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乃汉皇后裔,再造大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章 汉历新制,改进纸张

刘烜来到被自己接管的襄平最大工坊,这里原本属于田家。

工坊内划分多个区域,纺织区中,木质纺车整齐排列,梭子在丝线间快速穿梭。

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女工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匹匹粗布逐渐成型。

酿酒区弥漫着浓郁的酒香,大缸里的酒液在酵母的作用下咕噜咕噜冒着泡。

工人们不时查看酒的成色,空气中还夹杂着粮食发酵的味道。

酿醋区则飘散着淡淡的酸味,一坛坛醋在角落里静静陈酿,醋工们精心照料着这些醋坛,确保酿出的醋口感醇厚。

可此时,工坊里的手工艺人们满脸抱怨。他们虽痛恨田家把自己不当人看,但田家活着好歹能按时发钱,可目前田家被灭门了。

刘烜听后哈哈大笑,直言大家的抱怨让他明确了奋斗目标。

他询问原田家家主的发钱数额,有人回答每个季度每人一百钱。

刘烜当即承诺,以后每月给每人发五百钱,表现优异的还有额外奖赏。

众人听后,立刻感恩戴德。刘烜让大家先回家休息一天,明天等他来做新规划。

回到太守府,刘烜召见简雍。他表示自己对天文地理有所研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时间划分想法。

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正月是新年之始,二月,三月标志着春季结束,四月开启夏季,五月,六月夏季结束。

七月进入秋季,八月,九月秋季完结,十月冬季来临,冬月,腊月为冬季终点。

月份又分大小月,一、三、五、七、八、十、腊这几个大月每月三十一天;四、六、九和冬月是小月,每月三十天。

特殊的二月有二十八天,一年算下来共三百六十天。每个月还可分为四周多几天,每周有七天,依次是周一到周日。

简雍听后震惊不已,深知此划分意义重大,赶忙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都呈给皇帝。

皇帝阅览后,交给张让定夺。

朝堂上,学识渊博的大臣、大儒以及精通天文地理的官员们共同研讨。

他们一致认为刘烜的划分精确无比,纷纷夸赞大汉能有如此人才是国家之幸,这一划分彰显了大汉在文化制度上的先进。

必将推动大汉走向更加昌盛的未来,让四方蛮夷都对大汉的智慧与文明敬畏有加。

皇帝听后大喜,将刘烜所写内容载入史册,并将这一时间划分体系命名为“汉历新制”,下令大汉以后都沿用此制。

刘烜再次来到工坊,此时工坊内的工人们正翘首以盼着他的到来。

刘烜站在工坊中央,眼神坚定地扫视着众人,大声下令:“从现在起,大家的工作重新分配!”

“酿醋的继续干老本行,至于纺织工作,全部停止。”

工人们听闻,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但都安静地听着刘烜接下来的安排。

刘烜接着说道:“我给大家安排了新的工作——制作牙膏和牙刷。这两样东西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大有用处。”

说着,他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材料,开始给工人们演示牙膏和牙刷的制作步骤。

他一边操作,一边详细讲解:“大家看,这牙刷柄可以用竹子、兽骨、象牙、玉等材料制作。”

“竹子质地坚韧,成本较低;兽骨耐用且容易雕刻;象牙和玉则更为高档,制作出来的牙刷柄精美华贵。”

工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不时发出惊叹声。

“牙膏方面,普通的牙膏就按照我之前说的方法制作,用木炭、薄荷汁和草木灰,加入少量水融合成膏状就行。”

“要是想制作高档牙膏,可以加入一些珍珠粉,这样能提亮美白牙齿。”

随后,他按照前世的流水线工程模式,有条不紊地给工人们分配工作。

“一部分人负责收集制作牙膏牙刷所需的材料,像竹子、兽骨、象牙、玉、猪鬃毛、薄荷、珍珠、木炭这些都要准备好。”

“一部分人负责雕刻牙刷柄,要把这些材料雕刻成合适的形状;还有一部分人负责在牙刷柄上钻孔。”

