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寿帝君名符其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3章 裁汰冗员

朝会议礼自一开始便走向了超出毛澄和守旧派的规划,堂皇大义在前,无人敢于硬顶,只是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守旧派默契在心,依旧稳如老狗。

然而下一刻他们就不淡定了!

“杨阁老,这裁汰冗员的题案也过半个月了吧,不知内阁可有具体的实行规划?”

听到朱厚熜重提裁汰冗员,守旧派官员心里一紧,本以为小皇帝会专注于大礼议,没想到还惦记着这事呢。

众人齐齐看向杨廷和,现在就指望这位“公忠体国”的内阁首辅,能够“顾全大局”了!

而此时的杨廷和摸了摸袖中的奏本,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他振袖而出,就像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士!

“启奏陛下,臣等商议许久,决定自下而上,一步步逐级筛查裁汰,今日臣等请旨裁汰各县冗余的县丞和主簿,恢复《明会典》中“一县一丞一簿”之祖制。”

看到杨廷和站了出来,朱厚熜满意地笑了笑,而守旧派官员如丧考妣,这个时候还能站出来,那只能代表一件事,杨廷和站队了!

这场大礼议再次添了变数!

不过在听到杨廷和的谏言后,朱厚熜并没有直接准奏,而是说道:

“准内阁裁汰各县冗余官员,但是无需恢复《明会典》之制度,各个县衙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

有的县繁华,事情繁多需要人手,而有的县人烟稀少可酌情削减,内阁需考量清楚。”

“陛下圣明”

杨廷和嘴角微扬,这个提案就是给皇帝的一道考题,见微知著,皇帝能察觉出“一县一丞一簿”的弊端,代表其真的是在关心大明的江山社稷,如此他也就可以安心了。

只是内阁的题案刚上完,朱厚熜却反手给他们抛出一个难题:

“内阁对于被裁汰的冗员有何安置的想法?”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安置?什么安置?给他们安置还裁他们干嘛?

这个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谁裁员还管后续的?

金光灿灿的金击子在朱厚熜指尖轻舞,一声罄响,麦福唱喝道:

“宣王阳明进殿!”

一袭整洁布衣,沐日光携清风,飒沓而至。

时隔多年,心学大成的王阳明重回朝堂,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豁然心境,让这朝堂也变得明亮起来,此刻唯有一诗可书此景。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身着布衣的王阳明,立于庙堂却巍然屹立,宛若泰山。而朱厚熜也没有继续按部就班的走程序。

“朕今日召阳明先生入殿,便是为了敕令阳明先生担任国子监祭酒之位,重整大明学业,杨阁老对此应该没有意见吧?”

现任的国子监祭酒就是杨廷和,只不过他专心内阁政务,所以也就是挂个名而已,此刻由王阳明担任祭酒之职,他巴不得。

“老臣绝无意见,王阳明担任祭酒当之无愧。”

“好,那接下来继续之前的议案。”

听到朱厚熜的指示,王阳明取出奏本朗声道:

“臣奏请陛下对国子监进行改制,扩充国子监之学科,以成天下学院之表率,以恢复古之稷下学宫之辉煌!”

麦福接过奏本,朱厚熜象征性地瞄一眼,直接命令麦福宣读。而这封奏本中提议的只有关于国子监扩建学院的议案,并没有关于科举的部分。

这也是为了暂时避免更大的冲突,而此时进行这个提案的原因就是!

“裁汰冗员是国策,不得不为,但是这些官员好歹也曾是大明朝的臣子。朕今日对被裁之人允诺,所有人皆可申请入国子监进修。

来往路费由内庭负担,入国子监后,朝廷会安排工作帮助学子可以自己赚取学费。四年之后,毕业之人可以由国子监安排工作,未能毕业之人,遣回原籍。”

这便是此时提出改制国子监的原因,既是安抚被裁之人,也是为国子监招收第一批学生。

不用怀疑会有多少人愿意来,古代人对于做官的向往是刻在骨子里的,在他们看来进入国子监就有了继续做官的希望。

而朱厚熜也刻意模糊了六大学院中那四个技术学院的特殊性,当然也不算骗得太狠。

即便是技术学院也是可以获得官职的,毕竟需要管理,只不过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尖子生才能有官职。

“另外即日起,国子监内除了祭酒之外,不设官职,所有老师院长专心负责教学之职,为我大明哺育英才。”

能一心二用者只是少部分人,而且即便心有余,怕也是力不足。朱厚熜改制后的国子监要教授的,可是最硬核实用的知识。

不是像之前随便糊弄一下就能完成的,所以教学之人必须专心致志,不能受到官场的干扰。

听完朱厚熜的决议,朝堂百官有点接收信息量太多转不过弯来,不过至少表面上,听起来貌似还挺不错。毛纪感动道:

“陛下体恤臣民,能想到如此两全之法,臣等代天下官员谢过陛下隆恩!”

“臣等代天下官员谢过陛下隆恩!”

不管这里面有什么门门道道,面子上先这么着,等退朝之后再细细商议,这是朝堂上百官目前唯一能想到的。

他们已经被朱厚熜的组合拳打懵了,现在就憋着一口气准备以大礼议逼皇帝服软!

而随着王阳明谏言结束,此次朝会的议政貌似结束了,只是朱厚熜玩味地没有叫停,任由一些官员们上奏着无足轻重的议案。

如此态度,守旧派终于是按捺不住了。吴一鹏在一个议案结束后,立刻一个闪身飞出,差点没刹住脚,而喉咙里憋的话,也在动身之时就喊了出来,颇有一种抢答的感觉。

“陛下,臣请再次议礼,我礼部众官员这些时日已经征求了许多人的意见,他们全都反对立兴献王为“皇考”。

今日我等联名上奏,请陛下遵循旧制,称孝宗皇帝为“皇考”,以正国本!”

吴一鹏拿出写得密密麻麻的名单奏本展示,而旁边守旧派一同附和齐呼:

“请陛下称孝宗皇帝为“皇考”,以正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