界没有选择神创世界说,而是走了另一个方向。那么西游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呢?《西游记》第1回,原文说道:
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
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
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遂渐坚实。……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
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西游世界的末日叫混沌。西游世界的开始也叫混沌。混沌之后的转折就在子时,子时有了光,子时有了日月星辰。子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间点?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还是《西游记》第1回,原文说道:“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世界所有的起源就是在子时,因为在子时得到了一股阳气。一切的一切都是这股阳气自然演化的结果,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神仙出现过。即便吴承恩在《西游记》第1回说过“自从盘古破鸿濛辟”“感盘古开辟”这样的话,但是在整个创世阶段,他却没有安排西游第一人盘古大神的戏份。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两个可能:
(1)吴承恩自己很纠结,世界到底是不是神创造的呢?
(2)盘古开辟说的不是创世,而是另有所指。
为了西游世界的自洽,我们选择了相信后者,因为盘古在西游世界的故事是独立的,我们会在后面的西游史中详细叙述。《西游记》在时间观上选择了宇宙周期论,在创世上选择了自然演化说。这些思想就是吴承恩对宇宙的认知,即便《西游记》这本小说放在当下,这样的思想也是非常先进的。那么这股子时阳气,演化出来的西游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为此,我们设计了西游世界的基本模型,先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来源于古人对大地的认知,放在当下也可以说是对地球的认知。因为我们相信,吴承恩对西游世界的设计也来源于对其所生活的当下环境的认知。受制于地理环境,不同的民族对地球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古俄罗斯人认为,大地是一张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漂荡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又比如,古印度人认为,大象驮着半圆形的大地,动一动便会引起地震。大象又站在海龟之上,海龟站在眼镜蛇的身上。再比如,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比较起来,中国的古人就科学得多了,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分为两个主要学说:盖天说和浑天说。
2000多年前,中国就存在“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天空就像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像一块四方的棋盘,蓝天与大海相连:“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说的就是天圆地方。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也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张衡,他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如果说盖天说认为地球是一个帽子的话,那么浑天说则认为地球就是个鸡蛋。大地是个蛋黄,天空是蛋壳,蛋壳包裹着蛋黄,蛋黄漂在蛋液之上。而且张衡还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也就是说鸡蛋之外还有鸡蛋、鸭蛋、鹅蛋。
张衡139年去世,直到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才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细细对比浑天说和日心说,虽然日心说更科学,而浑天说更有神话的味道,但毕竟咱们对地球的认知领先了上千年。
回到西游世界,西游会选择哪种说法呢?《西游记》第58回中写道,“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西游世界还有一个名称叫作“周天”。那么周天是什么样子呢?
《西游记》第1回介绍孙悟空出生的那块仙石,原文道:“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原文说得很清楚,周天是365度的,而365度不就是一个圆吗?而世界是立体的,所以西游世界就是个球体。再后来,这个圆球大地又被分为四大部洲,四大部洲之内又有四海八河、九州万国。
为什么我们要大费周章地探讨吴承恩设定的西游世界,还要了解西游世界的天地是什么样的?因为后文有一重要的西游历史时期“炼石补天”,如果不去探讨,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去解释西游世界为什么会天塌,所以这个探讨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易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西游记》里的世界是一个又一个循环的世界,是无数个时间的周期,更是一次次宇宙的爆炸和塌缩。换个角度说,这不就是古人版的“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吗?虽然《西游记》是一本神话小说,但它在设定上又超出了神话小说的范畴,把它看成当时的科幻小说也能成立。
在西游世界,盘古并没有开天辟地,天地是宇宙演化的结果,所谓的盘古开天辟地在西游其实另有所指。同样地,女娲也没有捏泥造人,人类也是天地在寅会时所生。吴承恩用“西游宇宙生天地”代替了“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用“天地交合产人类”代替了“女娲捏泥造人”之说,您觉得吴承恩在表达什么呢?这是不是说明吴承恩骨子里有无神论主义者的味道?我们一度认为,神仙高高在上,但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总是把神仙从神坛上拉下来,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不仅是盘古和女娲,西游后期很多高高在上的顶层神仙甚至都被黑得体无完肤,玉帝、观音、如来、老君……没有一个能逃得出被《西游记》黑化的命运。
如此看来,“黑神话”非《西游记》莫属。
