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新空间:南宁五象新区打造国家级新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国家级新区发展模式

以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和哈尔滨新区为例,借鉴新区在发展模式上的成功经验,重点从战略定位、功能布局、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等方面分析国家级新区的建设经验。同时,考虑到南宁五象新区的发展实际,研究分析了南宁高新区和柳东新区的建设经验,以期为南宁五象新区建设提供参考。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国家级新区依托沿海经济、产城融合、内陆开放、资源整合、区域协同发展等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沿海开放主导模式——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这类国家级新区往往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在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海浦东新区是这类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作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自1992年10月成立以来,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定位,不断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环境优势、创新优势、枢纽功能和服务功能,牢固把握科学发展的主线,积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200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海浦东新区开始推行新一轮的综合配套改革。2010年以来,上海浦东新区集中发展金融、航运和高层次国际制造业,重点建设CBD、保税区、集装箱港口。近年来,上海浦东新区将重心转向高端制造、商务贸易、科技创新以及服务业,如国产大飞机总装、世博园区打造国际总部区、以迪士尼为核心的国际旅游地。上海浦东新区服务业逐渐从金融商务、门户服务向高端消费和文化交往拓展。虽然各阶段经历了不同的政策环境、主导产业、建设重点等,但是上海浦东新区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以投资和大项目带动的空间扩张。自1990年起,浦东进入了投资驱动主导的空间扩张时期,依托四大国家级开发区,采取据点式开发模式拓展产业和城市功能。随后各个开发区先后遇到了空间资源瓶颈,为此在功能区域范围内寻求扩张空间。2005年以后,建设用地开始显著蔓延,沿路和沿开发区边缘建设趋势明显。如张江在开发区东侧利用两块飞地建设了银行卡产业园、医疗器械园等园区,这些工业园的建设进一步加剧了浦东建设用地的离散化和蔓延趋势。在大项目推动上,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四大国家级开发区到浦东国际机场建设,再到21世纪世博会的举办、洋山深水港和临港新城的开发,以及迪士尼项目建设,上海浦东新区始终坚持大项目带动模式。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发展主要历程见图1-2。

图1-2 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发展主要历程

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空间资源充分供给为基础;二是以出口贸易为导向;三是以产业开发为主体。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早期和扩张期,这种模式能适应新区快速扩张的需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成就,然而在空间资源日趋紧张、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创新转型要求迫切的新形势下,原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需要进行深入反思。

(二)城乡一体化模式——以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为例

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为打造西部开放发展高地,以新区建设带动区域整体发展,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进行了不同路径、不同模式的探索,是国家级新区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典型代表。

1.重庆两江新区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两江新区;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重庆两江新区是第一个设立在西部省份的国家级新区,在发展模式上突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两江新区在建设上突出其服务西南省份的定位。国务院在批复重庆两江新区的文件中提出,重庆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要着眼于建设内陆地区开放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等,建设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新”“高”“活”是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定位的三大原则。重庆两江新区在发展中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在产业选择上发挥内陆经济的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发展产业,围绕国家战略定位增强综合实力。五象新区应积极学习重庆两江新区谋篇布局的经验,尤其是产业发展领域的成功经验,抓好产业培育、促进产城融合,是新区建设的根本之道。

2.四川天府新区

四川天府新区在内陆开放、生态文明、城乡统筹等方面肩负着特殊任务。与东部地区国家级新区相比,四川天府新区地处内陆腹地,不沿边、不靠海,但更贴近内陆广阔市场;与西部地区其他国家级新区相比,四川天府新区发展基础较好,总体比较优势明显。四川天府新区战略地位突出,市场腹地广阔,为加快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四川天府新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可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高效对接,拥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为现代产业集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四川天府新区在探索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新路子、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促进西部地区转型升级、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相较于其他新区主要立足于带动本省份发展,国家从更高层面对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将四川天府新区定位于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三)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为例

随着国家打造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海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空间,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大连金普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定位要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加快建设中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中国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开发示范区、中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和中国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积极构建连接新加坡、日本、韩国等,辐射带动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格局,是我国在建设国家级新区上的重大突破。同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面向发达国家的战略定位非常明显,突出了开放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和地位,这与广西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做法相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港口物流为核心,逐渐向生产、服务、贸易等领域扩展,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经验,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努力打造国际物流岛、自由贸易岛、海洋产业岛、国际休闲岛、海上花园城等。

