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8章 首个撬动“素扣肉”庞大市场
“小瞧谁呢,我现在不比你有钱?”他把兜里那些零钞拍出了巨款的气势,一脸暴发户的笑。
“好好好,你最有钱了!”宋爱芙忍不住笑了一下,随即喜孜孜透露道,“我现在也赚到八十块了!”
二十天八十块,孙来鹏飞快算了下:“只要天气正常,你现在一个月也能有一百二十来块!”
“嗯,冷天要晚些来啊!”少女默默祈祷了一下,嫣然道,“那我回去了!”
孙家。一听说孙来鹏明天要去市区,孙母第一反应便是去叫孙父,让孙父一块去。毕竟孙父平时是去过市区的,偶尔去参加一次赤医培训。
没办法,孙来鹏以前的性子相对偏斯文,以至于如今他每逢第一次尝试个啥,总要先过父母这关,然后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们,颇有点万事开头难的意思。
另一方面,家里男娃只有他这么一个,这也是孙父孙母紧张他的缘由之一。
好不容易再次说服了自家爸妈,孙来鹏第二天挑着一担空箩筐,还带了几把麻绳,揣着一些钱就出发了。
到了永善那,叫永善也挑上了一对大箩筐。
“这是要去城里大进货?你打算买啥?”永善路上边走边问。
“还记得上月去鞭炮厂不?我答应收一批废纸给他们,今天试着去碰碰运气看!”
这事永善肯定是得参与的,他便直说了。
“去城里……收废纸?”永善怎么都没想到,挑着这么大箩筐是去城里干这个的。
“现在城里到处搞建筑,水泥纸应当不缺。不过有一点,这事不管来不来钱,能赚多少,回村里都不要跟别人说!”孙来鹏提醒道。
后续要是量多,会请永善的姐夫帮忙开车拉货。现在也还没必要,先初步试试看。
永善见他说得认真,连连拍脑壳保证。
两人先往向阳村方向,把汤药交到了门卫老许手里。
镇里现在也没开通去市区的车,但好在,总能碰到有拖拉机开往县城去,私下掏点钱也能蹭上。
到了县城就好办多了,有车开往市区且时间也相对固定。
在市区的汽车站下了车,孙来鹏四下看看,望着哪个方向的老旧房屋连片,便往哪儿走。
走了没多远,倒是见到附近有个公园,十几个老人身着黑衣、灰衣或者深蓝色衣服,在里面打着太极、五禽戏。
这一年气功热还没有起来,练太极的反而相对多点。
又走了一小会人便多起来。
这时候的路可真窄,且即便到了市区也不乏泥路。
一辆接一辆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就从泥路上匆匆辗过,骑车的多是年轻男女,人还不少。
路旁的建筑一层到三层的都有,外墙要么是陈旧的红砖,要么是更加显旧的石灰在表面裹的一层。
行人大多还是跟公园里那些打太极的老人穿着相仿,无非灰黑蓝,有些肩头、肘子处还能见到补丁。
偶尔也有戴着蛤蟆镜、宽大喇叭裤的年轻人招摇而过,但不多,像是单调海洋中突然溅起一朵带颜色的浪花。
“握草,这人男的还是女的?”
见到一个顶着波浪头长发的年轻人走过,永善直接嘀咕起来。
走了一会便到了巷落交错的居民区,永善不由问他:
“不对吧,这地方也没见啥工地呀!”
“工地一会再去,趁着现在没挑啥重东西,我先瞅瞅居民区那些小卖部的情况。”
孙来鹏把下一步魔芋零食加工的设想简单说了下。
居民比较聚集的巷落,小卖部是肯定有的,这点孙来鹏确定。
他上一世无论编短剧还是写网文,都涉及过年代题材,八零年代的资料没少看。
虽说整体商业模式上,仍是以国营百货商店、供销社为主,但早在1980年就已经放开办理个体工商户执照。
湖湘省的话,全省登记发照的个体工商户1980年有2.47万人,1982年已经达9万。
当然了,能够办到个体执照是一回事,不等于就能把生意真正做起来。
这个年代的物资还是极为紧俏的,想要进到货,没点路子可不容易。
到了一处巷子口,没想到见到的第一幕,是一个中年男子站在街边,给一个老头理发。
没有店面,纯流动式的,工具箱就在地上放着。
说是理发,其实剃发更恰当些。
一把剃刀在老人头上不快不慢地刮着,老头的头皮乌青。
“这人还怪像你大伯。想不到城里面也是走到哪剃到哪!”永善嘿嘿冲孙来鹏道。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孙来鹏的亲大伯便是个剃头匠,经常背着个工具箱,走到哪剃到哪。
孙来鹏见自己大伯在田边给插秧的人剃过头,还见他在牛栏旁给人剃过头。
这都不算啥,小时候永善放牛放到一个坟地附近,正好孙来鹏大伯从那过,顺手就在坟地帮永善给剃了。
就在永善说话时,巷口这中年男人收起了刀。
孙来鹏知道剃头匠四处走动因而对情况摸得透,便停下笑了笑向他打听:
“师傅你好,我打听个事,这一片的小卖部不知开在哪儿?”