吴承恩早就心有所表,他并没有完全采用上古神话来构建西游世界,他心里本来就有一套完整的西游世界观。所以无论我们对上古神话的认知有多少,来到吴承恩的西游世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无论我们怎么脑洞,都要尊重他在《西游记》里的设定。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我们熟知的上古大神都出现在西游世界里。出现在西游里的上古神有盘古、女娲、伏羲、燧人。稍微剧透一下,其中女娲、伏羲和燧人后来还被后人追封为三皇。但神农、轩辕、共工等这些我们熟悉的上古大神就没有出现。吴承恩不会告诉我们:他哪里延续了上古神话的设定,哪里又作出了修改。我们只有通读《西游记》才能知道吴承恩是怎么一点一滴地构建他的西游世界的。
现阶段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深入探究:吴承恩为什么要作出这样那样的设定。因为西游世界史讲到这儿也只是刚刚踏进西游世界的大门。随着了解的深入,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日月星辰:西游世界竟然是“地心说”
做一个设想:如果您是西游世界最早的一批人类,或者就是西游第一人盘古大神,那么当您抬头仰望天空时,会看到一片怎样的天空呢?根据吴承恩西游宇宙的设定:人类出现在西游世界的第5个5400年,而在第2个5400年时,西游世界的天就已经形成了。西游世界的天形成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现日月星辰,它们谓之四象。也就是说,当您抬头仰望天空时,一定能看到:太阳、月亮、星体,体味它们的运动规律,或者时间。
在现实世界中,当人类尚在蒙昧阶段时,就对遥远的星空充满了好奇。天文学成为人类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人类对天文的认知就是从抬头看天开始的。如今,人类发射卫星探索太空,希望能获取更多的资源,甚至找到第二个“地球”。
其实在西游世界里的人类也一样,日月星辰早于人类,神仙本就是由人类演化的,所以日月星辰也并非上古神所造。当未来某一天人类抬头看天时,他们肯定会希望自己终有一日能征服这片神奇的天空。不过,现在离人类征服天空的时期还很远,因为现在连人类诞生的西游历史时期还没说到呢!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西游世界的这片天空。
在现实世界,太阳东升西落,地球围绕着太阳转。我们的现实世界是典型的“日心说”,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日心说的提出者。在西游世界,虽然早期人类也一样可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但不同的是,西游世界采用的是“地心说”,即太阳绕着地球转。我们最后能为哥白尼平反,那是因为科学进步还给了哥白尼一个公道。假如哥白尼出生在西游世界,他在西游世界提出“日心说”,这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我们不是在用神话来反科学,现实世界讲科学,科学揭秘真相,真相只有一个。可西游世界讲因果,有因必有果,因果就是当时的科学。退一步说,即便西游世界讲科学,我们也要站在古人的科学观来讲古人的科学,习惯性地以自我认知为中心看待问题,这不意味着我们更聪明更先进,而是对解决问题的一种阻碍。很多人习惯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批判古人的智慧,这是一种愚蠢的表现。我们经常说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现实中很多人只做到了前者,忽视了后者,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或者儒家文化现今地位尴尬。
所以我们看待所有古人遗留下来的问题,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先站在古人的角度,思考它的价值与意义,而并非一上来就用现代科学刁钻的眼光去批判它。如果我们抱以后者的想法,以现阶段科技发展水平看以前的问题,那么500年后,我们的后人又会怎么看待我们呢?到那时他们看我们,或许比我们现在看古人还更加的不如吧!长期以来,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丢着丢着就找不到了。所以收起刁钻的现代科学眼光,不然解读西游将毫无意义。
回到问题上来,西游世界采用“地心说”,真的是一种落后的观点吗?吴承恩对西游宇宙的设定是:先有天,后孕育四象——日月星辰;再有地,后出现五形——水火山石土。这里的五形,不是《周易》的五行,是西游世界大地的五种形态。如果把天和地比作母亲,那么四象和五形就是天地母亲的孩子。在古人的观念里,天底下只有孩子绕着母亲转,哪有母亲追着孩子跑的?所以吴承恩对西游世界的设定,就注定他必须采用“地心说”,这个思想在当时已经相当先进了。
如果您依旧认为这是落后的观点,那么《西游记》从第1回开始就已经败笔了,之后的99回加上“附录”篇也全都是败笔,因为世界观错了,在错误的世界观上写什么都是错。如果是这样,它何以成为一本被世人传颂几百年之久的名著?现实世界是“日心说”,太阳是地球的母亲,地球是月亮的母亲。而西游世界是“地心说”,太阳和月亮是兄弟姐妹,天地是它们共同的母亲。吴承恩还提到了西游世界太阳的运动轨迹,他认为,卯时日出东升,午时日照当头,未时太阳偏西,酉时夕阳西下。当然,此时西游世界的地表上还没有大面积的水域,水都藏在了地表之下。而当水被引至地表之上形成江河湖海时,太阳的运动轨迹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至于江河湖海是在哪个西游历史时期形成的,我们先放一放,这要等到观音登场时再说。
那么未来的西游世界,太阳绕着大地转会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西游记》第59回,取经团队来到火焰山时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三藏勒马道:“如今正是秋天,却怎反有热气?”
八戒道:“原来不知。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为‘天尽头’。若到申酉时,国王差人上城,擂鼓吹角,混杂海沸之声。日乃太阳真火,落于西海之间,如火淬水,接声滚沸;若无鼓角之声混耳,即振杀城中小儿。此地热气蒸人,想必到日落之处也。”
大圣听说,忍不住笑道:“呆子莫乱谈!若论斯哈哩国,正好早哩。似师父朝三暮二的,这等担阁,就从小至老,老了又小,老小三生,也还不到。”
西游世界存在这么一个西方国度:斯哈哩国。在这个国家能清楚地看到太阳较为完整的运动轨迹。太阳脱水东升还没什么,但每一次淬水西下时,巨大的声响震慑千万里。这个很好解释,就像你把一个烧红的大铁球从水里拿出来没啥反应,可你若是把烧红的大铁球放到水里,这反应就剧烈了。斯哈哩国人能看到太阳淬水的全景,太阳淬水时海水沸腾,发出巨响,声响足以振杀斯哈哩国城中的小孩。所以每次太阳淬水时,国王都会差人用擂鼓声和号角声来抵消太阳淬水时的巨响。
未来的西游人类将会看到:卯时太阳从东海走水路脱水升起,午时日照当头时,未时偏西而行,直到酉时从西海走水路淬水而落。没错,未来的太阳将会走东海和西海两条水路,绕着大地转圈!
在西游的世界里,日、月、星、辰都绕着大地在转。只不过后三者都比太阳小,也不像太阳是一个大火球,所以即便是走水路也不会反应那么剧烈。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太阳出现在白天,卯时起而酉时落;而其他星体出现在晚上,酉时起而卯时落。
这就是西游世界的天空,一片超乎您想象的天空。西游天空的秘密还不止于此,我们只是描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要彻底了解西游天空的秘密,路还很长。在不久的将来,人类诞生,他们也将与日月星辰同在一个屋檐下,甚至成为日月星辰的主人。当然,这是后话了!
