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初唐张文琮《蜀道难》笔意秦蜀道为李白之作铺垫
初唐张文琮《蜀道难》,首次出现在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里,但明清学人有不同看法。诗云: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这首诗的前四句主写“梁山”一线之艰险。梁山,即今剑阁大剑山,别名高梁山、梁山,其脉来自浪架山,上有梁山寺和姜维故垒。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六《名胜记·剑州》云:“大剑山亦曰梁山。”《辞海》“剑门”条解二说:“山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亦名大剑山或梁山。三国时姜维退屯剑门以拒钟会,即此。”[24]民国《战阵一补注》称:“剑阁,山名,亦曰大剑山,即古梁山也。”今梁山寺存唐人杨凝诗《送客入蜀》:“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明朝骑马扬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25]抒写蜀道之难。《华阳国志》:“武侯相蜀,凿石架空,始为飞阁,以同行道。”西晋张载《剑阁铭》所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说明秦陇乃入蜀之要,而“穷地之险,极路之峻”达到感叹的极致。《通鉴地理注词典》解释说:“大剑虽号天险,有陇塞可守。崇墉之间,径路颇夷。”[26]杜甫乾元二年由陇入蜀过此写纪行诗第十首《剑门》,清杨伦评说:“少陵至此等诗而极,笔力雄肆,直欲驾《剑阁铭》而上之。”(《杜诗镜铨》卷七)指出了陇蜀道与杜甫创作之间的微妙关系。《读史方舆纪要》曰:“自沔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之大剑关口,皆谓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之路也。”[27]说明古梁山是金牛道之要冲。蜀汉后梁山、金牛道之称渐少(《蜀中广记》“剑州”),晋孝武帝罢剑阁县,到唐武后复置剑门县,道路管辖亦多兴替。[28]《蜀故》说:“剑门骚路,自明末寇乱,久为臻莽……康熙二十九年,刊木伐石,搭桥造皓,以通行旅,遂成坦途。”[29]表明在明清寇乱之时,梁山之路,多有阻隔。张文琮或是受前人记述影响,化用文句,摹创文意来抒写梁山岭高谷深、地险路阻之貌。五六两句形象描绘栈阁之道的艰险,最后两句抒发骑马蜀道上的深切感叹。与前面所述其他《蜀道难》相比,此作历史意蕴尚浅,而描摹实景相对稍多,随之而来的现实感喟也较真切。
此诗的收录和作时,在明清出现歧说。明杨慎《全蜀艺文志》载为唐张文琮作,时在阴铿和李白之间,以为唐初人。但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六该题为“梁张悰”《蜀道难》诗[30],其《蜀中名胜记》亦是,位列但未云所据何自[31]。明陈懋仁《藕居士诗话》也作梁张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诗文评类存目”纠正说:“谓《蜀道难》始梁张悰,不始李白,不知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乃以梁元帝为首。”但并未否定梁张悰《蜀道难》的存在,说明曹学佺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应是原有所自。今人《剑门关诗文选注》和《剑门诗歌选注》均采用此说,李光伟指出:“南朝梁诗人张悰《蜀道难》咏叹剑门山的险危和行路的艰难。《蜀道难》原本六朝《瑟调曲》旧题。以此为题的诗不止两三首,而这是目前能收到的最早的一首。”[32]故而,我们今见这首《蜀道难》存在两说的情况,在不同的选集里面亦有不同分野,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研究。
毫无疑问,梁张悰生平事迹至今无考,而唐张文琮生平见于多种载录。《全唐诗》卷二十相和歌辞“蜀道难”收有该作[33],卷三十九录其《蜀道难》等5首诗[34],扬州诗局本《全唐诗》还录有其小传。《中国文学大辞典》说《全唐诗》录其6首诗,未明,但云《全唐诗补编》存诗1首,《全唐文》收文2篇,且卷二百一十六有其生平,《旧唐书》卷八十五、《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三亦载其生平[35],今人陕西方志办《历代咏陕诗词曲集成》(上)“古代部分”(三秦出版社2007)、李洪贵等主编《清河文史辑览》(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等也有专注。可见,学界主流还是一直沿袭《乐府诗集》之说的。
《蜀道难》乐府一题的创作源流,到李白一跃而升到高潮,后人论著已然汗牛充栋、鸠聚赫赫,无需再做搜辑发覆。《蜀道难》“后世拟作,以唐李白为最有名”[36],可以一言论定。宋人《隐居诗话》:“杜甫至称白则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又曰:‘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信斯言也。”[37]反映了阴铿、李白《蜀道难》之间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有论者称:“前《蜀道难》与李白的《蜀道难》一样,沿用乐府旧题写蜀地山川艰险难行,它们在基本主题之有很大的一致性。”[38]但是,从表现蜀道内涵的角度看,萧纲咏叹从楚入蜀道、张文琮感喟由秦入蜀之道,角度都很显单一,李白类此。由此看来,明代有学者认定唐张文琮为南朝梁张悰作,风格上的相似即其重要表象之一,或另有本子传于明代,为识者所见,宋郭茂倩未遇,也在情理之中。比较而言,刘孝威、阴铿的《蜀道难》诗作,咏叹就显得丰富多了。刘孝威咏叹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川东南、川西北、成都至川西南和川云之间、陇蜀(川甘)之间的蜀道,完全再现了“蜀道”包含的历史真实和人物交通,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及其深广视野。阴铿咏叹了川西南、川北出外蜀道,秦蜀道、陇蜀道和川内蜀道的见闻。他们的抒写,作为一个整体可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的艰险难行和重大历史作用。由他们的创作可以看出,蜀道得名之始,就有陇蜀道包含其中,这是不应忽视的。
[1] (唐)欧阳询等编纂《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756页。
