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中国大陆研究现状
张爱玲1943年公开发表作品,1944年出版小说集《传奇》,傅雷当时就发表评论,将《金锁记》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18]张爱玲在文坛曾经红极一时,但是1949年以后出版的新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都把她摒弃在外,她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新认识,沦陷区文学这一页被历史尘封已久的文学面目逐渐受到重视。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但文章未引起太大注意。这个时期关于张爱玲的论文还有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等,都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在题材、手法与风格上的特色,也注意到了张爱玲与新文学“主流”不太一样的性质。1984年,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在第十七章用四分之三页的篇幅介绍了张爱玲,简略分析了《金锁记》和《等》两篇小说,这是大陆出版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最早有关张爱玲的描述。其后,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时,用了800多字来写张爱玲,并指出她的小说“古典”与“市井”共存的艺术特色。
(一)艺术特性的发掘
20世纪80年代是张爱玲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1984年,作家柯灵在《读书》第4期发表《遥寄张爱玲》一文,1985年第3期《收获》杂志也刊载此文,同一期,《收获》还重刊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这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张爱玲作品首先在大陆面世。这篇文章和张爱玲的小说在大陆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时期的学者们以有别于以前的新鲜方法从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等方面选取研究张爱玲小说的角度。代表论文有胡凌芝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饶芃子的《张爱玲和张爱玲的“冷”》、饶芃子和黄仲文的《张爱玲小说艺术论》等。同时,如宋家宏的《一级一级的走向没有光的所在》和《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还有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关照》等论文,都开始触及张爱玲小说较深层的人性内涵,注意到张爱玲小说里的现代性特征。
这一时期的学术论文使张爱玲研究更加贴近本体。如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宋家宏的《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张淑贤的《精神分析与张爱玲的〈传奇〉》等都从不同角度切入作品,进行精辟的分析和论证,为张爱玲研究做出了贡献。
另外,这一时期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研究成果就是陈子善对张爱玲佚文的搜集和发现工作。自1987年发现中篇小说《小艾》之后,陈子善先后发现了四批十一篇张爱玲被长期湮没的佚文,1995年发现了张爱玲193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从而使张爱玲的文学生涯提前了整整四年,为张爱玲的文学世界填补了若干空白。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从某一侧面来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对张爱玲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手法,以及作家心理、心态的分析较有深度,对张爱玲艺术特性的把握也较为准确。但整体的研究水准还不算特别高,研究视野还相对狭窄,宏观把握的力度还尚待强化,思维和研究空间还有待拓展。
(二)消费时代的宠儿
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主义热潮的兴起和商业话语对文学越来越深的渗透,张爱玲也由此成了都市消费文化的经典符号。丰富的张爱玲被拆解成了商业运作机器里的碎片,在各种传媒形式中得到认可和流传,下面的资料可以说明这些:截至2014年2月7日,打开Google网站,输入“张爱玲”三个字检索,电脑显示:“约10,300,000项符合张爱玲的查询结果”,输入“张爱玲研究”几个字,电脑显示:“约3,260,000项符合张爱玲研究的查询结果”。在这种大众消费热的驱使下,专业阅读和专业研究再次兴旺起来。1992年以后,出版界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张爱玲作品。《张爱玲全集》的发行也在1995年张爱玲去世时达到高潮。
在这个热潮的影响下,首先是对张爱玲生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1992年下半年至2013年,单是关于张爱玲的生平传记就有8部之多,如王一心的《惊世才女张爱玲》、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阿川的《乱世才女张爱玲》、余斌的《张爱玲传》、孔庆茂的《张爱玲传》、费勇的《张爱玲传奇》、刘川鄂的《张爱玲传》、于青的《才女奇情张爱玲》,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年轻学者从现代性、创作心理学等方面对张爱玲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王朝彦、鲁丹成的《苍凉的海上花——张爱玲创作心理研究》、陈晖的《张爱玲与现代主义》等。至今,海内外学界研究张爱玲的著作还在不断出版。
其次,这一时期的小说史、专题史、女性文学史也对张爱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杨义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和地位更是加以充分肯定,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切入张爱玲的作品,这在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已初见端倪,王才路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又以专章论证这个观点。