天边死路:如果夸父在西游逐日,他的结局是什么?
西游世界的大地有水、火、山、石、土五形,天空有日、月、星、辰四象。那么天与地是独立存在的吗?假设西游世界的天地是相通的,那么就必定会存在一个把天与地连接起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天柱。那么天柱是什么样子的?又有几根呢?我们对比了不同的神话发现,天柱存在的方式有两种:
(1)一种叫蘑菇式,在世界的中间有一根柱子撑着天。
(2)一种叫围墙式,中间没有柱子,而是在天的边缘,最少四根起步。
这两种天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顶天立地。北欧神话中天柱有四根,分东西南北,是典型的围墙式。我们中国神话的天柱是典型的蘑菇式。《淮南子·天文》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共工是炎帝的孙子。黄帝和炎帝一起联手打败了蚩尤之后,战争并没有结束,其子孙之间又为争夺帝位而战斗不止。天柱也叫不周山,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一说。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不合,向火神发动进攻,突袭火神祝融所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烈焰的火龙迎战,所到之处,黑暗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惹事的是共工,打不过的还是共工。共工一路逃到不周山,被祝融带兵包围。共工又羞又愤,一头撞向不周山,把天柱撞断。您瞧,不周山的这个名字就不好:不,否定;周,周全。合起来就是不周全,那注定早晚得出事。所以在上古神话中,人间本来是有天柱的,后来被共工给撞毁了。当然,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天柱,共工并未出现在吴承恩构建的西游世界里,所以这并不是我们论述西游世界天柱的依据。那么在西游世界里,存在类似的天柱吗?
《西游记》第1回,原文对花果山的描述:
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西游记》第65回,取经团队来到小西天也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三藏扬鞭指道:“悟空,那座山也不知有多少高,可便似接着青天,透冲碧汉。”
行者道:“古诗不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但言山之极高,无可与他比并,岂有接天之理!”
八戒道:“若不接天,如何把昆仑山号为‘天柱’?”
行者道:“你不知,自古‘天不满西北’。昆仑山在西北乾位上,故有顶天塞空之意,遂名天柱。”
西游世界有天柱,它就是花果山。当然曾经的昆仑山也是,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重点先说花果山。紧接着原文又说了: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花果山虽然被叫作擎天柱,但是山顶不是天却是一块石头。这之间是不是存在什么误会?一般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把花果山和天柱联系在一起。
要想找到原因,就必须彻底改变我们对《西游记》的固有观点。我们认为西游世界是静态的,认为这个世界本该就是这个样子。事实是,西游世界是动态的,是变化的。过去有的,现在未必有。现在没有的,未必过去就没有。简单点说就是:我们看到的西游世界最开始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是一个个偶然让它变成了这个样子的。正如人的一生,出生和死亡是必然的开头和结尾,但中间的过程,充满偶然。一个个偶然聚在一起,变成了必然。这种偶然,贯穿我们解读《西游记》的始终。
吴承恩前一句写花果山是天柱接着天,后一句就写山顶上只有这么一块石头。如果说吴承恩故意制造了这种矛盾,那么这其中省去的,正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天柱不接天,天柱变矮了,花果山究竟发生了什么?那块孙悟空出生的石头又是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我们先搁一搁。总之,西游世界诞生的时候是有天柱的,只是现在我们看不到了。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出自唐诗: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边更有天。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还隐含着人类对天边的探索。1522年9月6日,麦哲伦历时1082天,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终于找到了天边,原来天边就在脚下,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我们的脚下既是天的起点,也是天的终点。紧接着,我们认识到了太阳星、银河系、系外星系……开始探索宇宙的天边。那么您说,西游世界是不是也一样有人在探索天边呢?既然西游世界有天柱,那么就一定存在天边。
《西游记》第7回,如来与孙悟空定了一场赌局,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
我们都知道,这是如来的手掌,孙悟空没有到达天边。孙悟空打赌失败后,难道就不想去看看天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样子吗?他当然想,可孙悟空刚想去看,如来反手一推,孙悟空就被压住了,猴子的这个想法被阻断了。
还是《西游记》第59回,猪八戒介绍斯哈哩国的那段话:“原来不知。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为‘天尽头’。若到申酉时,国王差人上城,擂鼓吹角,混杂海沸之声。日乃太阳真火,落于西海之间,如火淬水,接声滚沸;若无鼓角之声混耳,即振杀城中小儿。”
重点是这几个字:欲呼为“天尽头”。太阳日落之处也就是西海,这差不多算是天尽头了。如果西海的太阳落水之处勉强算是西游的天边,那么东海太阳升起之处,是不是也能算作西游的天边呢?这就有意思了,西游世界的天边是海,东西两海相通,是一条太阳升落的专属水道。您想想这会出现一个怎样的现象?东西海在日落、日出之时会出现短暂的极热,随后就是极寒。而南北海因为没有太阳的出没,就是常年的极寒与黑暗,那里就是西游世界的“黑寒地狱”。
更有意思的是,纵观整部《西游记》,我们没有发现有哪位神仙或妖怪到达过真正意义上的天边。借鉴一下夸父逐日的桥段,设想在西游世界那些企图到西游天边的神仙妖怪的下场。
《山海经》中写道:“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按照《山海经》所说,夸父是追到了太阳的,而且还进入了太阳。但是太阳太热,致使他的身体严重缺水,他在找水喝的路上活活渴死。我们大胆猜测:凡是去寻找天边的西游神仙都不会有好下场。他们要么冷死,要么热死,西游世界的天边就是一条死路。从这个角度说,如来阻止孙悟空飞到天边去求证,也算是救了他一命。
交合之气:万物生灵是怎么来的?
