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经济稳中有进

——2019~2020中国经济年会平行论坛一观点综述

2019~2020中国经济年会平行论坛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经济稳中有进”为议题,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主持。会议主要观点如下。

一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兼具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稳定经济增长。从实践来看,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2016年第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恢复,改变了过去持续下行的趋势,2017年增长6.8%,比2016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2020年要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还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2019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外部多重矛盾和困难交织。外部性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同时下滑,90%以上的经济体增速都在放缓,2019年上半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只有1%,全年预计增长1.2%。此外还包括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动荡,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受到冲击等。周期性因素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至4.5%,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到历史低点。消费增速也在持续缓慢下行,2017年为10.2%,2018年降至9%,2019年前十个月为8.1%,预计全年约8%。需求端放缓会逐步向供给端传导,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亏损面增多。就企业盈利状况看,2019年前十个月企业利润增长率为负数。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我国正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传统制造业陆续达到市场需求峰值,投资效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也在不断强化等。稳定经济运行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不断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认为,我国经济现在面临发展中的、变化中的和成长中的挑战。人均收入中等偏上国家的经济增速显著下降,国家之间的发展呈现巨大的发散性,不确定性加强,而经济发展减速有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即将跨入高收入门槛,但同时也恰恰处在不确定性加强的阶段,面临如何在保障民生、改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资源和人口充分流动的同时,保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

二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从多方面入手,持续发力

杨伟民认为,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靠逆周期的短期政策是无法解决的,主要还要靠结构性的改革政策解决,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使中国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保持稳定以外,重点要恢复生猪生产,但还应该注重生产的规模化、绿色化和循环化,拉长养猪业的产业链,这样既能解决污染问题,未来不会因为污染而被关停,也能通过销售猪肉和生物天然气增加企业收入和地方政府收入。二是制造业领域,应该通过去“僵尸”企业、去落后产能和扩大消费、扩充优质产能两手抓来巩固去产能成果。未来制造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不一定需要界定某个行业去产能,而是通过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此外,应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减轻居民房贷压力,激发消费。三是科技领域的体制改革,其重点在转化,转化的关键在明确产权,职务发明产权应该是出资人和发明人共享。四是金融领域,金融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1.5万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9万亿元,成为仅次于工业和商业的第三大产业,金融业增加值的大幅度提高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讲是高工资、高利润,但对负债主体、居民、非金融企业和借钱的政府而言就是负担,是成本。深化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五是房地产领域的住房问题,已经从过去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供给不足,是结构性供需矛盾。应从需求端遏制炒房,同时解决供给端的结构性矛盾,增加住房短缺城市的供给。

王一鸣认为,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重点已从扩大需求转为供需双升级中既能拉动需求,又能推动供给升级的领域。一是民生领域,包括城市更新、存量住房的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供需能够共同受益的领域,如加装电梯、配停车场、增加养老托幼设施、完善社区功能等;又如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包括4G、5G的布线,建设智慧社区等投资需求很大,既能拉动消费需求,又能带动投资、提升供给端的项目。二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比如5G商用等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入的领域,工业互联网等重要的投资领域,还包括冷链物流、农村信息化建设、网上零售下沉至农村等。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以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建设对供给水平的提升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同时还会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蔡昉认为,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可持续增长。2010年之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在下降,这一条件下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生产率。政府要创造环境让企业愿意创新,而不是寻租,要让生产率高、有竞争力的企业生存,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淘汰。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同时要加大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大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力度等;另一方面,优先就业应成为宏观政策的关键。进行逆周期调节,表面看是稳增长,但更根本的目的是保就业,通过保就业来保民生,因此应该以就业为基本依据决定逆周期调节的时机和力度。以5%的失业率为基准,如果失业率有所上升,就可以认为将出现周期性失业现象,此时就宜出台反周期政策。失业率如果缓慢上升,通过及时应对,可以把逆周期调节变成微调和适度调节,而不会产生大水漫灌的效果,也不会积累债务等其他不利因素,因此劳动力市场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决策的一个依据。此外,要关注民生,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普惠性,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要加大政府购买和再分配的力度。恰当的再分配政策是充分竞争与创新的重要保障,把民生保障放在多重目标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创新发展。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闻佳认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非常重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实现科学的制度创新,顶层设计者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思想,比如对于数据的开放态度。要建立可控的容错机制,还要用动态的眼光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碰到的问题,并用新的手段和办法加以解决,而衡量成败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三 新技术会带来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化,驱动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闻佳认为,云计算和区块链未来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些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资源的利用更合理,配置更高效。第一,新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生产要素,从而推动新的生产关系变化。算法和算力的发展挖掘出数据的价值,而数据的价值又产生了平台。云计算让算力有了巨大变化,人工智能让算法有了爆发性增长,区块链也会产生全新的社会信用体系。这些技术正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和重要发展机遇。第二,新技术带来了新模式,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先是平台经济,平台提供了公共的技术和数据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和大企业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竞争门槛,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平台技术给小微企业注入了发展动力,调动了社会各层面的存量资源,为国家经济提供了新的血液。新消费带来了供给升级,消费者的沉淀数据反哺给制造业,使制造业能够按需定制,显著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周转率。新消费和新供给因数据深度融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新成效,且这种变化已经从商业传递到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甚至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此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升金融的服务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中兴通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刘健认为,供给侧改革承担的载体主要是企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生活的重大变化,也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成功应用将会从虚拟领域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其他领域。5G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一系列技术融合之后,会产生更多的应用和产品,能够进一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企业研发以市场为依据,通过市场的调节和促进,促进社会进步,促进整个供给侧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韩燕妮 谈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