[2] 何宇度《益部谈资》,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侯卫东主编,秦建明等撰稿《三峡古栈道(上)瞿塘峡栈道》称出于道光三十三年《巫山县志》,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3] 张丽娟、程有庆:《宋本—插图珍藏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4] 张丽娟、程有庆:《宋本—插图珍藏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5] (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二)卷四十,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6] 刘跃进:《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9页。
[7] 《古今乐录》王僧虔《技录》瑟调曲,引自刘跃进《〈古今乐录〉辑存》,见《玉台新咏研究》附录二,刘跃进《玉台新咏研究》,第131页。
[8] 屈守元:《蜀道难琐语》,《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9] 《乐府诗集》卷四十,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10]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下册),傅承洲等注,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382,414—416页。
[1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12] 班固:《汉书》(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9页。
[13]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334页。
[14] (明)杨慎:《全蜀艺文志》(上)卷五,刘琳、王晓波点校,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99—100页。
[15] 《乐府诗集》卷四十,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16] 朱金城、朱易安:《李白的价值重估》,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页。
[17] 李光伟:《剑门诗歌选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18] 张帆、宋书麟:《阴铿诗校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19] 张美兰:《〈游仙窟词语试释〉补议》,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编:《语言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页。
[20] 《阴铿诗校注》第6页。
[21] 朱昌林:《前〈蜀道难〉探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2] 戴伟华:《阴铿生平事迹考述》(《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赵以武:《阴铿生平考释六题》(《文学遗产》1993年第6期),曾燕芬:《阴铿及其作品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中国知网),张海娥:《阴铿研究》(山西师大硕士论文,2012年中国知网)等论著均对此未做探讨。
[23] 李锐:《蜀道诗文审美张力的构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4] 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修订,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试行本(第九分册)地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32页。
[25] 郭祝松:《蜀道是难还是易》,《文史杂志》2005年第3期。
[26] 冯惠民等编:《通鉴地理注词典》,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9页。
[27]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汉中府》,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
[28] 四川大学历史系74级毕业实践小分队《古剑门关考察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3期。
[29] (清)彭遵泗:《蜀故》卷六《蜀道》,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影印本。
[30] 见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影印本《蜀中广记》卷26,中华书局1985年版。
[31] 邓元煊、张述林:《剑门关诗文选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32] 李光伟:《剑门诗歌选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33]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7页。
[34]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42—743页。
[35] 钱仲联等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36] 马良春,李福田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8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85页。
[37] 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6页。
[38] 朱昌林:《前〈蜀道难〉探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