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的寻回:当代河南城市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新中国成立初的城市书写》:工业小说的城市书写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生产与建设成为重要的题材选择和文学样式,城市表达更多限定在公共性和工业化领域,城市风情、日常生活成为隐形叙述。城市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集中在工人的劳动和生活,工厂、矿山、建设工地的矛盾斗争,工业题材成为城市书写的重要表达样式,先进人物往往具有生产性的人格,而非生产性人格则成为落后人物的标识,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存在概念化倾向。河南文学也受到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的影响,工业题材、革命历史题材成为主要创作领域,在人物塑造中,更多表现在正反人物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模式,工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成为城市书写的主旋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从战争状态迅速进入建设时代,城市作为工农兵之外的另类意识形态成为新型的存在,这也使得城市题材或城市形象的处境较为被动。而凝聚社会主义集体力量的工业化建设成为城市书写的重要层面,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王滨导演,1949年上映),就出现了林立的厂房、火花四溅的钢化炉、嘈杂的机器声等工业化场景,这些元素成为之后工业题材影片的“标配”,产业工人的亮相唱响了主人翁的劲歌,工业题材的“人民电影”正式登场,“通过影像的方式留存了新中国的工业记忆”[18]。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也为河南城市带来新变化,沉睡了多少世纪的平顶山成了喧闹的煤海;古都洛阳矗立起新兴的厂群;三门峡开工的炮声震惊了世界;郑州也成为著名的纺织城市。

就河南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题材而言,苏鹰的长篇小说《贾鲁河边》写“一五”计划期间郑州的火电厂建设,尼尼的长篇小说《碧绿的湖泊》写河南的水利建设,苏鹰的长篇小说《炼》全面反映大炼钢铁的故事,切合既炼钢又“炼人”的时代主题,白危的长篇小说《垦荒曲》写豫东黄泛区国营农场的建设。这些小说,从不同侧面写出新中国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阶级斗争的严峻复杂,革命新人的优秀品质,但也带有激情年代的浪漫主义烙印,以及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但还是保存了那个年代的城市记忆,以隐形书写的形式记录了城市风情。

在“十七年”河南文学中,苏鹰是重要的存在,他原名李叔英,笔名苏鹰,长期在开封文化系统工作,50年代创作出大量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奔流》《长江文艺》《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发表文章,主要作品集有:特写集《战胜时间的人们》(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力量的源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长篇叙事诗《老监督岗》(东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以及长篇小说《贾鲁河边》《炼》《隐秘的战斗》等。《贾鲁河边》1957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写“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帮助建设211项重点工程,其中一项就是兴建在中原地区的一座巨型发电厂:101厂。作品以该厂锅炉工地上的一个受热面班为背景,写出我国工程人员在苏联专家的具体帮助下,如何从外行变成内行,终于使该工程提前完工投入生产,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品着力刻画了典型人物形象,包括具有高度国际主义精神的苏联专家,党的领导干部郑山;官僚主义者张军、保守主义者工程师方此生;还有年轻一代柴明、张华的热情与活力,同时穿插了反特斗争和爱情生活。现在看来,人物的设计还是脸谱化的,但也符合当时的文学功能性要求。

故事发生地郑州作为新工业城市,国棉一厂、二厂的开建,以及染布厂、自来水厂等的建设,呈现出社会主义城市蓬勃向上的发展风貌。柴明作为新毕业的大学生,来到这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也是感到无比兴奋。从他的视域中,也呈现出郑州这座城市的新风貌:

不知怎么的,柴明一到这里便对这个城市有了好感。这个中原地带的枢纽城市,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曾有着重要地位的古老的城市,如今正呈现出一片蓬蓬勃勃的苏醒的新生气象。望不到头儿的柏油马路正在修建,数不尽的高楼大厦正在出现,穿梭般的汽车,不断头的胶轮马车和架子车,满载了钢筋、混凝土和许多认不清的建筑器材,在向四下里运送。甚至就连人们,在这里似乎也格外不同,连谈话都那么有劲,尽管他们的口音是南腔北调,尽管他们的衣着是形形色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自豪感和一种幸福的忙碌情绪。(第2—3页)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大街小巷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这座古城到处散发着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气息。据张纯洁回忆,他们这些青年学生走到大街上,排着队,边走边唱《郑州解放之歌》,很多过往的群众驻足观看,有的还跟着吟唱:“十月二十二,伟大的那一天,哗啦啦砸开了铁索链。市民十六万,受苦又受难,盼来了共产党拯救咱。同胞四万万,跟党心相连,解放了全中国做主人。咱们的郑州解放了!翻开雾云见晴天。人民的救星来到了!搬掉头上三座大山。咱们的祖国富强了!共产主义早实现。”[19]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五”期间,国家对郑州的基建总投资达5.41亿元,主要建设项目有5座大型棉纺厂、油脂化学厂,以及属于156项国家重点工程的郑州火电厂。郑州火电厂于1951年下半年开始筹建,后相继有苏联、德国供应的发电机组投产,如期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为“一五”期间郑州市的发展工业建设和保障生活用电,提供了充足电力,《贾鲁河边》就是基于这段史实而写的。

