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论味
崇高的众牟尼听了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后,对婆罗多说道:“请为我们解答五个问题。(1)精通戏剧的人们提到戏剧中的味,请你说说这些味怎么会具有味性?(2)所谓的情又是怎么形成的?请你如实说明要义、歌诀和注疏。”(3)
婆罗多听了众牟尼的话,开始讲述味和情的区别,说道:(4)“诸位苦行者啊!我将依次详细讲述要义、歌诀和注疏。(5)戏剧是无法穷尽的。为什么?因为知识广博,技艺无穷。(6)即使一门知识也浩如烟海,无法穷尽,又怎么可能穷尽一切情的意义和真谛?(7)但是,我将叙述戏剧的味、情等的要义。它们的意义凝聚在少量经文中,依靠推理完成。(8)在经文和注疏中得到充分阐述的意义,智者们称之为要义。(9)戏剧的要义包括味、情、表演、法式、风格、地方色彩、成功、音调、器乐、歌唱和舞台。(10)智者用少量词语简要地阐明意义,这种用经文表达意义的文体叫做歌诀。(11)依靠各种名词,遵循经典,根据字根义,由各种定理证实,(12)简明地标出意义,用字根义表达,由此确定意义,智者们称之为注疏。(13)诸位婆罗门俊杰啊!我已经讲述简明的要义,我现在详细讲述它的注疏和歌诀。(14)
“传统认为戏剧中有八种味: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和奇异。(15)这八种味是灵魂高尚的梵天讲的。接着,我将叙述常情、不定情和真情。(16)爱、笑、悲、怒、勇、惧、厌和惊,这些被称作常情。(17)忧郁、虚弱、疑虑、妒忌、醉意、疲倦、懒散、沮丧、忧虑、慌乱、回忆、满意、(18)羞愧、暴躁、喜悦、激动、痴呆、傲慢、绝望、焦灼、入眠、癫狂、(19)做梦、觉醒、愤慨、佯装、凶猛、自信、生病、疯狂、死亡、(20)惧怕和思索,应该知道这些被称作三十三种不定情。(21)瘫软、出汗、汗毛竖起、变声、颤抖、变色、流泪和昏厥,传统认为这些是八种真情。(22)形体、语言、妆饰和真情,被称作戏剧的四种表演。(23)世间法和戏剧法,相传是两种法式。雄辩、崇高、艳美和刚烈,(24)这些是为戏剧规定的四种风格。阿槃底、南方、奥陀罗-摩揭陀和般遮罗中部,(25)这些被认为是四种地方色彩。神的成功和人的成功是两种成功。(26)有具六等七种音调,分为人声和器乐声两类。弦乐器、鼓乐器、打击乐器和管乐器,(27)这些被认为是四种各具特色的器乐。弦乐器是琵琶,鼓乐器是鼓,(28)打击乐器是铙钹,管乐器是竹笛。上场歌、变速歌、下场歌、安抚歌和填补歌,(29)这些是五种达鲁瓦歌曲。方形、矩形和三角形,这些是三种舞台。(30)以上便是用少量经文表达的戏剧要义。下面,我将阐述经文。”(31)
这里,我们首先阐明味(rasa)。因为离开了味,任何意义都不起作用。味产生于情由、情态和不定情的结合。如果有人问:有何例证?回答是:正如各种调料、药草和原料的结合产生味,同样,各种情的结合产生味。正如食糖、原料、调料和药草产生六味,[46]同样,常情和各种情结合产生味性。众仙人问:味的词义是什么?回答是:可以品尝。味怎么可以品尝?回答是:正如思想正常的人们享用配有各种调料的食物,品尝到味,感到高兴满意,同样,思想正常的观众看到具有语言、形体和真情的各种情的表演,品尝到常情,感到高兴满意。由此,戏剧的味得到解释。