剃头师傅瞅了一眼他俩的空箩筐,只当他们是去买东西,惊讶道:
“小卖部这旁边是有,可也没几样东西卖啊,你俩这是要搬空人家的店?”
玩笑归玩笑,还是认真地指了路,就在再过两个巷口往后,右转就有一家。
“除了这家,这一整片还有什么小卖部吗?”孙来鹏继续问。
这时倒是那个头皮青亮的老头子说话了,跟他们一口气说了三家小卖部的位置。最近的是前面巷口附近,另有两家远,孙来鹏只记个大概方位就够了。
谢了两人,果然往前走过两个巷口再转弯就找到了一家小卖部。
说是小卖部,无非是转角处一处单独突出的砖屋,用石灰水刷了“小卖部”三个字。
小屋的其中一面外墙,整墙是一幅“只生一个好”的宣传画。
里面五六十来岁的老汉站了起来,看着这俩挑着箩筐一时也不明来意。
孙来鹏倒也没急于开门见山,而是放下箩筐进店,看到里面有烟,于是先买了包“五岭牌”的香烟,三毛二。
里面的陈设一目了然,就一个柜台,老汉身后一排货架,东西全在那上面。
商品以日用品为主,搪瓷杯、洋瓷盆、梳子镜子、肥皂牙膏牙刷、针头线脑、盐、味精。
吃的东西也有,全摆在柜台上了,用透明的玻璃缸子装着,瓜子、花生、炸蚕豆、比大衣钮扣大不了多少的鸡蛋饼,数得过来的几种。
孙来鹏扯开五岭香烟,抽出一根递给老汉,问起玻璃缸子里那些零食的价格。
他还特地买了半斤鸡蛋饼,两人边吃边跟老汉聊天。
据老汉讲,来他这里买东西都不用凭票,当然价格上孙来鹏也感受到了,比供销社凭票供应是要贵。
据老汉讲,这几样零食卖得都还不错,瓜子女人买得多点,花生男人买得多点,炸蚕豆、鸡蛋饼则是男女外加小孩都爱买。
令孙来鹏没太料到的是,其中卖得最快的,反而是咸辣味的炸蚕豆。
住在他这附近的多半都是在工厂或者机关上班的,手头说不上多宽裕,但平时买点小东小西的钱还是不缺。
聊到后面孙来鹏说明来意:
“徐老伯,我看你这几样东西都是从副食厂拿货,平时货还不大好拿。我倒是有个货,可以考虑优先多供给你。这东西松软、爽口,吃起来像肥肉,好吃,但价钱可就比肥肉不知便宜到哪儿去了!”
“像肥肉?有这种东西?”
果然,一提到肥肉,老汉胃口一下就被吊起来了。
没办法,这年代肥肉就是金贵,简直自带光环。
平时国营猪肉铺门前排起长队,卖得最贵的是肥肉,抢得最疯的也是肥肉。都说肥肉才香,人间美味。
“对,”孙来鹏点头,“看着像肥肉,吃起来又滑又软更像肥肉,当然喽实际上肯定是素的,一种蔬菜,我们管它叫素扣肉!”
魔芋确实可以归为蔬菜。切成片的话,可不就长得很像肥肉么?做得稍软熟一点,口感也极像。
至于风味,孙来鹏自然有办法把它做得自带一点肥肉香味。
事实上,后世“辣条”盛行起来,最初就不叫辣条,叫“素黄鳝”。
当然,放在眼下的1982这年头,“素扣肉”这种点子才是最无敌的。
角度刁钻,却精准切中一个年代的偏好,他算是扣着痛点了。
这种诱人的零食,比黄鳝什么的可有吸引力多了,将会撬动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