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管仲:谋略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
所谓谋略,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就是以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伐交,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伐兵,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攻城,就是直接攻打敌人的城池。
伐谋是最高等级的兵法,谋略高于武力。在政治上,谋略所追求的效果就是以最少折损克敌制胜;在经济上,谋略的目的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战争的理想境界,是既能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获得胜利,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损失。真正高明的将领能够通过威慑、诱导、游说、劝服等方法,使敌人不战自降。
谋略做得好,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你不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就可以解决问题。在现代生活的商业和职场上,这种理念十分常见。在面对竞争对手时,要尽量避免与对方发生直接冲突,尽可能地用谋略来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对比找到自己的缺点,并且加以改正。在保证商品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成本降低,突出自身优势,避免以自己的劣势对抗竞争对手的优势。最不明智的做法就是和对方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中,遗憾的是大多数商家在遇到竞争对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价格战。
在职场上,同样是这个道理。在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最忌脑子一热,和别人直接发生冲突,即便最终能够取胜,也会在同事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你应该尊重你的对手,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才能够更好地击败他。
管仲的贸易战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是邻国,双方经常发生矛盾,齐国想要称霸,首先就要解决鲁国这个对手。齐桓公成为齐国国君以后,任命管仲为相,对鲁国发起了一系列攻势。
当时,齐国因为长期内乱,国力并不怎么强大,因此管仲认为,正面强攻鲁国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只能采用其他谋略。管仲敏锐地发现,齐国和鲁国都生产丝绸,齐国的产品叫齐纨,鲁国的产品叫鲁缟。鲁缟非常轻薄,质量又好,很受人们的喜爱。于是,管仲决定发起一场贸易战。他建议齐桓公带头穿鲁缟,齐桓公听得一头雾水,但还是照做了。齐国的大臣们看到国君的穿着以后,也纷纷穿上鲁缟做的衣服,紧接着齐国的富贵人家也开始穿鲁缟。一时之间,穿鲁缟成为齐国的潮流风尚。
与此同时,管仲还下令禁止齐国人民生产齐纨,刻意让鲁缟在齐国占据垄断地位,鲁缟的价格于是直线飙升。鲁国人见此情景,粮食也不种了,手工业也不做了,家家户户都生产鲁缟。
一年以后,鲁国的粮食产量锐减,而齐国的粮食产量提高。管仲见时机成熟,立即下令禁止齐国人民购买鲁缟,同时大幅提升粮食的价格。鲁国人生产、囤积的鲁缟严重滞销,又陷入粮荒,只能向齐国高价购粮。经过这么一折腾,鲁国的经济近乎崩溃,只能任由齐国拿捏,被迫签下遵从齐国的条约。这就是“齐纨鲁缟”的典故。
制胜谋略
“齐纨鲁缟”是一次典型的贸易战,它显然比军事战更加高明。在春秋时期,鲁国也是一个大国,假如直接出兵,齐国未必能讨到便宜,这一点从历史上齐鲁双方多次战争的结果就可以看出。况且当时齐桓公刚刚结束内乱,执掌政权,齐国的实力还没有达到顶峰。管仲采取贸易战,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管仲把粮食作为贸易战的“武器”,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当时的社会,粮食产量很低,又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一旦贸易战成功,拥有粮食的一方便可以获得压倒性的优势。事情的发展也正是如此:管仲让齐国增加粮食产量,用谋略让鲁国减少粮食产量,最后鲁国毫无招架之力。
纵观整个事件,可以发现管仲的谋略十分清晰,他的目的就是通过贸易战打击鲁国,但是在此过程中,他始终把真实目的隐藏得很深,让鲁国人丝毫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险。韩非子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假如鲁国人知道了管仲的目的,他们是不可能放任事情发展下去的。
除了“齐纨鲁缟”以外,管仲在担任齐国相国期间,还多次使用贸易战打击其他国家,例如针对楚国的“买鹿制楚”,针对代国的“买狐降代”,针对衡山国的“衡山之谋”,等等。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厥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