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知悉小山兄在潜心研读齐美尔,是七年之前的事情,当时他已下数年工夫了。如今,借由刘成斌教授的居间联系,终于看到了小山兄的《齐美尔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书稿。这可真是十年磨一剑,甚至可能还不止十年!
展读之下,佩服小山兄用功之勤、收集之广及识见之深。本人虽写过一本关于齐美尔的小册子《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但无意也无力于成为齐美尔研究的专家。当年的阅读,是为强化自己经典理论方面的基础,于是在经典大师中选择了国内学界不太有人问津的齐美尔。犹记当年涵泳其间的乐趣,后因其他机缘,就乘兴整理了一下阅读心得。对于这本小册子,我起初拟定的题目是“游戏现代性:齐美尔社会学导论”,责编则建议了后来的书名。当时年轻,未能坚持自己的看法。其实想来,当年的学术和现实情境,大概还是很难接受后现代的游戏风格。
当下,我们或许可谓已然进入“后现代”之后了。曾经风靡一时的诸种后现代思潮,也都纷纷退潮,或陷入沉寂,或沦为常谈。但我们欠缺的,恰恰是对后现代思潮所发起的挑战的反思。我们本当总结后现代思潮的得失,特别是检视后现代大潮打过之后,留下了哪些坚实不移的里程碑式的认识标绘可以作为我们再出发的新起点。潮起潮落中,我们容易看到独立潮头的弄潮儿,但鲜有人注意到可能还有人在勘探激荡起浪潮的基石。小山兄大概就属于这种甘于寂寞的勘探者,不赶时髦,沉潜下去,摸清后现代主义到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既有的范式,并由此来定位和理解齐美尔的学术贡献。
小山兄将社会理论的范式分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学界对此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的社会学似乎太迷恋于技术流了,而对于社会学的根本旨趣,对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问题,对于表述风格的问题,都一概不论了。我们都置身于“要么出版要么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境地,在埋头应付各种考核指标的过程中,确实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精力和心情回望来路和展望去向,但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努力。小山兄的这份努力,正是我们需要尊重的。而从上述几个根本问题来探讨齐美尔学术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在我看来,也最为恰切。
期待小山兄这本书的出版在社会学界再掀起一波探讨齐美尔的热潮!当然,这可能是奢望,但哪怕激起一点涟漪,也是好的。我想,小山兄撰写此书,本不为凑热闹,所以,我相信如果获得了应有的反响,或许于他是意外的惊喜?
当今中国,已有更多的后现代元素和体验,可以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适合阅读齐美尔的氛围。任何进入了齐美尔精神世界的人,必不会空手而回。
成伯清
2020年5月4日
谨识于南京栖霞灵山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