在早期的西游世界,天空有日月星辰,大地有水火山石土。这里简单说一下:水火山石土是构成早期西游世界最原始的五种形态物质,叫五形,与我们说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有区别,我们后面也会说到五行。由这个五形构成的西游世界:水暗藏在地底下,火在地表上燃烧,山石土是构成大地的三种不同形态的物质。山体形巨大,质地坚硬;石体形适中,质地坚硬;土散落地表,质地松软。设想西游创世后,茫茫天地,毫无生机,只有一片燃烧的大陆,那还了得,所以必须躁起来,于是人就诞生了。
《西游记》第1回写道:
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在人类的诞生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神。尽管《西游记》第35回提到了女娲,但是这与造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我们再次强调:《西游记》的人类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既然西游世界从诞生到人类的产生都没有出现神,那么神仙是从哪儿来的呢?
《西游记》第3回,太白金星招安孙悟空的一段话道出了玄机,班中闪出太白长庚星,俯伏启奏道:“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故异哉?”太白金星这段话的言外之意就是:神仙是从人类修炼而成的,所以人和神的关系就很明确了——人就是神,人在神之前,成神是人的一个阶段。西游里的所有神仙都只有这么一个来源。
现在我们顺便可以回答另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妖精都要变成人形呢?因为成人之后,才有资格成神。但我们还是要追根溯源,天地是如何产生人类的呢?两个字——交合。甚至可以说,最早的一批万物生灵都是交合而来的。下面我们来追溯一下这个交合的过程。
《西游记》第77回,如来道:“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
通过如来的描述,结合吴承恩在《西游记》第1回对西游世界的设定,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按照顺序,天开于子时,地辟于丑时,人类生于寅时,天地交合产生万物——花草树木、走兽飞禽。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把天地相连的天柱山(后来的花果山)上。《西游记》第1回描述了花果山的样貌: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
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
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
丹崖怪石,削壁奇峰。
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
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
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
为了更有画面感,我们可以结合花果山的样貌,把当时天地交合的过程重写一遍。因为我们相信,只有花果山的写照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天地交合的所在地——天柱山。
我们设想的过程是这样的:大地凝结完毕后,西游大陆的东边耸立起了一座高山,有接天之势。在历经5400年尘埃颗粒的不断陨落,也就是在西游世界的第5个5400年的时候,这座高山终于触碰到了天际。高山接天,大地与天空终于相拥在了一起。山体接天的部分,似乎存在一股神奇的力量,不断地掉落出能孕育生命的碎片泥土。这些碎片泥土散落在天柱山各处,落地成灵。
天柱山孕育的第一批孩子,是一株株树苗。有青松、翠柏、修竹、藤萝。
天柱山孕育的第二批孩子,是一棵棵花草。有奇花、瑶草、灵芝、香兰。这一株株树苗,一棵棵花草,随风飘落,遍布天柱山。历经了千百年的点缀后,天柱山不再是光秃秃的一片,它有了色彩,有了生机。
天柱山第三批孩子,是一个个仙胞。它们呈现球状,有大有小,在天柱山飘飘荡荡。大仙胞比较重,所以下沉到了天柱山脚下,它们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走兽,有麋鹿、狐狸、老虎、猿猴……走兽当中,麒麟体形最为庞大,力量强大无比,是当之无愧的走兽之王。小仙胞比较轻,所以依旧飘浮在天柱山顶。它们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飞禽,有麻雀、锦鸡、玄鹤、青鸾……飞禽当中,凤凰展翅万里之遥,唳声震慑九霄,是当之无愧的飞禽之主。在此之前还有一类仙胞,体形重量适中,它们只下沉到了天柱山的半山腰,形成了最早的一批人类。从仙胞里蹦出来的第一人,便是我们后来熟悉的盘古大神。不过现在,他也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原始人而已。
生命是天地交合的子嗣,而天柱山更是生命之源。又因为它山花满地,野果丛生,也被叫作花果山。它“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我们认为,西游世界的人乃至万物生灵也是泥土变的。那么这些泥土为什么会变成生命呢?原文说得很清楚:“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天气不能单独孕育生命,地气也不能单独孕育生命,必须天地交合产生融合之气,才能够孕育生命,我们称这股气为交合之气。而富含交合之气的泥土,我们叫作交合之土。可以这么说,含交合之气的泥土是生命的源头。
基于此,我们也可以简单阐述《西游记》里长生的本质问题了。在西游世界,人的本质就是一团交合之气,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产生贪嗔痴的杂念,交合之气就会被污染,所以人的寿命也会缩短。要想长生,就要不断地补充纯洁的交合之气。那么要如何补充交合之气呢?在《西游记》里主要是靠吃,吃一切富含交合之气的食物。因为后来天地不再交合了,所以交合之气便不再产生,交合之气的总量是固定不变了。
一个神仙活的越久,他所占用的交合之气也就越多。那些所谓的长生食材,本身就聚集着交合之气,比如蟠桃。吃不到蟠桃的凡人,交合之气就会离开躯体,当交合之气没有的时候,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了。这里顺带提一下地府,后来神仙们建立地府,也与交合之气有关。地府的作用是什么呢?是让魂魄失去记忆然后投胎转世,这个就是地府循环利用交合之气的过程。
有一本书叫《自私的基因》,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我们和父母长得很像,我们的父母又和爷爷奶奶很像,为什么呢?因为基因。基因从几十万年前就开始延续了,延续至今,变化不大,那它们算不算长生呢?基因靠我们来长生,那么我们是什么?是基因长生的工具,是基因的载体。这么一来,追求长生的我们,不过是基因追求长生的工具,是不是相当的震撼!
