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社会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本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和网络调研的方法,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中文检索关键词设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档案+归档+立档+建档),所用数据库为CNKI,关键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WoS核心合集包括index=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ESCI。时限TS=(“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检索2005—2018年的相关文献。

对文献进行主题筛选后,共获得相关中文文献310余篇、外文文献146篇。近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发文情况统计如表2-1和图2-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相关的发文量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这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不断升温,越来越得到国内外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词频与连接强度见表2-2。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词频与连接强度见表2-3。

表2-1 近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发文情况统计

图2-1 近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发文情况统计

表2-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词频与连接强度

表2-3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词频与连接强度

图2-2 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2-3 国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2-2和图2-3中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领域字段的高频关键字映射中的点表示关键字节点,关键字节点由具有不同颜色的多个年轮环组成。节点越大,关键词的影响越大,研究持久性越长。节点的半径越大说明此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也就是出现频率越高。其中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线说明的是两个不同词汇共同出现的次数,连线的线条代表出现的次数,较粗的线条表示发生频率很高。颜色深浅不同的色环代表不同的时间。颜色越深引用关键字的时间越近。图2-2和图2-3中关键词的大小和色环的大小反映了不同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图2-2和图2-3中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档案”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高频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并没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领域中的高频词汇,说明相关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称谓”尚没有统一,此种保护方法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非遗档案”“档案馆”等相关关键词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是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档案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逐步加强,这些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和依据。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分类、特征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出现主要集中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下,世界各国的研究者首先开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本书汇总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更利于厘清本书的研究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追溯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大会上的“民间创作”一词,此后,又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来表达。后来将其与物质遗产一并构成文化遗产。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分类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对于上述概念的演化和内涵的不断更迭与揭示,国际社会给予一致认可,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站在全球国际社会各成员国的立场上进行的高度归纳和概括。但对于每个独立的国家个体来说,还需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对其概念内涵、特征进行本土化的阐释挖掘和研究。中国学者白云驹(2004)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可追溯到日本政府在1950年提出的“有形文化财”的概念中延伸出的“无形文化财”,其指的是日本具有较高价值的戏曲、音乐等无形的历史与艺术文化形式。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六大类: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统一的梳理,提出了基本要素,包括无形性(非物质)和活态性。赵悦清(2018)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传承性、地域性等特征。王文章(2006)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上述特征外,还具有流变性和民族性。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非遗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多,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无形保护的原则和方法、非遗传承人问题、相关法律问题、文化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职能等。本研究选取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部分学者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王丹(2018)从分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入手,归纳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部分学者研究某一地区或某个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刘婷昱(2018)以广西地区三江侗族剪纸为例,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考察分析其价值与现状,并总结归纳现存问题及保护措施。

部分学者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问题。从国际、国内方面梳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政策,并提出现存法律法规的不足,如唐子媛等、刘影、李梓铭(2018)对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存在的主体不明确、追责机制不完善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以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也有部分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如李涛(2018)从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入手,通过案例分析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三种情况,基于地方立法和案例指导制度并提出解决方案。

部分学者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王伟杰和肖远平(2018)从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出发,分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指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周光雷(2018)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和路径,通过建立数据库、宣传平台、文化遗产传习所等达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目的。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相关学者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一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并且多数以某一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案例进行讨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产业开发模式研究。研究者认为目前尚未发现具有普适性的发展模式,韩双斌(2007)认为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采取静态开发和活态开发同时进行的模式。静态开发包括专门博物馆和教育基地;活态开发包括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博物馆。邵际树(2012)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博物馆、主题公园、旅游节庆、舞台表演、建立保护区、手工艺品、旅游商品等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曹保明(2005)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基础,保护好非遗文化,才能保证它长久留存,才能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2007)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产业资源,无限度的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社会各方面应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相呼应。

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蒋海军(2015)以湖南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为例,分析了保护性旅游开发在当地的作用,阐述了跳鼓坛的文化源流和价值,提出实现保护和旅游开发双赢的对策和建议。张益嘉和宋俊华(2014)谈到了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乌镇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地旅游开发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很多努力,但同时也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提出合理引导本地居民、发展品牌文化、限制客流等措施。Blundell(1993)认为,加拿大对北美世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商业化生产违背了世居民族的意愿并触犯了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而当地政府颁布的限制生产的规定又与其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相冲突。作者提出为消费者立法和制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旅游政策,以保护世居民族的文化。

(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研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研究内容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学术旨趣。陈智慧(2018)从档案多元理念的角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管理工作,提出档案管理的理论框架,指出还应该关注小众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社会管理模式,对于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取集中管理模式。吕淑芳(2017)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和管理体系,首先分析传承人的重要性,指出我国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体系的四个风险源,其次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角度提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系统应包括目标与宗旨、培养规划、组织与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刘淑娟(2016)提出了保护管理的先进机制体系,包括传承人的保护管理、专门性的机构管理与公众参与的机制管理。其指出保护管理的转向规制与特征,包括专项规制的保护管理、专项规制的立法特征。最后总结了国外经验以及受到的启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视为系统工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视为重要战略,要保证资金、健全机构、提高公众参与度。

在“世界记忆”工程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近公众,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成果颇多,由于它从出现就与文化紧密相连,其重要地位也不断得到强化。学术界在现有研究中对其概念和特征方面已经基本达成一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数字化等方面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领域,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对其保护将成为永久的课题,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传承文化,因此开发和数字化也将成为必须且重要的任务。这也是本书选题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