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核心特征:以数据价值归属为核心
在Web 3.0时代,用户可以参与互联网数据的构建,而用户所创造数据内容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均归属于用户。同时,用户所创造的数据内容的价值同样由用户自主选择是否与他人签订协议进行分配。
1.2.1 去中心化运行:实现数据分布式存储
Web 3.0主打去中心化,即将数据所有权归还给用户。目前,Web 3.0较为科学的底层存储系统为分布式存储。分布式存储具有分段存储、分布式网络、多备份、难以攻击等特点,能够通过将数据分成多段,进行多节点备份。Web 3.0正处于初步部署阶段,底层基础设施的搭建尤为重要,而分布式存储是Web 3.0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系统。
在数据使用方面,Web 3.0用户具有极强的隐私性和自主性,这需要Web 3.0网络能够提供稳固的数据基础。而分布式存储支持多个设备同时作为数据存储服务器的节点,用户能够从多个不同的位置访问存储信息集。在网络连接的情况下,若存储系统出现单个接入点故障,用户可以通过其他接入点访问网络信息,从而最大化地避免因存储系统故障而无法访问数据的风险。此外,分布式存储系统允许在多台计算机上分配工作,从而增加更多的带宽和存储量,提高存储效率和任务处理能力。
以区块链分布式存储项目Dfinity为例,Dfinity项目成立的目的之一是帮助企业、开发者以及个人更好地融入区块链网络中。Dfinity创建了互联网计算机,将Canister(互联网计算机容器)上全部智能合约和应用去中心化运行。互联网计算机只有子网,没有主网,是全球唯一突破智能合约局限性的计算机。
Dfinity借助互联网计算机新型加密算法,使互联网计算机实现全球计算机功能。Dfinity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区块链,能够存储所有计算机系统软件,如分布式应用、DeFi等。互联网计算机借助自主物理网络运行,减少了对于云计算架构的依赖。同时,Dfinity采用了分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数据中心、节点、子网、软件容器。Dfinity共有20个底层数据中心,其中11个分布在美国,6个分布在欧洲,3个分布在新加坡。
Dfinity分布式存储具有存储量大、用户友好、速度快等特征,支持RUST(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使用户操作起来更加灵活、方便。当前,Dfinity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其分布式存储系统为其在Web 3.0赛道上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分布式存储作为Web 3.0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改变了中心化平台对数据的控制。未来,分布式存储将推动Web 3.0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1.2.2 用户拥有自主权:权利掌握在用户手中
在Web 3.0时代,用户可以参与网络搭建,并通过自己所创造的数据内容的价值获取相应的奖励,用户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是Web 3.0时代的真正创作者。Web 3.0主要赋予用户以下4项自主权。

Web 3.0赋予用户的4项自主权
1.自主管理身份
用户无须在Web 3.0互联网平台开户,而是通过公私钥验签机制识别数字身份。为了在不借助互联网平台账户的条件下进行身份的可信验证,Web 3.0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了可信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系统和全新的公钥基础设施。分布式账本能够防止数据被篡改,是一种可信的计算范式,在此基础上,发证方、持证方和验证方之间可以点对点地传递信任。
2.数据自主权
分布式账本能够为用户提供可控的数据隐私保护方案。用户数据在分布式账本上存储,能够得到充分的密码算法保护。用户身份信息的共享与否由用户自己决定,且只有经过用户签名授权的用户数据才能被合法使用。在此基础上,用户的知情权、访问权、持续控制权等权利均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3.算法掌控权
Web 3.0的智能合约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等优点。当智能合约被部署至分布式账本时,其代码是公开透明的。在此基础上,用户对于算法滥用行为和算法风险可以随时检验和查证。同时,智能合约无法被篡改,智能合约能够按照预定的逻辑执行,并符合预期结果。智能合约的执行情况可以被全程记录,用户全程可监测。智能合约无须依赖特定中心,用户可以自由进行数据部署,这极大地增强了用户对于算法的掌控能力。
4.信任与协作
Web 3.0不由单一的平台控制,任何一种Web 3.0服务都能够由多家平台共同提供。平台能够通过分布式协议相互连接,用户可以更为方便地从一个服务商转移至另一个服务商。在此基础上,用户与建设者享有平等的权利,无须对建设者绝对信任,更不存在建设者绝对控制用户的情况。这也是Web 3.0分布式基础设施的显著优势之一。
