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人(相山学术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在天地 人心和诗意之间的求索(序言)

本书是笔者从学、执教三十来年撰写的论文和评论的结集,虽然不敢妄言是呕心沥血之作,但可以问心无愧的是,篇篇皆为凝心聚力而成,是从生命深处流淌出来的。在笔者步入知天命之年时将它们结集出版,也恰是对自己为学作文、心路历程、精神轨迹的一个回望、反思和总结。

文集都是对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共计三十八篇。笔者一直秉持和践行“掐尖儿式”研究的理念,即选择顶尖级的名家、最优秀的经典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和阐释的对象,以实现研读经典、走近大师、与大心相遇为目标。因而本书在经典细读中,赏析的是《红楼梦》《平凡的世界》《铁木前传》《柏慧》等大家名作;在名家评析中关注的是陶渊明、鲁迅、赵树理、张炜、王蒙、杨朔、史铁生等,都是古今大家;在现象透视中,论析的皆为“乌托邦”追求、英雄意识、纯文学的命运、现实主义嬗变、女性主义写作等重要的文学思潮。部分篇章所论虽不在名家经典之列,但都是内蕴丰富的力作,而笔者的评论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而也在书中收录,以作生命的见证。收入其中最早的论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今天看来虽显稚嫩青涩,但跃动于其中的心是纯的、情是真的、血是热的,因而不悔少作,敝帚自珍,也收录其中,以此致业已逝去的青春。

文章虽类分三种(经典细读、名家评析、现象透视),时跨三代(古代、现代、当代),但却有一根红线使其彼此密切相连、融为一体。这条红线就是人,即人心、人性、人生、人道和人学。细言之,即为:探究人心的玄奥幽深,体察人性的多维百变,关注人生的处境出路,礼赞人道的平等、宽容、仁爱和自由。而人学则是我们要着重说明的,它是观照、研读和阐释文学的一种观念、角度和理论:将人作为考察的对象和目的,用人的情感、心灵和价值立场赏析、阐释文学的深度内蕴;而这里的人,涵盖了作为对象主体的世界上、日常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文学作品中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创作主体的作家和接受主体的读者,而这四个层面的人又是一个互动互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复杂的有机整体和系统。通由人学的观念、理论而进入这样一个系统,我们就得以抵达文学那丰富多彩、多维多棱、立体交叉的艺术世界。

在研究理论或方法上,恪守溶盐于水、无法为法的理念。不故步自封、妄自尊大,而是博采各家之长,如精神分析、社会学、原型批评、女性主义、美学、文化学等,皆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同时又不盲目地赶浪弄潮、生搬硬套,而是西体中用,扬精弃糙,随形就势,移步换景,化用创新。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用诗眼、诗心对文学进行观照、解读,从而将诗情画意融入宇宙人生之中,构建一个诗意盎然的另类空间,以作为大家共享的心灵的栖息之所。

各辑末尾几篇,多是刚发表或待发表的晚近之作,代表了近几年笔者公民意识觉醒后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立场,也是传统文人家国情怀复活的文字见证,折射出了一个当代人文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转型期的心灵的蜕变和更新:不再满足、自得于“躲进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安静、封闭、逍遥自在的纯粹知识分子的生活,而是要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历史进步的动力,用纸与笔关注民生、介入现实、干预生活、针砭时弊、批判社会,主动承担起一个当代人文学者应该担当的神圣使命。文末那篇谈宗教的文章,是我对宗教信仰苦思冥想多年的一个总结,也表明了自己对世俗的超越和对终极价值的关怀,是我从文学向宗教哲学、从此岸向彼岸、从今生向来世、从大地向苍天、从短暂向永恒的升华。

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那么,一个人的研究、写作的过程也正好是一个人认识判断、精神情感从幼稚到成熟、从单一到丰富、从片面到全面、从错误到正确、从零碎到系统的自我不断修复、矫正、深化、发展、健全的轨迹的全息投影。这一点在本书第二辑中两篇关于王蒙的人与文的前后截然不同评价的论文中得到了印证:辑首的写于早年的那篇论述王蒙的小说美学风格的论文,对其文其人表达了全面的认同甚至礼赞、敬佩;而辑末的那篇写于近年的《告别王蒙》,则对其文品人格进行了重新的认识、评判,并做出了“告别”的结论。一辑首一辑末,一早年一近年,一个作家一样作品,但评价、结论完全相反,这就像是一个隐喻一样,折射出了笔者对世道人心曲折的认识历程和心智由迷转悟的印痕,这也可以看作本书恰是我的个人精神流变史的忠实记录的一个象征。

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知晓了上苍为自己设置的人生的边界,就是明白了自己今生今世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宇宙人生的真谛,进入知天命之年的自己,不仅应闻道,还要得道、践道,抵达有意义、有灵魂的人生境界,诗意地栖居在并营造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命中注定要当一辈子大学文科教师的自己,在阅读、写作和教学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悟道、体道传道,自愿担负起自度度人的神圣使命。而文集最后的跋,则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个师者在课堂的平台上通过文学的赏析、感悟和讲授来化育、塑造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国民的文化心理、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的现实努力和理想追求。借用《诗经》之语以自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