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学论著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先有定义再发展,而是学科的发展在不断的调整中完善着自身的性质,逐渐地给出一个科学的自恰定义。人文学科研究的四大论为本体论(ontology)、认识论(epistemology)、价值论(axiology)与方法论(methodology),本体论最重要,所以被排序在最前,方法论在最后。我们已经理解了不能把比较文学在日常用语的“比较”意义上理解为是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表面的类比,比较作为一种学术视域是研究主体对两个民族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的一种内在的汇通性透视,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这就决定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

我们说比较文学的“比较”不属于方法论,主要是为了回避把比较文学在日常用语上误读为一种表面类比的方法,我们必须承认一些比较文学教科书在其后面所列出的许多关于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研究的文章与著作,其中有一部分无论是在命题上还是在论述中都是把“比较”作为一种纯粹外在的类比方法来使用的,也就是说,在识别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上归属于比较文学或比较诗学,不在于其是否在命题上和论述中使用了“比较”二字,而在于文章或著作是否能够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工作展开的本体,是否能够把东西方文学进行内在的汇通和体系化。从我们在上述所讨论的基本原理来看,比较文学的比较的确应该是一种汇通的学术视域而不是一种外在的类比方法。所以有许多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没有起好名字的学科,法国巴黎第四大学比较文学中心主任彼埃尔·布吕奈尔(Pierre Brunel)在《什么是比较文学》这一读本中,就把“比较文学”称之为一个“有缺陷的词”:“‘比较文学’是一个有缺陷的词,同时也和‘文学史’‘政治经济学’一样是必要的词。‘你们比较什么样的文学呢?’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诘问,既然这个词为大多数人自发地理解,乍看起来又符合逻辑,而且为法国一些大学所沿用。”[47]

在理论上明确“比较”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一种纯粹的方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有助于学术界对比较文学进行正确的理解,也有助于对“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进行学理上的区别。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曾经就把“比较”错误地理解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以至于使这样一位拥有国际名望的学者对比较文学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无助于划定一种研究领域的界限。对一切研究领域来说,比较方法是普通的,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什么意义。……这种方法的使用十分普遍(有时是大范围,通常则是小范围),无论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或对文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可能的研究程序,这种方法并没有它的独到、特别之处。……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把比较文学变成一个专业。”[48]其实,克罗齐及文学比较者的失误就在于把比较认同为一种纯粹外在的类比方法,以至于忽视了把比较认同为主体的一种研究视域,进而忽视了把比较视域认同为比较文学在学科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查尔斯·伯恩海默(Charles Bernheimer)在《导言:比较的焦虑》一文中对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彼得·布鲁克斯(Peter Brooks)曾给出过这样一种评述:“当他(布鲁克斯)设法对文学比较不再忧虑时,对形容词‘比较’不再忧虑时,他就可以使自己多少摆脱比较文学的焦虑。”[49]

我们认同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不是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没有方法论,如比较文学界所常提及的“法国学派及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及平行研究”“俄苏学派及历史诗学研究”与“中国学派及阐发研究”等都是比较文学在研究中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其实,我们早就应该对韦勒克(René Wellek)的《比较文学的危机》做一次细读,韦勒克认为:“我们的研究处在不稳定状态,其最为严重的迹象就是面临着还没有建立确切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方法论(methodology)。”[50]这个“方法论”在语义的逻辑上即指涉韦勒克所挑战的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方法及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方法。但是上述不同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必须是立足于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视域上展开的,因此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方法论从属于本体论。

最后我们还需要强调的是,比较视域作为优秀文学研究者的学养,往往也被许多从事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带入他们的研究中,在那里,比较视域不是他们从事学术研究所安身立命的本体,仅是他们进行文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所以在那里比较视域是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一旦他们承认了比较视域是他们学科研究安身立命的本体,他们在学理上就是一位自觉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当然他们可以不承认以保持他们国别文学研究的学者身份,但是当下任何本土学者也无法拒绝全球化态势下多元文化对其知识结构的渗透。

