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甘肃始祖文化的基本构成
一 按文化构成分类[3]
(一)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主要是通过人体劳动和使用相应手段用于改造外物的文化。甘肃始祖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包括结绳为网的捕鱼工具、纺轮坯和尖状锥[4]、古老的黍种和生产工具、岐黄中医药、大地湾遗址建筑、大堡子山遗址、李家龙宫等。
(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是人类所特有的心态文化。甘肃始祖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包括伏羲创造的书契、历算、乐曲歌谣等,黄帝创造的天文历法、农耕技术、祭祀礼仪等,以及彩陶艺术、青铜器艺术、绘画艺术、编钟音乐……
(三)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指与社会结构相关的文化因素,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等[5]。甘肃始祖文化中的社会文化包括伏羲分部而治、秦文化法制观念、大地湾父系社会文化、李氏宗族文化、不同时期的丧葬制度等。
(四)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与人类行为有关的所有文化因素。甘肃始祖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包括女娲开创的婚姻文化、伏羲设定的男娶女嫁的婚礼制度、不同宗族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等。
(五)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指的是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的文化因素。甘肃始祖文化中的观念文化包括伏羲八卦、岐黄天人合一和持中尚道观念、周祖重礼观念、李氏家训等。
二 按要素构成分类
(一)伏羲、女娲文化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文化不仅是伏羲的传说、名号、功德、源流等,而且包含着伏羲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特征[6]。女娲文化来源于神话信仰,被后人代代传承,现如今已经演变为融合了文学因素、信仰因素、生活因素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伏羲、女娲文化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是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形成之初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岐黄文化
“岐黄”指黄帝和岐伯,当年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岐伯,后二人创造了我国早期的中医药文化,经历代医学家发展完善至今。从狭义来看,岐黄文化指岐伯与黄帝创立的中医药文化,也称为“岐黄之术”。从广义来看,岐黄文化指发祥于西北地区的,岐伯和黄帝创造的,后经历朝历代圣贤传承发展的,涵盖天、地、人三道的我国古代生命科学文化,包括医学、天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方面。
(三)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它是我国延续时间较长的史前文化。大地湾文化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它展示的远古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征独特,在原始建筑、艺术、农业和文字等方面,是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明火花的最初闪现,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一,故而被称为“大地湾文化”。
(四)周祖农耕文化
周祖,指周代立国之前居豳(读作bīn,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的十余世农业始祖。周王朝在历史上横跨八百余年,鼎盛时期曾经称霸于诸侯,后被秦所灭。周民族是一个种植庄稼的古老民族,周民族的祖先不窋拓荒垦种,以农为本,教民稼穑,他的子孙鞠陶、公刘传承其衣钵,在庆阳地区开创了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先河。周民族融合了农耕稼穑、畜牧养殖、狩猎采集、林果栽植等多种多样的农业方式,同时融合吸收游牧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以农耕为主、林猎为辅的综合性农牧经济,史称“周祖农耕文化”。
(五)秦祖文化
秦族,嬴姓,是东夷民族的后代。秦祖文化是秦人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创造的共同区域文化,它起源于甘肃东南部的天水、礼县一带,伴随着秦族的发展而丰富,随着秦朝的发展壮大扩散至整个关中地区,战国中晚期后上升为统治文化,历经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鼎盛期四个阶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国法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典范。
(六)李氏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巨族大姓——李氏。李氏文化发祥于甘肃陇西,在盛唐时期达到鼎盛期,曾经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陇西被誉为世界李氏之根,陇西的李氏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大家园中熠熠生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文明成果。
[1] 雍际春:《论伏羲文化的演变与内涵》,《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 安定祥:《岐黄文化的内涵》,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庆阳,2011年8月,第29页。
[3] 苏富忠:《文化的分类体系》,《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 宋云芳:《天水地区伏羲文化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5] 刘雪:《文化分类问题研究综述》,《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年第4期。
[6] 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