这里,有两首传统的输洛迦诗:
正如美食家们享用配有许多原料和调料的食品,进行品尝,(32)智者们通过思想品尝具有各种情的表演的常情。因此,相传这些是戏剧的味。(33)
这里,有人问:是情产生于味,还是味产生于情?对此,有些人认为它们产生于互相接触。这种看法不对。为什么?因为只见味产生于情,而不见情产生于味。
这里,有一些输洛迦诗:
它们促使与各种表演相联系的这些味出现,因此,戏剧家称它们为情。(34)正如调料和多种原料混合,情和表演一起使味出现。(35)无情不成味,无味不成情,两者在表演中互相促成。(36)正如调料和药草的结合使食物产生美味,情和味互相促使对方产生。(37)正如树产生于种子,花果产生于树,味是一切之根,情确立其中。(38)
现在,我们叙述这些味的来源、颜色、天神和例证。这些味来源于四种味,即艳情、暴戾、英勇和厌恶。其中,
滑稽来源于艳情,悲悯来源于暴戾,奇异来源于英勇,恐怖来源于厌恶。(39)模仿艳情,称为滑稽。暴戾的作用,称为悲悯。(40)英勇的作用,称为奇异。厌恶的展示,成为恐怖。(41)
颜色:
相传艳情为绿色,滑稽为白色,悲悯为灰色,暴戾为红色,(42)英勇为橙色,恐怖为黑色,厌恶为蓝色,奇异为黄色。(43)
天神:
艳情是毗湿奴神,滑稽是波罗摩特神[47],暴戾是楼陀罗神,悲悯是阎摩神,(44)厌恶是大时神(湿婆),恐怖是时神(死神),英勇是因陀罗神,奇异是梵天。(45)
这样,叙述了这些味的来源、颜色和天神。现在,我们叙述这些味与情由、情态和不定情结合的特征和例证。我们将说明常情和味性。
其中,艳情味(śṛṅgāra)产生于常情爱(rati),以漂亮的服装为特征,正如世上清洁、纯净或好看的东西都用艳情比拟。这样,服装漂亮的人被称作有艳情的人。正如人的名字产生于氏族和家族的习惯,依据传统的教导确定,戏剧中的味、情和其他事物的名称也产生于习惯,依据传统的教导确定。这样,以令人喜悦的漂亮服装为特性的味,由导师依据习惯确定为艳情。它以男女为原因,以优美的少女为本源。它的两个基础是会合和分离。其中,会合通过季节、花环、香脂、妆饰、心爱的人、感官对象、美丽的住宅、享受、去花园、感受、耳闻、目睹、游戏、娱乐等情由产生。它应该用眼的机灵、眉的挑动、斜视、温柔甜蜜的形体动作和语言等情态表演。它的不定情不包括惧怕、懒散、凶猛和厌恶。而分离应该用忧郁、虚弱、疑虑、妒忌、疲倦、忧虑、焦灼、瞌睡、入眠、做梦、故意冷淡、生病、疯狂、癫狂、痴呆和死亡等情态表演。这里,有人问:既然艳情味产生于常情爱,那它怎么会有属于悲悯味的情?回答是:前面已经提到,艳情味包含会合和分离两类。《妓女经》提到十种状态。我们将在论述一般表演时叙述这些状态。[48]
悲悯味产生于诅咒的折磨、灾厄、与心爱之人分离、失去财富、杀害和囚禁,具有绝望的性质。而分离味产生于焦灼和忧虑,具有期望的性质。因此,悲悯味不同于分离味。这样,艳情味与所有的情相关联。还有,
充满幸福,怀抱渴望,利用季节和花环等,男女结合,这被称为艳情味。(46)
这里还有与经文相关的两首阿利耶诗:
季节、花环和妆饰,可爱的人、音乐和诗歌,去花园游乐,艳情味凭借这些产生。(47)它应该通过眼睛和脸部的恬静、微笑、甜蜜的话语、满意、高兴和甜蜜的形体动作表演。(48)