女性文学史则从性别叙事的视角对张爱玲的创作进行了阐释,其中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超越了那种个别性的再评价工作,试图把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19]刘思谦“走出女性神话”的观点新颖又有独到之处,她认为“反超人、反英雄、反神话”作为一种人生观渗透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刘思谦敏锐地洞察到觉醒的女性意识贯穿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此后现代女性文学史家谭正壁在《论苏青与张爱玲》中也指出:“张爱玲在技巧方面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20]谭正壁以她的女性眼光和手笔准确地指出了“情欲”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挖掘张爱玲小说的深层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是研究论文的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文章更多地关注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对张爱玲的人生观、婚恋观也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另外,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技巧仍然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如姚玳枚的《闯荡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张爱玲小说悖反现象研究》是从文化心理角度贴近张爱玲。朱文娟在《浅析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与悲剧文化心态》一文中指出,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指向传统性,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是悲剧性的。赵顺宏的《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指出了张爱玲小说中强烈的历史意识。
从人物分析入手阐释张爱玲文学世界建构的独特性,也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张景华的《沪港洋场“病王狂孽”——张爱玲〈传奇〉中人物的劣根性》,明确指出张爱玲的小说是对人性恶的揭露,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渗透她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于青在《论〈传奇〉》中,从形象出发,多方面、多角度地论述了《传奇》的特色,有着巨大的开创意义。陈兴的《三仙姑与曹七巧》分析了三仙姑与曹七巧的共同之处,论述充分,令人信服,研究者从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信息。
这一时期的研究在前辈研究者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创作本体,既有微观的作品分析,又有宏观的整体把握。
(三)多元的众声喧嚣
进入21世纪以来,对张爱玲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在“量”与“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突破。特别是随着《重访边城》《小团圆》《异乡记》《张爱玲私语录》《雷峰塔》和《易经》的出版,张爱玲再一次成为焦点,海内外的张爱玲研究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小团圆》2009年出版之后,同时占据海峡两岸和香港畅销书的榜首,以至于在“张学”领域,如果没有读过《小团圆》就不可能对张爱玲的作品和生平做严肃研究。这本书彻底颠覆了张爱玲之前华丽而苍凉的自我镜像,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进行了自我探索。因此,最新的张爱玲研究除了进一步从性别诗学角度对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将张爱玲与中外其他作家进行多方位的对比这种传统的解读方式之外,开始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第一,结合文化研究理论,对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和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研究。如刘澍、王纲编著的《张爱玲的光影空间》不仅追溯了张爱玲从影迷到影评家的转变,更对电影剧作家张爱玲和张爱玲相关的影视剧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和解析。从1947年张爱玲自己编写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到2007年李安导演根据张爱玲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探索了张爱玲小说与电影之间的颠覆与重生。第二,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英译本和她所翻译的小说。陈吉荣的《基于自译语料的翻译理论研究——以张爱玲自译为个案》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张爱玲自译为实证性个案,基于张爱玲自译语料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比较了纳博科夫、费蕾和萧乾等与张爱玲的自译,总结了自译理论构建的初步理论形态。杨雪的《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将张爱玲翻译作品及其译者角色作为探讨对象,运用多角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展示了张爱玲翻译实践所特有的价值和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中关于张爱玲作为译者的空白。第三,运用视觉艺术理论,探讨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特点、色彩意象等。邓如冰的《人与衣——张爱玲〈传奇〉的服饰描写研究》另辟蹊径,从服饰的角度研究张爱玲的人和文,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揭示了服饰描写对于张爱玲作品的意义。孙文清在《广告张爱玲——一个作家成长的市场经验》一书中则旨在探讨张爱玲作品中的广告和张爱玲广告式的文学活动和创作理论,试图从广告这一经济—文化现象来探索张爱玲创作的文学意味和市场意识。王一心的《深艳——艺术的张爱玲》较为别致地从音乐、舞蹈、电影、戏剧、绘画、服饰和摄影七个方面对张爱玲的艺术素养进行了分析。
为纪念张爱玲冥诞九十周年、逝世十五周年,2010年11月3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内地的首次张爱玲纪念研讨会,分为“张爱玲的文学视野”“张爱玲的双语创作”“张爱玲与视觉艺术”和“张爱玲的晚期风格”四个部分。宋以朗、符立中、陈子善、止庵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解析了真实的张爱玲,会后由宋以朗、符立中主编,新星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了《张爱玲的文学世界》纪念文集。由于像双语创作、视觉艺术和晚期风格等都是以往张爱玲研究中较少关注的新视角,因此也为张爱玲研究领域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史料。
通过对张爱玲研究的梳理,我们看到张爱玲研究逐渐从零散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多元,这使我们逐渐把握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张爱玲,同时也欣喜地发现研究理论框架的变迁和研究方法的更新,给我们的启示是巨大的。但总体说来,目前对“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零散的,缺乏理论深度,总体的研究几乎没有,尚无专著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