(四)资源整合模式——以哈尔滨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此类新区在建设时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包括产业发展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在国家级新区发展的第三阶段数量最多,这从侧面说明国家级新区服务于本省份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天津滨海新区、兰州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云南滇中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和江西赣江新区是这种发展模式的代表。

1.哈尔滨新区

2015年12月,国家批复设立哈尔滨新区。哈尔滨新区充分发挥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势,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在争取国家和省级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带动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载体,成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高端合作平台,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典型示范区,成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集聚高地,成为未来带动和支撑东北北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势增长极。目前,哈尔滨新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经济规模稳步增长,科技型产业和创业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具有区域特色和独特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区初具规模。

2.湖南湘江新区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湖南湘江新区,这是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第1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以建设“三区一高地”为目标,即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和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湖南湘江新区将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服务业,重点打造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着力发展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产业,加快搭建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中电软件园等核心平台载体,建设湖南大数据交易中心。通过实施多种举措,湖南湘江新区对先进要素的吸引力显著增强,2016年新区民间投资突破1000亿元,进一步表明民间投资和项目建设在新区发展和带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天津滨海新区

1994年3月,天津市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的基础上,把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天津港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资源整合起来,组建了天津滨海新区。2006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在建设模式上,天津滨海新区通过整合资源、找准定位,逐步升级发展成为国家级新区。五象新区建设可借鉴天津滨海新区的经验,利用区位、政策优势,结合自身发展定位,积极整合各类先进要素资源,逐步打造成国家级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和理论可照搬,而是靠自身不断探索和提升。天津滨海新区在提升区域服务和带动功能方面不断突破,其主要经验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市联动,整体开放。基于天津既有的经济总量、竞争力和辐射力,在更大程度上扩大经济规模和提升产能。天津市充分认识到滨海新区在带动环渤海及北方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举全市之力打造滨海新区。五象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可借鉴天津滨海新区的经验,整合多种资源,共同助力新区建设。可借助五象新区发展的政策优势,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吸引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投资,不断充实五象新区的建设力量。二是区域合作,竞合共赢。天津滨海新区积极融入、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与周边省份合作,突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合作精神,改善天津市投资环境,推动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主动开辟津洽会、融洽会等会展平台。三是产业升级,明确分工。天津滨海新区立足传统制造优势,注重加快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借助现代服务业巩固其经济中心地位。同时,天津滨海新区主动与北京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分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实现互补发展。四是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天津滨海新区相继推出了以“宅基地换房”促进集体土地流转、以发行渤海产业基金拓展资本市场、以国际合作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等改革措施。

(五)小结

从发展模式来看,国家级新区典型的发展模式都是基于自身特色和优势而形成的,虽然发展模式各异、发展路径不同,但是国家级新区的成功经验依然具有诸多共性特征。

1.主动担当是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的根本导向

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国家级新区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实施重大国家战略的新引擎和新动力。积极对接、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拓展了新区发展的空间。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广州南沙新区抓住国家自贸试验区改革建设的机遇,天津滨海新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庆两江新区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重大机遇,陕西西咸新区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等等,这些新区成为全国极具吸引力的资金、产业、人才集聚地和改革先行试验区。

2.创新驱动是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家级新区发展始终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走特色化的创新驱动路径,有力地促进了新区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的提升。上海浦东新区围绕深化“聚焦张江”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张江高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和武汉东湖开发区之后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川天府新区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2个、工程技术中心137个,拥有两院院士59人,首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专家25人,省部级以上专家有9000余人,高科技人才超过30万人,为四川天府新区实现高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发展动力。

3.产业培育是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的关键内容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培育,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等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发展过程都说明了这一点。国家级新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将产业的培育壮大作为实现新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抓手,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打造一批专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显著的现代产业集群,为新区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提供核心动力。

4.金融支持是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的关键保障

在国家级新区的规划建设中,通过融资、融智、融商等方式,带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新区建设,是新区开发建设发展的关键保障。如天津滨海新区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系统谋划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投融资合作。重庆两江新区借助国家开发银行的客户资源和综合金融服务,促进了京东方、中韩产业园等项目的落地与发展。兰州新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专门设立新区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为新区开发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