“另外一些人负责把猪鬃毛缝纫到钻好孔的牙刷柄上;再有一部分人负责将木炭、珍珠碾成粉末,把薄荷挤出汁,备好草木灰。”

“最后,将这些材料汇总制成牙膏,盛装在小瓷碗里,再盖上盖子。”

说到瓷碗,刘烜介绍道:“咱们用来装牙膏的瓷碗也分等级。”

“普通的粗瓷碗,质地较为粗糙,颜色灰暗,但胜在价格低廉,适合普通百姓使用。”

“细瓷碗则质地细腻,色泽温润,做工也更加精细,适合中等收入的人家。”

“还有那极为珍贵的青瓷碗,造型优美,釉色光亮,质地纯净,是瓷碗中的上品,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

“咱们制作的高档牙膏,就用青瓷碗来装,细瓷碗装中等档次的牙膏,粗瓷碗装普通牙膏。”

安排完工作,刘烜又大声宣布:“大家听好了,每个工人都可以把制作好的牙膏牙刷拿回家给家人使用,这是我对大家的一点心意。”

“但记住,绝对不许以此来盈利!要是被本太守发现,定斩不饶!”

“另外,以后一周有七天,大家每人只工作五天就好,周六和周日休息。”

工人们听到这些,先是一愣,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他们从未遇到过对工人这么好的主人,纷纷对刘烜感恩戴德。

一位年长的工人激动地说:“侯爷真是大好人呐!以前在田家,我们累死累活,还受尽折磨。”

“如今跟着侯爷,不仅有了新的活路,还能有休息的时间,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其他工人也随声附和,整个工坊充满了对刘烜的感激之情。

刘烜走到造纸工人劳作的区域,看着他们造出的蔡伦改进后的纸张,虽说相比之前已有进步,但依旧十分粗糙。

他深知,以当下的造纸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于是决定将后世的造纸技术传授给众人。

刘烜站在工人们中间,耐心地讲解起来:“大家听好了,咱们以后造纸,就用桑树皮作为主要材料。”

“先把桑树皮放在草木灰水中熬煮半天,这一步很关键,能让桑树皮变得更加柔软,易于后续加工。”

“熬煮完后,要用大量的水清洗,把桑树皮里的杂质和草木灰都冲洗干净。”

“接着,把清洗好的桑树皮放在石臼里,用杵臼用力舂捣。”

“这可是个体力活,但一定要把桑树皮舂捣成均匀的浆状,这样造出来的纸才会细腻。”

“等桑树皮完全变成浆糊一样的东西后,再把它倒入一个大水槽里,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这时候,咱们要用到一个竹帘。大家看,就像这样,把竹帘轻轻放入水槽,让竹帘均匀地捞起一层薄薄的纸浆。”

“这需要一定的技巧,竹帘的角度和速度都有讲究,捞的时候动作要轻、要稳,这样才能保证纸浆分布均匀。”

“捞起纸浆后,把竹帘放在一块木板上,用另一块木板盖在上面,然后用力挤压,把纸浆里多余的水分挤出来。”

“这一步可以多重复几次,尽量把水分挤干。”

“挤完水后,把带着纸浆的竹帘小心地揭下来,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在晾干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灰尘落到纸上。”

按照刘烜的方法,工人们开始动手操作。经过一番努力,第一批按照新方法制作的纸张诞生了。

由于汉代还没有漂白剂,这些纸张微微泛黄,但却有着诸多优点。

刘烜拿起一张纸,向工人们展示:“大家看,咱们新造出来的纸,它的质地更加紧密、均匀,柔韧性也比之前的纸强很多。”

“以前的纸很容易破损,咱们这种纸就没那么容易破,而且书写起来更加顺滑,墨汁在上面也不会轻易晕染。”

“用来记录文字、绘画都非常合适。以后,咱们就按照这个方法造纸,肯定能造出更受欢迎的纸!”

工人们看着手中的新纸,纷纷露出惊喜的神色,对刘烜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