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视野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凸显自身的理论魅力,又要结合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我国快速步入网络时代的国情,才更能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探讨并实现网络的文化交往的和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实践的新课题。本选题研究网络的文化交往,是结合时代特征并通过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比较其他相关理论及其方法论的创新尝试。其研究及实践,无疑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实践找到了新的视域。

2.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相互交叉与综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更加深入。就学科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来就同许多相关学科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借鉴、移植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进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补充、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体系,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本选题试图总结马克思文化交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交往理论,并以其为指导,提出“网络的文化交往”概念,从它的本质、特性、结构、类型、功能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剖析。另外,还借鉴与移植了大量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使研究充分体现出跨学科性和时代性的鲜明特点。研究的成果对充实与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体系的作用也不用言说。

(二)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本选题将文化交往置于网络空间予以审视,使“网络的文化交往”这一提法既成为研究对象,又作为分析手段。网络的文化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空间作为当今人们发布和接收信息的主要场所,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渗透在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之中,通过网络的文化交往来实现对人们的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空间及时了解和掌握人们思想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发现思想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将网络信息放大效应聚集于现实生活的阳光面,有目的性地去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2.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2] 网络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新兴组成部分,以其开放性、实时交互性和受众主导性等独特优势迅猛地传播和发展起来,作用对象越来越多。因此网络的文化交往被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要让主流文化在网络上发出声音进而占据主导地位。借助网络媒体灵活多样的立体展现,让人们更为生动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延展性,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对于抵制网络谣言、网络虚假信息,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在网络的文化交往中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文化阵地。

3.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一体化的趋势,我们应当将网络技术运用在传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上,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本选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的视角,研究当下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摩擦。希望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汲取给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氛围中成长,大胆吸收世界各国优质文化,用心打造一大批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且体现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品牌,进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另外,还希望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向世界展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魅力,最终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