在工业建设昂扬的主旋律,以及严肃的阶级斗争之外,作品还有日常生活的暖意,及对于城市历史感的书写。在不经意中,呈现出城市的温度与风情,包括对于夜色的抒情性描写:“夜,这个字对于人们是并不陌生的,人们熟悉它就如同熟悉最亲近的人一样。但,夜,也是难以捉摸的。有时它像是一个严厉的老祖父,使你在他面前感到惶恐、紧张;有时它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使你在她身畔感到骄傲、幸福;有时,你感到夜是这么富裕,它可以给你许多在白天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而有时,它又那么吝啬,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却偷偷地从你身边溜掉。”(第22页)当然,在诗意的情感之后,则是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之路。静静的夜中,在旁人沉睡的时候,柴明还亮着电灯、伏案工作。在困难的时候,他的眼前就会浮现苏联专家的面孔,以及“拿出你的智慧和决心来!还有,勇气和毅力”之类的话语。

相较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单纯,书中刻画的方此生形象则较为立体和复杂。作为曾经在美国取得电机学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回国后,他最初拒绝了待遇优厚且工作清闲的著名大学教授职位,志愿去领导几个电厂的建设工程。他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遗憾祖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相关论文也只能在英美杂志上发表。他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在那些贪污腐化一团糟的人手下,什么工业、建设都永远没有前途。一怒之下,他选择了到学校,成为全国著名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要求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他兴奋极了,几次申请去搞工业建设,终于“怀着无限激动的心情”走向建设前线。从人物的刻画也可看出新中国之初对于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既有对其专业性、爱国心的肯定,又有对其弱点的审视,这也反映出特定时代的阶级性差异。

作品也着力书写中原城市的街道、风景,及对于五湖四海各种文化的包容性。因各地的工人聚集,“八一路”会响起别具风味的赣剧唱腔,“二七路”上会奏起楚剧的音乐,“广州湾”里奇形怪状的锣鼓和听不懂的粤剧。因为这个中原的城市正在建设,市中心修建的那条宽阔的大马路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原大道”。在这条大道上,可以在南腔北调中听到亲切的河南梆子和河南坠子,欣赏金水河畔的迷人景色:

金水河上的深秋景色是惹人喜欢的。河岸上高大的白杨,在温柔的阳光下挺立着,好像无畏的勇士一样,给人一种豪爽的感觉。岸下水边,是两排杨柳,柔软的枝条在西风中婆娑飞舞,使人眼花缭乱。河边上那已经褪成了黄色的草地,像是两幅狭长的地毯,顺着河岸铺开去,柔软而美丽。河面上映照着蓝蓝的天,那蓝天上飘荡着白白的云……

这道由西向东横贯市区的金水河,在市人民政府大力修整之后,便成为全市人民喜欢游览的地方了。每到假日,成群结队,来往不断,真可以说得上是“游人如织”。(第198页)

金水河是商城郑州的独特风景,自西向东穿过郑州市区。据《郑县舆地志》和《访古录》等书记载,郑州市金水河俗称泥河,发源于郑县(今郑州市)西南隅梅山北麓,因河水源于西方,按古代五行说西方属金,故名“金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全面治理金水河。1958年在上游分别修建了郭家嘴水库和金海水库。改革开放后,它得以彻底治理,成为环境优雅的河滨公园。作品中写到的金水河,既有城市的独特风情,又有新旧社会的不同风貌,显示出这一时期的文本在革命话语之外,对于自然风景和地域文化呈现的文学品格。