《西游记》里的交合之气与基因异曲同工。交合之气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东西,或是动物,或是人类,甚至是果子。无论它以何种形式,承载过哪种记忆,也无论它是恶是善,它始终还是那股气,而它所承载的东西终究会烟消云散。《西游记》第1回,吴承恩在开篇的诗里就说:“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说的就是天地承载众生是仁,交合之气化为生灵是善。所以在吴承恩的眼里,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至少你的到来就是一份老天的善举,这一份天赐的仁善会被人们延续下去吗?
早期人类:巨人一族的长生奥秘
首先来一个定义,什么是早期人类?就是最早一批天柱山孕育出来的人类。根据吴承恩设定的西游世界:第5个5400年,天柱山天地交合,孕育万物生灵;第6个5400年,万物阴阳交配,人、兽、禽三才定位。西游世界大量出现生灵就是在第5个5400年和第6个5400年这10800年间的。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西游世界只有天柱山出现了万物生灵,那么天柱山以外的地方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在生灵出现之前,所有的地方都是一样的,处于第4个5400年时期,这个时期大地才刚凝结完毕:水潜藏在地表之下,火在地表上燃烧,随处可见山体、石头、泥土。等到天柱山出现了万物生灵,天柱山以外的世界依旧没有改变。没错,偌大的西游世界只有天柱山一个地方生机勃勃。
不妨来看看现今西游世界(取经时期)公认的最古老的仙家海岛,它不是如来的灵山,也不是观音的落伽山,而是东洋海内的海外三岛:蓬莱仙岛、方丈仙山、瀛洲海岛。三岛在西游世界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西游记》第17回,黑熊精的黑风山:却赛蓬莱山下景。
《西游记》第24回,镇元子的万寿山:蓬莱阆苑只如然。
《西游记》第28回,奎木狼的碗子山:近看有如蓬莱胜境。
《西游记》第30回,孙悟空的花果山:乾坤结秀赛蓬莱。
《西游记》第57回,观音的落伽山:休言满地蓬莱。
《西游记》第82回,老鼠精的陷空山:休夸阆苑蓬莱。
《西游记》里的仙山福地全部都是模仿三岛刻画的。
《西游记》里的神仙妖怪都一致认为:三岛的神仙都是长生专家,他们叫蓬瀛不老仙;三岛的药方有起死回生之功效。
那么这三座岛屿和天柱花果山是什么关系呢?《西游记》第1回说得很清楚:“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濛判后而成。”天柱山是西游世界出现的第一座山,先有天柱,后有三岛,它是三岛的母亲。设想这样的一个西游世界:那时,连仙境都没有生灵,都要等着天柱山的生机蔓延过去,那么其他地方会是一个怎样的炼狱啊!因此,早期人类是不可能离开天柱山的。早期人类要怎么在天柱山上生存呢?
吴承恩设定:“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首先,天柱山天地交合了5400年,也就是说,天地用了5400年孕育了第一批万物生灵;其次,第一批万物生灵阴阳交配了5400年,也就是说第一批万物生灵用5400年孕育了第二批万物生灵。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批万物生灵存在了5400年后才出现阴阳交配,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第一批万物生灵并没有在被孕育之初就阴阳交配?还是说第一批万物生灵被孕育后历经5400年才分了阴阳?虽然这个设定有些奇怪,但我们相信一定有逻辑可循,它肯定符合吴承恩构建的西游世界观。
设想如果您永生了,您会生小孩吗?我们认为,后代是人类生命的延续,选择生小孩是因为我们时间有限,需要后代替我们活下去。抛开感情因素和传统观念不说,只从需求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逻辑一定是这样的:如果永生了还要生小孩,这个小孩生下来就纯粹是一个负担,一个累赘。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让这个世界多一个人,五个人,十个人……但现实是,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多了一个人就多出一寸土地。西游世界也一样,交合之气是有限的,存在于西游世界的所有资源也都是有限的,它能承载的最大值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定数。
在现实世界,人类在抢夺各种资源,当资源有限时,政府可能就会限制人口。在西游世界,神仙妖怪也一样都在抢夺资源:土地资源,人口资源……最终他们都会为抢夺长生资源而奋力一击。二者的逻辑是相通的,所以在西游世界才会存在这么一条规则:神仙不允许生孩子。天庭有天规,天庭神仙不允许生孩子;道教也有法条,道教神仙也不允许生孩子;佛教更有戒律,佛教神仙更不允许生孩子。神仙一旦生孩子,即便神仙本人能逃过一劫,他的孩子大概率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很多西游影视编剧很少考虑“资源有限”这一点,大多数都是从情感的角度来编写剧本的,都是在讽刺天规无情。而在吴承恩的西游世界观里,即便是神仙也难以鱼和熊掌兼得。如果你选择长生,那就必须割舍掉孩子带给你的爽朗笑声;如果你选择生孩子,就必须让他成为你生命的延续替你活下去,而你必须老去。既想要长生于世,又想要天伦之乐,本就是一种贪得无厌。
为什么第一批万物生灵已经存在了5400年,阴阳交配要等到第二个5400年才出现呢?因为在阴阳交配之前,第一批万物生灵本来就是长生的。逻辑就是:因为他们长生,所以无法生育;等到他们不能长生时,才拥有了生育的功能。
再退一步说,当天柱山上的交合之气尚在时,即便第一批万物生灵可以阴阳交配,但也生不出后代。第一批万物生灵在交合之气的庇护下,实现了5400年的长生之旅。等到第二个5400年时,天柱山不再产生交合之气,第一批万物生灵要想继续活下去,那就得从其他渠道上获取长生资源了;如果获取不到,那就得考虑生孩子。