滑稽味(hāsya)以常情笑(hāsa)为特征。它通过不合适的服装或妆饰、冒失、贪婪、争吵、言不及义、显示肢体缺陷和指出缺点等情由产生。它应该用咬嘴唇、翕动鼻孔和两腮、瞪眼、挤眼、出汗、脸色和叉腰等情态表演。它的不定情是懒散、佯装、困倦、入眠、做梦、觉醒和妒忌等。这种味分成两类:依据自己和依据他人。自己笑时,那是依据自己;使他人笑时,那是依据他人。
这里,有两首传统的阿利耶诗:
不恰当的妆饰,不合适的动作、言语和服装,故意学舌,因此发笑,相传这是滑稽味。(49)不合适的表情、言语和形体动作,不合适的服装,令人发笑,因此,称为滑稽味。(50)
这种味大多见于妇女和下等人。它分为六种,我将接着叙述。(51)微笑、喜笑、欢笑、嘲笑、大笑和狂笑,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各占两种。(52)微笑和喜笑属于上等人,欢笑和嘲笑属于中等人,大笑和狂笑属于下等人。(53)
这里,有一些输洛迦诗:
双颊微微展开,眼角优美,牙齿不露,这是上等人的微笑。(54)嘴唇和眼睛启开,双颊展开,牙齿微露,这称作喜笑。(55)
中等人的:
眼睛和双颊收缩,声音甜蜜,适合时机,面露喜色,这是欢笑。(56)鼻孔展开,眼睛蔑视,双肩和头倾斜,这是嘲笑。(57)
下等人的:
不合时宜,眼中带泪,双肩和头耸动,这是大笑。(58)眼睛激动流泪,声音刺耳,双手捧腹,这是狂笑。(59)
戏剧中随剧情出现笑的地方,应该按照上述上、中、下三种人的方式表演。(60)这样,传统认为这种味分成依据自己和依据他人的两类,以及依据三种人的六类。(61)
悲悯味(karuṇa)产生于常情悲(śoka)。它通过诅咒的折磨、灾厄、与心爱之人分离、失去财富、杀害、囚禁、逃跑、打击和落难等情由产生。它应该用流泪、悲泣、嘴唇干燥、脸部变色、肢体无力、喘息和失去记忆等情态表演。它的不定情是忧郁、虚弱、忧虑、焦灼、激动、慌乱、疲倦、恐惧、绝望、沮丧、生病、痴呆、疯狂、癫狂、惧怕、懒散、死亡、瘫软、颤抖、变色、流泪和失声等。
这里,有两首阿利耶诗:
看到心爱的人被杀,或者听到不幸的消息,由于这些特殊的情,产生悲悯味。(62)悲悯味应该通过叹息、哭泣、昏厥、痛哭、哀号和身体劳累表演。(63)
暴戾味(raudra)以常情怒(krodha)为特征。它产生于罗刹、檀那婆和傲慢之人,以战斗为原因。它通过愤怒、侵犯、毁谤、侮辱、谎言、中伤、谋害和忌恨等情由产生。它的行动是抽打、撕裂、挤压、劈、砍、扔、抓、火拼和流血等。它应该用红眼、出汗、皱眉、咬牙切齿、双颊颤动和摩拳擦掌等情态表演。它的不定情是混乱、勇敢、冲动、愤慨、暴躁、凶猛、出汗、颤抖、汗毛竖起和口吃等。这里,有人问:上面说到暴戾味属于罗刹等,是否不属于其他人?回答是:暴戾味也属于其他人。但是,这里首先是指罗刹。因为他们本性暴戾,有许多手臂和嘴,棕红的头发横七竖八,血红的眼睛瞪得滚圆,黝黑的身体令人生畏。无论是日常行为,还是语言和形体动作,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暴戾的。那些模仿他们的人,通过殴打等,也被认为具有暴戾味。
这里,有两首传统的阿利耶诗:
打击,杀戮,残害,劈砍,粉碎,在混战中厮杀,暴戾味凭借这些产生。(64)进行各种打击,砍掉头颅、躯体和手臂,它应该用这些特殊动作表演。(65)