苏鹰的长篇小说《炼》,196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歌颂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运动,以一个炼钢厂的诞生和发展及工人家庭在炼钢中的变化,反映钢铁生产中群众运动的胜利。并通过刻画出几位先进工人形象,描绘人们的思想变化。在炼钢中,轻视土法炼钢、迷信洋设备的厂长转变了,自私落后的家庭妇女和小业主思想提高了,长期闹别扭的夫妻和好了。通过这些充分说明在这一群众运动中,既炼了钢,又锻炼了人的时代主题。

这部小说带有“大跃进”时期的典型特色。1958年,在“超英赶美”的时代浪潮中,中央通过了《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运动。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业转向钢铁之后,全民大炼钢铁的人数不断攀升,全国大上小设备。不但工厂、公社,甚至部队、学校和机关都建起了高炉,办起了炼铁厂。一时间,田野间、山坡上,小土炉、小高炉星罗棋布,火光冲天。小说的主人公李志坚和张忠是城市机械厂的工人,也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在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便被批准去炼钢,工人阶级的责任感和参加炼钢的光荣感,使他们高兴得忘掉了一切。作品始终洋溢着革命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其间,还有城市生活的侧影,包括小烟摊和市民生活:

这是在普通街道上常见的一种烟糖摊儿。一间小小的门面,矮桌上并排摆着几个玻璃盒和小玻璃柜,里面装着各种纸烟和包着各色彩纸的水果糖。如果你平时到这里来,就可以看到,在这些摆着玻璃柜的矮桌后面,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瘦瘦的面孔,稀稀的黄胡须,穿着一身中式裤褂。终日口角里叼着一支香烟,一见人便会笑呵呵地欠欠身子:“不来盒烟么?”他叫刘兴旺,是个小业主,联营参加了合作社之后,他仍然在这里摆个烟糖摊儿。(第8页)

1949年前,在这座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只有一个小机械厂,里面仅有两部破破烂烂的车床,上面印着外国字,连钢都是从国外运来的。现在能用自己的手炼出钢来,是非常自豪的事情。而炼钢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当刘兴旺来到东风钢铁厂,发现什么都没有,宿舍也是一拉溜地铺,旁边还垒着几个锅台。尽管小业主刘兴旺来炼钢铁纯粹是因炼钢光荣,有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私心,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得到锻炼和感化。东明老汉告诉他:炼出更多的钢,就可以造更多的机器、汽车、拖拉机,我们有了这些东西,就有了更大的幸福,这幸福都在钢里面啊!

作品穿插着爱情婚姻的浪漫描写,也充满了阶级和时代的烙印。如李志坚和玉珍的婚姻故事所具有的阶级属性,不难发现《千万不要忘记》的时代先声。李志坚二十二三岁时,已经是机械厂人尽皆知的劳动模范了,在为工人夜校讲政治课的时候,担任女教员的玉珍主动向他写纸条求爱,并开始热烈的追求。然而忠厚、朴实和单纯的李志坚,并没有意识到玉珍对他热情的内在原因。玉珍出生在一个小业主家庭,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性。母亲也经常教育她,找对象要找解放军军官、劳动模范,工资高,还受人尊敬。带着私心,她大胆追求李志坚,二人顺利结婚。自此,玉珍的小业主习性开始暴露,她不愿意再去工作,家务活也不愿意干,还要求李志坚不要再管自己的弟弟妹妹,志坚心里无限烦恼。在炼钢的过程中,玉珍也接受了教育,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二人尽释前嫌,成为新时代的幸福伴侣。

作品始终洋溢着特定时代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注重对于民间文化的借用。在炼钢炉外面,贴着红纸剪成的大字:“钢水流成海,干劲冲破天。”这一列醒目的大字下面,还贴着一张画在一整张新闻报纸上的漫画:孙悟空把炉群当成火焰山了,用芭蕉扇扇了起来,不料越扇火焰越高,钢水越烫,倒把他的猴毛烧了一大片,吓得他仓皇而逃。故事摒弃洋法,用土法炼出好钢,仿佛中国传统故事中的干将、莫邪,正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们铸出最锋利的宝剑。