在这里,我们论证了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展开的本体,这也就决定我们接受了在这一理论上对比较文学本体论进行讨论的承诺。扩而展之,我们说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其内在的学理性就在于此。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 [美]胡志德:《钱钟书》,张晨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2] 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3] 黄世坦编:《回忆吴宓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

[4]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藏版,第248页。

[5]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6]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按:关于“体”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中有几种不同的释义,我们仅取其准确解释本体论思想的意义为说明比较文学基本原理所用。

[7]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97页。

[8] 按:圣·奥古斯丁的“神”(God)与老庄哲学的“道”(Tao)同属本体论层面上的终极范畴,但“神”有位格——“person”,而“道”没有位格。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把东西方本体范畴、本体论做一次简明的汇通性参照,主要是为讨论比较文学的本体论问题做背景铺垫。因此我们只把本体论基本问题介绍清楚,而不对其进行展开、深入的论述。

[9] [美]贾诗勒:《宗教哲学》,吴宗文译,香港种子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10] 按:在本体论的特定语境下,“primary being”即被翻译为“本体”。

[11] Aristotle,Metaphysics,Translated by Richard Hop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2,p.131.

[12] 《礼记正义》,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世界书局阮元校刻版,下册,第1673页。

[13] 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48页。

[14] 熊十力:《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8页。

[15] 按:关于“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的讨论见于《比较文学概论》的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74页。本论文所持部分观点曾在此书中有初浅陈述,现在这里做进一步深化调整。

[16] (汉)许慎:《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藏版,第386页。

[17] (南朝梁)顾野王:《宋本玉海》,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印张氏泽存堂本,第512页。

[18] 《论语注疏》,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世界书局阮元校刻版,下册,第2471页。

[19] 《论语注疏》,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世界书局阮元校刻版,下册,第2471页。

[20] 《礼记正记》,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世界书局阮元校刻版,下册,第1687页。

[21]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宋刻本,第860页。

[22] (宋)陈彭年:《宋本广韵》,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影印张氏泽存堂本,第32页。

[23] 《管子》,载《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缩印浙江书局汇刻本,第104页。

[24] 《管子》,载《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缩印浙江书局汇刻本,第104页。

[25] (明)梅膺祚:《字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

[26] 《荀子》,载《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缩印浙江书局汇刻本,第291页。

[27] (宋)陈彭年:《宋本广韵》,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影印张氏泽存堂本,第32页。

[28] 《前汉书》,载《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武英殿本,第1册,第401页。

[29] [法]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载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按:该文是巴尔登斯伯格在《比较文学评论》的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

[30] 张隆溪:《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载《读书》1981年第10期。

[31] (宋)朱熹:《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册,第441页。

[32] 中国社会学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页。

[33]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5册,第268页。

[34] Edward W.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1993,p.43.

[35] [法]伽列:《〈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载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3页。

[36] 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载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50页。

[37] 周英雄:《懵教官与李尔王》,载温儒敏编《中国比较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186页。

[38] 张隆溪:《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载《读书》1981年第10期。

[39] 《周易正义》,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世界书局阮元校刻版,上册,第40页。

[40]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载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4—285页。

[41] 王国维:《人间词话》,载况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

[42] Henri H.H.Remak,“Comparative Literature,Its Definition and Function”,Newton P.Stallknecht & Horst Frenz,Comparative LiteratureMethod and Perspectiv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1,p.9.

[43] 杨周翰:《攻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44]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载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2页。

[45] Bertrand Russell,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American Boo-Stratford Press,1945,p.465.

[46] [法]布吕奈尔、比叔瓦、卢梭:《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47] [法]布吕奈尔、比叔瓦、卢梭:《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48] [美]约翰·迪尼:《中西比较文学理论》,刘介民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145页。

[49] Charles Bernheimer,“Introduction:The Anxieties of Comparison”,Charles Bernheimer,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p.2.

[50] René Wellek,“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René Wellek,Concepts of Criticis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3,p.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