由此可见,暴戾味具有暴戾的语言和形体动作,充满武器的打击,以凶猛的行为为特征。(66)
英勇味(vīra)以上等人为本源,以常情勇(utsāha)为特征。它通过镇定、坚韧、谋略、素养、骁勇、能力、威武和威力等情由产生。它应该用坚强、勇敢、刚毅、牺牲和精明等情态表演。它的不定情是满意、自信、傲慢、激动、凶猛、愤慨、回忆和汗毛竖起等。
这里,有两首传统的阿利耶诗:
由于勇敢、坚决、不沮丧、不惊诧、不迷惑以及各种特殊情形,英勇味产生。(67)英勇味应该正确地用回忆、坚定、英勇、勇敢、威武、勇猛、威力和谴责的言辞表演。(68)
恐怖味(bhayānaka)以常情惧(bhaya)为特征。它通过怪异的声音、见到鬼怪、听到豺和猫头鹰的叫声而惊恐、进入空宅或森林、死亡、耳闻目睹或谈论亲人的被杀或被囚等情由产生。它应该用手脚颤抖、眼睛转动、汗毛竖起、面孔变色、说话变声等情态表演。它的不定情是瘫软、出汗、口吃、汗毛竖起、颤抖、变声、变色、疑虑、慌乱、沮丧、激动、暴躁、惧怕、癫狂和死亡等。
这里,有一些传统的阿利耶诗:
听到怪异的声音,见到鬼怪,发生战争,进入森林或空宅,得罪长辈或国王,由此形成的味称作恐怖味。(69)肢体、面孔和目光变异,两腿发软,眼神惊慌,嘴巴干涩,心跳,汗毛竖起,(70)这些是自然产生的恐怖。人为表演的恐怖也运用这些情,但肢体动作较为温和。(71)恐怖味始终应该用手脚颤抖、肢体发软、心跳以及嘴唇、上腭和喉咙干燥表演。(72)
厌恶味(bībhatsa)以常情厌(juguptsā)为特征。它通过看到不愉快或不可爱的东西、耳闻目睹或谈论讨厌的东西等情由产生。它应该用全身收缩、转动脸或眼睛、恶心、呕吐和反感等情态表演。它的不定情是癫狂、激动、慌乱、生病和死亡等。
这里,有两首传统的阿利耶诗:
看到不愉快的东西,恶劣的味道、气息、接触和声音引起种种反感,由此产生厌恶味。(73)它应该正确地用转动脸或眼睛、遮眼、捂鼻、低头和悄悄移步表演。(74)
奇异味(udbhuta)以常情惊(vismaya)为特征。它通过看见神灵、实现心愿、走进美妙的园林或神殿和出现不可想象的神奇事迹等情由产生。它应该用睁大眼睛、目不转睛、汗毛竖起、流泪、出汗、欢悦、称善、馈赠、赞叹不已、手舞足蹈和弹指等情态表演。它的不定情是流泪、瘫软、出汗、口吃、汗毛竖起、激动、混乱、痴呆和昏厥等。
这里,有两首传统的阿利耶诗:
奇特的言语、品性、行为和形象,由于这些特殊的对象,这种味称作奇异味。(75)它用渴望触摸、欢笑、赞叹不已、称善、颤抖、口吃和出汗等表演。(76)
艳情味分成三类,分别以语言、妆饰和动作为特征。滑稽味和暴戾味分成三类,分别以形体、妆饰和语言为特征。(77)悲悯味分成三类,分别由正义受挫、失去财富和悲伤引起。(78)行家们说英勇味分成布施英勇味、正法英勇味和战斗英勇味三类。(79)恐怖味分成出于佯装、出于犯罪和出于受惊三类。(80)厌恶味分成激动的、纯洁的和反感的三类。粪便和蛆虫等引起反感,鲜血等引起激动。(81)奇异味分成神奇的和喜悦的两类。出于目睹神奇事迹是神奇的,出于高兴是喜悦的。(82)以上已经说明八种味的特征,下面我将叙述情的特征。(83)
以上是婆罗多《舞论》中名为《论味》的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