炼钢是为国庆献礼,因之具有大跃进的时代风气。志坚从报纸上得知,从今天开始的一夜中,全市人民要为庆祝国庆而炼出三千吨钢来;而从张忠和陈兴的口中,他又知道了厂里的豪迈计划,一昼夜产钢二百吨,比过去日产量提高了六七倍。故事的结尾,市长祝贺东风钢铁厂献礼任务即将大大超额,祝贺东风钢铁厂制造出了热风管,祝贺他们在提高炉龄缩短冶炼时间方面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并豪迈地说:“我们有着这么朝气蓬勃的人民,还有什么困难能挡住我们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军啊!”东明老汉也痛快地说:“平常人们说,共产党伟大,这就是共产党伟大的地方。从来没有炼过钢的城市,炼出大批的钢来了;不但炼出了钢,还炼出了人。我说,孩子们,你们生活在今天,可真幸福啊!只要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便会关心你,推着你拉着你前进。而且日子越过越好。”[20]

尼尼的长篇小说《碧绿的湖泊》,由北京出版社1959年出版,书写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故事发生在1950年的初秋,讲述专区专员叶子明和省水利局工程师萧礼治理永定河的故事。作品既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又有与苏联合作情节,学习苏联,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得以改造自然,在沙漠地带开辟了运河,为干燥的地方引来清澈的水源,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作品还写出了外部的风云变幻。叶子明作为老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部队带兵。他当过支队长,还是旅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上级要求他留在地区做政治工作。在办公室的那幅世界地图上,右上方用红蓝铅笔画了很多线条,标明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正在向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疯狂进攻,从那里可以仿佛看到朝鲜战场上的弥天炮火。在他的办公桌上,堆满成沓的赴朝报名单。叶子明也几次请求到朝鲜去,但一直没有被批准,于是要求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而他唯一的女儿晓明刚刚高中毕业,被批准即将奔赴朝鲜战场。

官厅水库的建设,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但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便连续奋战二十四个小时,对于这些把一切精力献给祖国伟大建设而紧张工作着的人们,这一昼夜的消失,又像是一秒钟似的转瞬即逝。小说写了工地上的劳动竞赛,战天斗地的火热场景。

工地上的劳动竞赛开展起来了。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完全投入了这个火热的运动中。

工地上到处插着红旗,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每逢有了新的创造,立时大字报就宣传出去,报喜队就敲锣打鼓地前去庆祝,广播站放送着模范们的事迹。永定河两岸的山岭上,都被这浪潮卷没了。[21]

在机器声、开山炮声的轰鸣中,劳动者唱着欢快的歌儿。

我们这里没有黑夜,

我们这里向着明天。

我们伟大可爱的祖国,

日夜向美好前进。

过去这里是荒山野岭,

如今一切都变了模样。

要江河为人民服务,

要山野长遍甜蜜的果园。

干燥的塞上造成绿色的湖泊,

发电厂要照亮城市和村庄。

火车就要在山岭间穿过,

汽船要在水面上飘荡。

啊,伟大可爱的祖国!

啊,勤劳勇敢的人民。

幸福生活在毛泽东时代,

生活日夜在前进。

开山机震动着山谷,

劳动的歌声冲破长空。

我们这里没有黑夜,

我们这里向着明天。[22]

劳动的热情也换来新的场景,湖泊的水碧绿而清澈,就像镜面一样。湖泊周围的群山上,果木成林;湖边的浅水,长起了芦苇荷菱,鹅鸭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叶子明又想起伟大而汹涌的黄河,几千年来养育了中华民族,也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更加感慨:我要歌颂我们的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呀,我们在建设中前进吧!

作品还突出书写苏联专家的支援,着力刻画苏联专家的形象。在小说中,叶子明是第一次和苏联专家接触,他在握住专家的手的时候,感到一种极深厚的友情传遍全身。他看看专家,身体魁梧结实,样子和蔼诚朴,不过四十岁左右,跟自己的年纪相仿。他想:面对着这位有成就的水利专家,应该尽最大的力量向他学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专家的形象也多次出现在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中。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还编辑出版了《苏联专家在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记录那段时期,苏联专家援建工作的经验和成绩。包括热心治淮的布可夫同志,黄河铁桥的医生,帮助建厂的沙比洛同志,工人们爱戴的苏联专家卡尔马柯夫等,以及和苏联专家在一起工作的体会,带有那个时代新鲜、热情的风气,及昂扬奋斗的共产主义精神。

总体来说,关于工业题材的小说,是与“一五”建设、大跃进等国家时代话语同构的,部分作品中可以发现刻意的阶级斗争书写,不免有斧凿的痕迹,对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的标签化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在具体的文本中,都存在正反人物二元对立及冲突斗争中所反映的新旧社会变迁的历史意义,而作为背景的城市风景与人物书写,也不经意间呈现了“真实的生活”形态,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增添了别样形态的城市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