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网络舆情危机”作为“网络舆情”的子领域,其研究文献已包含在“网络舆情研究”之中。为了对此专题研究的文献状况有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在此,我们通过我国权威的文献检索系统,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

一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成果概述

本课题组于2014年3月初,以“网络舆情危机”为主题词分别键入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了“精确”检索。与此同时,也进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检索系统,对我国有关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课题立项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溯检索。

据对检索结果的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发表以“网络舆情危机”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共有159篇,通过论文答辩的博士论文2篇、优秀硕士论文38篇,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的课题共有2项。这些研究成果及立项课题,从文献的视角基本反映了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自始至今的成果所在。上述各类不同文献载体的研究成果数量情况,详见表1—12。

表1—12 我国以“网络舆情危机”为主题的各类文献载体研究成果数量统计

续表

资料来源:

1.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4年3月16日;

2.中国知网“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14年3月16日;

3.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14年3月16日;

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2014年3月15日。

二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期刊论文计量分析

在此,我们就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及增长情况、学科类别、研究层次、被引频次、被下载频次,以及论文的载体、作者、作者单位诸方面进行量化分析。

1.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及增长情况分析

表1—12显示,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发表的期刊论文始于2009年,至今只有五年多的历程,其发表论文的数量已从最初的8篇增长到目前的159篇,五年间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期刊论文成果增长了近20倍。其具体的增长进程详见表1—12和图1—6。

分析表1—12和图1—6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论文的增长历程大体呈现出两个阶段。

其一,较快增长阶段。2009—2012年的四年间,有关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期刊论文由最初的8篇/年增长到47篇/年,这四年间的论文数量增长了6倍,平均每年增长1.5倍,显示出了较快的增速。这种状况也反映了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从起步到相对成熟,是在很短的时期内完成的。

其二,相对稳定阶段。2012年以后,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论文数大体保持在45篇以上,形成了较为平稳的增长曲线,反映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进入相对成熟的稳步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态势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下去。此种状况也预示着我国有关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图1—6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增长情况示意

2.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期刊论文的学科类别及研究层次分析

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国内期刊发表的159 篇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论文共涉及21个具体学科,其中发表10 论文篇以上的有5个学科。[18] 按发表论文数量排序如下(有学科间互为交叉的情况,因而总篇数会超过159篇)。

(1)新闻与传媒:共发表论文104篇;

(2)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共发表论文22篇;

(3)高等教育:共发表论文19篇;

(4)诉讼法与司法制度:共发表论文18篇;

(5)公安:共发表论文12篇。

上述5个学科发表的论文数(含学科间互为交叉的情况)占全部论文的90%以上,可以认为是目前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论文的“集聚”学科,或曰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论文的“高产学科”。

另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159篇论文中,属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有105篇,占论文总数的66%;属于行业指导、政策研究的有35篇,占论文总数的22%。三类合计,其论文数量的比重接近90%。说明目前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论文绝大多数为社会科学基础研究、行业指导、政策研究层次,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层次的还很少。

3.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期刊论文作者与机构情况分析

据统计,截至2013 年年底,在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论文作者中,发表3 篇以上论文的有3 人(含合著者):勒中坚发表论文6篇;丁菊玲发表论文6 篇;张玉强发表论文3 篇。在发表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论文的机构中,发表 3 篇以上论文的 5 家:华中科技大学 8篇;江西财经大学6 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6 篇;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4 篇;中国人民大学4 篇;广东海洋大学3 篇[19]。上述作者、机构,可谓我国目前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核心作者、核心机构之一。

4.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被下载频次、刊文载体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论文中,被引频次超过10次以上的有4篇,被下载频次超过100次以上的有8篇,详见表1—13、表1—14。

表1—13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期刊论文中被引频次超过10次的论文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4年3月16日。

表1—14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论文中被下载频次超过100次的论文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4年3月16日。

分析表1—13、表1—14可知,由曾润喜、徐晓林撰写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曾润喜撰写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两篇论文,都居于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被引频次、被下载频次的前两位,且数据高于第三名数倍,反映出这两篇论文及其作者在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领域中的“领军”地位。当然,表1—13和表1—14中的其他论文及其作者亦在我国目前“网络舆情危机”研究领域中有着“核心论著”“核心作者”的地位。

另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共发表的159篇“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论文分别来自38种期刊,其中刊载3篇以上论文的期刊有7种,详见表1—15。

表1—15 我国刊载以“网络舆情危机”为主题的论文3篇以上的期刊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4年3月16日。

由表1—15可知,目前我国刊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论文相对较多的期刊,主要集中在政法系统,表明该系统的期刊是“网络舆情危机”研究成果的“聚集性”载体。

三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国家基金项目、学位论文情况分析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社会科学基金中有关“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立项项目共有2项(详见表1—16),自然科学基金尚无这方面的立项项目。反映出目前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的“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系统化成果还未形成“集群”效应。

表1—16 与“网络舆情危机”有直接关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

资料来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2014年3月15日。

同样,截至2013 年年底,我国通过学术答辩的“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博士论文共有2篇[20]:(1)吉林大学刘勃然的《21世纪初美国网络安全战略探析》(2013年);(2)中央民族大学张玉强的《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2011年)。说明我国目前在此方面的高层次系统化成果还不是很多。

相对而言,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硕士论文数量近些年来有了较快增长。据统计,2008—2013年,这一研究领域的优秀硕士论文共有38篇,其具体的增长情况详见表1—12、图1—7。

由表1—12、图1—7可知,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优秀硕士论文增长历程大体为两个阶段。

其一,相对平稳的起步阶段。2008—2011年的四年间,共产生优秀硕士论文9篇,年均2.25篇。反映出这一阶段我国较高层次的系统化“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每年产生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

其二,急速增长阶段。2012—2013年的两年间,共产生优秀硕士论文29篇,年均14.50篇。优秀硕士论文的总量、年均量分别是前一阶段的3.22倍、6.44倍。反映出这一阶段我国较高层次的系统化“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由起步阶段过渡到了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

图1—7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优秀硕士论文数量增长情况示意

从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来看,38 篇论文共涉及9个具体学科。其中相对集中的为:(1)新闻与传媒27篇;(2)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3篇;(3)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4篇。[21]

从优秀硕士论文的研究层次来看,38 篇论文绝大部分集中于“政策研究”和“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两个层次上:前者产生了19篇,后者产生了17篇。[22] 二者合计,占“网络舆情危机研究”优秀硕士论文总数的94.74%。

从优秀硕士论文被引频次来看,38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被引用了51次;其他被引频次相对较高的论文还有2篇,详见表1—17。

表1—17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优秀硕士论文中被引频次相对较高的论文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14年3月16日。

从优秀硕士论文被下载频次来看,38篇论文中被下载400次以上的论文有8篇(详见表1—18)。

表1—18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研究”优秀硕士论文中被下载频次超过400次的论文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14年3月16日。

综合表1—17、表1—18,被引频次和被下载频次相对较高的上述论文,为目前我国有关“网络舆情危机研究”中的高水平硕士论文“集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