西游世界最终是要走向灭亡的,长生不死就是长生到死。“长生”两个字就是吴承恩对神仙们赤裸裸的讽刺。而作为金字塔顶层的玉帝、观音、如来、老君,他们手握的长生资源最多,掌控的长生渠道最广。有人长生就会有人短寿,所以吴承恩不黑他们黑谁呢!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信仰宗教的朋友,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可能会求神拜佛。但是西游世界里的神佛并非我们现实中信仰的神佛,所以还请大家区别对待。同样地,西游世界里出现的历史人物也只是西游的历史人物,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西游里的孔子、唐太宗、魏征就和真正历史上的孔子、唐太宗、魏征相距甚远,还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那么人类要怎么才算长生呢?其实只要活过500年,就可以说踏入长生的大门了。这一点我们后面会细说,这里先提出这个500年的概念。长生是西游世界永恒不灭的话题,上古时期是,到了取经时期依旧是。孙悟空求学,因为想长生;神仙吃蟠桃,因为想长生;妖怪抓唐僧,因为想长生;凡人修仙道,因为想长生。长生贯穿了整部《西游记》,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字面含义。
早期万物生灵源源不断地吸取了天柱山上的交合之气,因此他们实现了最早的长生,那么他们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吗?由于走兽、飞禽的种类繁多,个体差异巨大。为了更好地探究交合之气带给万物生灵的影响,我们就以西游世界的早期人类作为例子。西游世界的早期人类由于出自同一个地方,所以他们的身高体形都比较一致。但《西游记》主要讲的是“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所以对早期人类信息的直接记载几乎为零,即使是盘古、女娲、燧人、伏羲这些上古大神,到了取经时期他们也早就陨灭了。我们连早期人类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又该怎样去探究吸取了几千年交合之气的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呢?
好在有两个人的身高样貌被详细记载了下来,或许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第一个是混世魔王,第二个是如来。必须要强调一点,他们两个是如假包换的人类,混世魔王也不是什么动物妖怪。他们虽然并非早期人类,但我们依然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早期人类的影子。如果我们把取经时期的绝大多数人都定义为正常人类,那么正常人类的体形有多大呢?注意这里说的是西游世界里的人类,所以大家不能直接用现实的人类来类比。
很多神仙妖怪都很喜欢带童子出场,《西游记》里对童子有一个称呼,“一尺之童”就出自第60回牛魔王之口,他对玉面公主说,“美人在上,不敢相瞒:那芭蕉洞虽是僻静,却清幽自在。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个得道的女仙,却是家门严谨,内无一尺之童,焉得有雷公嘴的男子央来?这想是那里来的怪妖,或者假绰名声,至此访我。等我出去看看”。
那么成年人类呢?我们没有翻到对成年人类的直接描述,不过可以推测出答案。取经期间,唐僧有过两次被“装箱”的经历。一次是在《西游记》第49回,唐僧被金鱼精装在了一个六尺长的石匣里:“行者闻言,演了一会,径直寻到宫后,看果有一个石匣,却像人家槽房里的猪槽,又似人间一口石棺材之样,量量足有六尺长短;却伏在上面听了一会,只听得三藏在里面嘤嘤的哭哩。”另一次是在《西游记》第84回,唐僧一行人被赵寡妇母女安排在一个七尺长的木柜中。女儿道:“父亲在日曾做了一张大柜。那柜有四尺宽,七尺长,三尺高下,里面可睡六七个人。教他们往柜里睡去罢。”所以唐僧的身高在6~7尺之间,换算过来大概在1.8米到2米之间。唐僧是《西游记》里众多女性公认的大帅哥,这个身形即便是放在现实也令很多男生羡慕。
那么刚才提到的混世魔王和如来,他们有多高呢?《西游记》第2回,描述混世魔王的原文为“腰广十围,身高三丈……魔王见了(孙悟空),笑道:‘你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又无兵器,怎么大胆猖狂,要寻我见甚么上下?’”。混世魔王身高接近10米,他见到孙悟空时还嘲笑孙悟空是个1.3~1.4米高的矮子。
接下来看如来的,《西游记》第7回,寿星作诗说如来:“乾坤大地皆称祖,丈六金身福寿赊。”《西游记》第13回,唐僧准备去取经,许下宏愿说:“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西游记》第77回,就连如来自己也说“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所以如来身高也有5.3米,如来也确实对得起这个身高,《西游记》第7回,他在和孙悟空打赌时,他张开手掌,原文说“却似个荷叶大小”,孙悟空站上去绰绰有余。
通过对混世魔王和如来的介绍,我们可以想象最早人类应该是怎样的个头!其实不只是人类,走兽、飞禽这些妖兽也是如此。早期西游世界的妖兽体形都是无比巨大的,有的是人类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几万年之后,西游世界存在三类人:正常人、矮人、巨人。
遗憾的是到了取经时期,巨人消失了。那时的西游世界是由正常人和矮人主宰的西游世界。吴承恩设定的西游世界非常严谨,有阴必有阳,有巨人也就有矮人,当然矮人当道是后面的故事了。而在早期的西游世界,人类只有巨人一族,他们不断地吸取天柱山上的交合之气,成就了巨人的体形。
上古妖兽:法天象地之术的西游历史意义
早期人类体形巨大,虽然没有人能活到后来的取经时期,但通过缩小版的巨人混世魔王和如来,我们依旧能看到巨人一族的影子。在孕育万物的天柱山上,除了有人类还有飞禽和走兽,统称“禽兽”不是很好听,我们姑且把他们统称为“上古妖兽”吧!所以这一回我们切换一下视角,看看在上古妖兽眼里,巨人一族是什么样的。他们是能与我匹敌的肌肉男,还是我能一个打十个的小喽啰?