在Web 3.0时代,没有中心化的管理者,用户是网络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是网络的投资者、拥有者。用户通过其所掌握的自主权,能够在网络数据平台实现共创、共建、共享、共治。
1.2.3 数据广泛互联:跨链协议实现互联互通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各类区块链应用,但大部分应用的数据较为封闭。一方面,上层区块链应用需要依赖于特定的区块链技术,产生技术孤岛;另一方面,不同架构之间的区块链技术方案数据无法互通,产生数据孤岛。
随着Web 3.0的发展,面对技术孤岛和数据孤岛问题,业界对区块链之间互联互通的需求越来越高,不断涌现出各种跨链实践,致力于在区块链应用开发上实现数据互信,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和数据架构。
区块链在链上和应用端的调用接口无法达成共识,不同区块链的接入方式各不相同,导致上层应用的体系繁杂、版本过多、建设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基于以上痛点,区块链需要形成一套统一、灵活的跨链协议,以实现对不同可信源的便捷接入与灵活操作。要想构建这样的跨链协议,就需要对以下3个技术环节进行抽象处理。

构建跨链协议的3个抽象技术环节
1.账户抽象
区块链中的账户分为一级账户和二级账户。一级账户是跨链系统中的统一账户,区块链应对一级账户中不同签名算法的链账户进行统一抽象;二级账户能够对链交易进行签名,是区块链上的实际账户。一级账户的私钥应该由用户管理,二级账户的私钥应该托管在账户服务中。一级账户应与二级账户通过签名的形式相互绑定。
2.资源抽象
资源抽象即将区块链上的链码和智能合约等可操作对象抽象为资源。每个资源对应一个Path(设备可执行文件的搜索路径),每个Path可准确定位资源所在的位置。具体可以从区域名开始,依次定位至区块链,再到区块链上的资源,以实现跨链调用的统一寻址。
3.数据抽象
数据抽象需要将各类区块链数据中的通用部分进行抽象,跨链协议中进行抽象的数据应为交易、区块和回执等,其中对区块的数据抽象应包括父区块哈希、区块哈希、块高、时间戳、默克尔树根等。
跨链协议有两种模式,即直连模式和中继模式。直连模式架构简单、维护成本低,需要通过路由直接相连传递跨链信息;中继模式功能强大,需要路由与中继链相连来转发跨链信息,方便权限监管与接入。在跨链协议中,两种模式无论是单一使用还是混合使用,都能够进一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跨链协议有利于构建多链世界,实现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和灵活操作,使用户通过数据共享参与数据通信,实现数据的广泛互联。
1.2.4 保护用户隐私:身份隐私+计算隐私
在Web 3.0中,用户能够使用钱包掌握多个虚拟化身。用户通过虚拟化身参与Web 3.0网络世界的交互,用户身份是虚拟化身的集合,任何一个机构对于用户身份的认证都只是集合中的一个元素。用户身份为用户自己所掌控,这种身份也被称为去中心化身份。
相比Web 2.0时代的用户身份,Web 3.0时代的用户身份在安全性、开放性、隐私性和身份控制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Web 3.0去中心化用户身份具有新的表现形式,用户可以将机构颁发的身份认证信息存储在用户可以掌控的区块链地址上,而这个地址往往是用户的钱包地址。同时,Web 3.0去中心化用户身份具有新的使用方式,用户可以通过钱包登录各Web 3.0应用平台,这与Web 2.0时代的微信登录各大平台的方式较为类似,但微信登录方式往往会受到平台的限制,而Web 3.0时代的钱包登录能够由用户自由掌控,不受平台限制。
此外,Web 3.0时代的隐私计算同样能够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隐私计算通过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执行环境、同态加密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数据保护,如用户私钥管理、存储数据隐私、区块链平台隐私、匿名协议等方面的保护,从而保证用户数据可用但不可见。
隐私计算能够贯穿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基础算力层、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层等。在算力层,隐私计算作为重要的IaaS基础设施,与AI存在着共同的融合空间,能够为存储、计算协作和数据交换提供可信环境的算法支撑。在SaaS服务层,隐私计算能够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供应链金融、社会征信、医疗等领域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应用和服务。
Web 3.0主张保护用户隐私,打造去中心化的价值互联网,从而改善Web 2.0时代用户隐私泄露的情况,使数据所有权和价值从根本上转移到用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