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先秦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谱系中,先秦指的是从中国境内人类诞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这一长时段的历史。其中包括距今170万年至距今5000年的原始社会的历史。此一时段的历史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已经从中国丰富的考古发现中得到清晰的证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徐家窑人、河套人、峙峪人、山顶洞人,基本上标识了自170万年前至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序列。而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历史,正与传说中的“钻燧取火”的燧人氏相对应。裴李岗、磁山、仰韶、马家窑、河姆渡等标志性遗址,则构成了新石器时代发展的文化序列,并与传说中的“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相对应。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是中国历史自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大汶口、龙山、齐家、良渚、屈家岭等文化和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分布于中国广袤大地上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是“满天星斗”式的多元一体模式。与世界几个古老的文明发祥地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遵循同一规律,但又展示出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特点,形成独立的文明发展系统,贡献了独特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道路。近年来,随着众多考古遗址的发掘,中国在5000年前已经迈进阶级社会的门槛已是铁定的事实,即在五帝时代已经迎来文明社会的第一缕阳光。到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的时候,作为占据中国中心区域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完全能够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肩。
夏朝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前2070—前1600年),历经14世17王、约400多年的岁月,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初级阶段,直辖疆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商朝和西周的发展基础。继夏而起的商朝,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046年,历经17世31王600余年的岁月,直辖疆域达到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创造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繁荣期。其中,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制度文化,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君权神授”理念和甲骨文为代表的精神文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领的诸侯联军攻伐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经牧野(今河南淇县一带)一战,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周朝。[1]周朝达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顶峰,以嫡长子继承、诸子分封、“世卿世禄”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专政的政治制度,以“井田制”和“工商食官”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多级占有的经济制度,以“德治”和礼乐教化为代表的政治意识和精神文化,展示了周朝统治的独特风貌。
按照郭沫若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的观点,[2]周朝到幽王统治结束的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走向瓦解。这一年,居于西陲的犬戎发兵袭击周王室,攻破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并将周幽王杀死于骊山下,史称“镐京之变”。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继续周朝的统治。中国古代的历史编纂学将武王至幽王这一时段的历史称为西周,将平王以后的历史称为东周。因为东周时期的历史基本上被鲁国史《春秋》一书记载,所以东周的历史又称春秋时期。而从春秋即东周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其实,春秋时期更多呈现的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这一时期,政治上,周王室权力日渐衰落,几个大的诸侯国轮番走强,“尊王攘夷”,五霸迭起。经济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地主土地私有制和私营工商业诞生并茁壮成长。在思想文化领域,“礼崩乐坏”“学在王官”的制度式微,私学勃兴,道家、儒家初展头角,思想学术上的争鸣显露端倪。经过近三个世纪的社会发展特别是诸侯争战,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时代结束。下一年,即周元王继位的公元前475年,历史进入战国时代。[3]
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4],到战国时代启幕的时候,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和几个夹在大国之间苟延残喘的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与此同时,众多氏族、部落构成的族群和他们建立的小国,大部分融入华夏民族中,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展现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年)的两个半世纪,是继春秋之后的又一个剧烈变动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争变成了列国间争取统一中国的决斗,最后由秦国逐次灭掉六国,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通过封建化的变法运动,各大诸侯国基本上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化。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官吏的任免制代替了“世卿世禄”制。经济上,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与私有互补)、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工商业的国营和私营互补,成为主导的模式。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推向第一个高峰,留下一批具有永恒魅力和价值的思想文化元典。
显然,经过中国古代先民的奋斗开拓,中国自进入文明社会后约三千年间的先秦时期,已经取得了影响中国此后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成果,留下了丰厚强大的文化基因,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