由于天柱山孕育万物时,仙胞的体形重量不同,散落在天柱山上的位置也不同,三族在天柱山上的领地划分是这样的:
(1)走兽的仙胞最重,散落在天柱山脚,山脚是他们的领地,他们善于奔跑。
(2)人类的仙胞其次,散落在天柱山腰,山腰是他们的领地,他们善于思考。
(3)飞禽的仙胞最轻,散落在天柱山顶,山顶是他们的领地,他们善于飞行。
人类和上古妖兽的关系,总结一句话就是:抬头见低头也见。和早期人类一样,《西游记》原文同样也没有对上古妖兽的任何直接记载。庆幸的是,和早期人类一样,原文留下了很多有关上古妖兽的蛛丝马迹,他们一样体形巨大。由于线索较多,我们只列举其中三条比较有代表性的。
线索1:法天象地之术
先强调一点,早期的西游世界是没有法术和法宝概念的,法术和法宝是在不断战争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产物。和长生的知识一样,法术和法宝也有着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说。法天象地之术,顾名思义就是可以长得和天一样高,和地一样大的法术。
《西游记》第3回,孙悟空卖弄神通,使一个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
《西游记》第6回,孙悟空大战二郎神:“那真君抖擞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身躯一样,嘴脸一般……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
因为有了这项法术,一米多高的孙悟空就可以长得和泰山那么高。当然了,这项法术除了可以长高长大,也可以变小变矮。《西游记》第74回,小钻风说自家大王青狮精,“长官原来不知。我大王会变化:要大能撑天堂,要小就如菜子”。取经期间,孙悟空就很喜欢用这项法术,和妖怪打斗时长高长大,让自己占据上风。探索敌情时可以变小变矮,专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
我们之前说过,西游世界讲的是因果,果就是几万年后西游世界存在法天象地这项法术,那么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项法术呢?又是什么人需要这样的法术?设想一个场景:一只大象和一只老鼠打架,老鼠要怎么赢大象呢?老鼠虽然小巧灵活,但面对大象也只能挠挠大象的脚。老鼠要把大象撂倒,就得和大象一样大,不然老鼠就会被踩死。法天象地之术的存在意义就是:让弱小的人类能与庞大的妖兽有一战之力。早期人类虽然是巨人,但面对上古妖兽依旧是弱小的一方。当然现在战争还没有爆发,我们只是提前说一下,不过也很快了。
线索2:两个上古妖兽的后裔
这里主要讲两个上古妖兽的后裔,一个是飞禽的后裔九头虫,一个是走兽的后裔九头狮子。强调一下,在《西游记》里,九头虫不是虫子而是鸟类。至于他们为何长出九个头,简单说就是因为他们都是上古妖兽真龙的后裔,体内继承着真龙独有的自我复制基因。这一点到了后面人龙之战阶段,我们重点介绍西游里的龙族时,您就知道了。现在且看九头虫和九头狮子究竟长什么样。
先说九头虫,《西游记》第63回,九头虫现出原形时:
毛羽铺锦,团身结絮。
方圆有丈二规模,长短似鼋鼍样致。
两只脚尖利如钩,九个头攒环一处。
展开翅极善飞扬,纵大鹏无他力气;
发起声远振天涯,比仙鹤还能高唳。
眼多灼幌金光,气傲不同凡鸟类。
猪八戒看见心惊道:“哥啊!我自为人,也不曾见这等个恶物!是甚血气生此禽兽也?”
行者道:“真个罕有,真个罕有!等我赶上打去!”
九头虫有多大虽然没有说,但见多识广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给出的评价居然是两个字——恶物!双方交手时,九头虫更是凭一己之力以一敌二打退孙悟空,叼走猪八戒。
再说九头狮子,他比九头虫更夸张,《西游记》第90回,九头狮子出手:
那老妖驾着黑云,径直腾至城楼上,摇一摇头,唬得那城上文武大小官员并守城人夫等,都滚下城去。被他奔入楼中,张开口,把三藏与老王父子一顿噙出;复至坎宫地下,将八戒也着口噙之。
原来他九个头就有九张口,一口噙着唐僧,一口噙着八戒,一口噙着老王,一口噙着大王子,一口噙着二王子,一口噙着三王子。六口噙着六人,还空了三张口,发声喊叫道:“我先去也!”
后文孙悟空再与九头狮子叫阵:“你看他身无披挂,手不拈兵,大踏步走到前边,只闻得孙行者吆喝哩。他就大开了洞门,不答话,径奔行者。行者使铁棒当头支住,沙僧轮宝杖就打。那老妖把头摇一摇,左右八个头,一齐张开口,把行者、沙僧轻轻的又衔于洞内……”
纵观整部《西游记》,一招就把孙悟空制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如来,还有一个就是九头狮子。取经期间,但凡上古妖兽的后裔,他们的作战能力都异常强大。即便是孙悟空也很难是他们的对手。他们一旦现出原形,庞大的身躯散发出强大的气场,足以震慑住对手。这些上古妖兽的后裔有一个算一个,他们在后来的西游世界也都粉墨登场,有的沦为了妖怪,有的当上了神仙。
线索3:一副上古妖兽的躯壳
这一副躯壳就是牛魔王。不过,要先声明一点:根据我们掌握的原文信息,牛魔王原本不是牛,而是实打实的人类,是西方佛教的大力王菩萨,他只是披着一副牛的躯壳,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详细论证说明。那么牛魔王的这副躯壳到底有多大呢?
《西游记》第61回,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牛魔王现出原形,原文写道,“牛王嘻嘻的笑了一笑,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牙排利刃。连头至尾,有千馀丈长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下,对行者高叫道:‘泼猢狲!你如今将奈我何?’”这副大白牛躯壳长一千多丈,高八百丈,这就是上古妖兽的庞大体形。换算成这一组有数字您就有概念了:牛魔王身长4950米,身高2640米。
也许您会好奇,牛魔王的原形就是一座山呀!还有什么山头,能容得下这巨大的身躯呢?如果您这样问,就犯了我们解读西游的禁忌了,因为您的下意识是把现实世界的山头带入到了西游世界中做对比。而我们解读西游的原则是,西游的问题最终要回归到西游里来解答。西游的山头与现实的大不相同,我们搜集出所有西游世界山头的资料信息,发现山头一般分三类:
(1)方圆300里的小型山头,比如老鼠精的陷空山;
(2)方圆600里的中型山头,比如黄风怪的黄风岭;
(3)方圆800里的大型山头,比如狮驼三妖的狮驼岭。
这样看来,即便牛魔王这副身躯再大,也不过就方圆几里罢了。相对于西游里这些山头来说,那就是西瓜里的一粒西瓜籽。
三族之王:孙悟空竟然是盘古的影子
说了早期人类和上古妖兽,这回我们来说说人类、走兽、飞禽三族的首领。《西游记》第1回,群猴对孙悟空说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
《西游记》第77回,如来也说道:“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
可以确定,带领上古妖兽族群的一个是号称万兽之王的麒麟,另一个是号称鸟中贵族的凤凰。但具体是哪一只麒麟和哪一只凤凰,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也不重要。因为到了几万年后,也就是大闹天宫和取经时期,他们早已消失在了西游世界的历史长河中。
其实无论是麒麟还是凤凰,又或者是人类的领袖,他们地位的确立,都要在西游世界的第5个5400年之后。因为在第5个5400年,天柱山才孕育出最早的万物生灵。而在第6个5400年,这批万物生灵才能阴阳交配,繁衍生息。这时的万物生灵,因为有天柱山交合之气的加持,有漫山遍野丰富的花果资源享用,可以说是一片生机,其乐融融。而当一个族群需要一个首领的时候,往往也是族群出现危机的时候,甚至是出现战争的时候。
关于早期人类的生活状态,《西游记》原文也是没有任何记载的,但是我们依旧能在原文中找到诸多的影子。《西游记》的第1回,原文就详细描写了花果山群猴的生活状态,这些小猴子,一个个,爬树攀藤,采花摘果,扔石头,丢沙包,赶蜻蜓,抓蝴蝶。此时的猴群生活,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更没有猴王带领群猴之说。也许您就会问,那美猴王孙悟空去哪儿了?现在的美猴王,也是众多猴子当中很不显眼的一只罢了。不信您看现在孙悟空在干啥呢?吃花草,喝泉水,和狼虫相伴,与虎豹为群。
在花果山上,猴群没有猴王,狼虫虎豹也没有捕杀猴子,猴子还能和他们做朋友。那么回到上古时期,早期人类和上古妖兽的生活状态,不就是几万年后,猴群与虎豹狼虫的生活状态吗?山还是那座山,只不过上古时期叫天柱山,几万年后,它又多了一个名字,叫花果山。
那为什么最后三族会选出族群首领呢?因为在享受完5400年的“免费长生之旅”后,三族都感觉到危机出现了!他们没有办法离开天柱山,但是随着消耗,天柱山上的资源日益减少:吃的有限、喝的有限、住的有限、玩的有限……总结一句话就是:资源不够用了。而这一点,在几万年后的花果山群猴身上,也有所体现。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发现了水帘洞,就顺利当上猴王。您想想看,这群猴子在花果山上生活了世世代代都不需要猴王,为什么孙悟空出生后不久,就迫切地需要一个猴王呢?花果山作为万物生灵的母亲,也是万千妖魔的聚集地。群猴的活动范围,也仅限在水帘洞瀑布附近。且看这么芝麻大点儿的地盘,生存着多少只猴子呢?《西游记》第3回,孙悟空当上猴王后,居然号召到了47800只猴子。算上那些没有来响应孙悟空号召的漏网之猴,这个数字只会更大!
在孙悟空没有发现水帘洞之前,群猴的生存状态是: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总结一句话就是:居无定所,随遇而安。等到孙悟空发现水帘洞后,他是这样定义自己的功劳的:“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群猴需要一个猴王为族群扩充拥挤的地盘,这就是它们需要猴王的原因,也是孙悟空出现的意义。
再回到上古时期,走兽、飞禽两族的首领是麒麟、凤凰。那么人类的首领是谁呢?《西游记》第1回,吴承恩的开篇诗写道: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濛,开辟从兹清浊辨。
《西游记》第21回,原文描述黄风怪的三昧神风:“盘古至今曾见风,不似这风来不善。”西游里一直没有出场过盘古大神,但却一直充斥着他的传说,他是鸿蒙时期的人类,也是《西游记》原文有记载最早的人类,他居然出现在开篇诗里,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盘古就是西游第一人,同时是早期人类的首领。
早期人类与上古妖兽在天柱山上的故事,其实就是群猴与虎豹狼虫在花果山上的故事。群猴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早期人类就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所以孙悟空当上美猴王,不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盘古当上人类首领吗?至于盘古是怎么当上首领的,原文没有更多线索,我们也没有办法更好地展开。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将会带领早期人类走过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盘古开辟”的过程。那么到底他为人类做了什么?三族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