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上古简史
一 远古时代
巴勒斯坦属于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有适于栽培的野生谷物和易于驯养的动物,因而成为最早出现农业和畜牧业的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公元前50万~前1.4万年前卡麦尔山(Carmel)山洞中就有人类活动。
公元前14000~前8000年,巴勒斯坦进入中石器时代,在马拉哈泉和杰里科发现的纳图夫文化(Natufian Culture)遗址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纳图夫文化的社会经济以采集、渔猎为主,并向农耕经济过渡,可能出现了畜牧业的萌芽。出土的动物骨骼表明,已出现家犬。工具以细石器为主,多为半月形,还有镰刀、石臼、石杵、石磨盘,这些工具可能是用来采集和加工野生大麦、小麦的。骨器有收割刀、针、锥、刮刀和鱼钩等。有不少雕刻品出土。住处极简陋,多为圆形茅棚,或直接居住在洞穴中。墓葬位于居住地之内,有单人葬、集体葬和集体二次葬。有些死者身上撒有赭石粉末,这可能含有宗教信仰的意义。
公元前8000~前6000年,巴勒斯坦处于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8000~前7000年,巴勒斯坦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这个时期的典型遗址杰里科古城,已出现用土坯砌筑的半地穴式房屋,城外有石砌围墙和壕沟,墙内有石塔,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防御工事。
公元前7000~前6000年左右,巴勒斯坦进入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农业已有进一步发展,有的地方已出现灌溉农业。
公元前6000~前5000年左右,巴勒斯坦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迦苏勒文化(Ghassulian Culture)是巴勒斯坦南部铜石并用时代中期的典型代表,其命名源于约旦王国境内约旦河谷附近图莱拉特·迦苏勒(Tulaylat al-Ghassul)的考古发掘。迦苏勒文化时期农人居住在小村落中,建造泥砖梯形房屋或地下住宅,绘制彩色壁画,同时还炼铜。贝尔谢巴附近出土了这一时期的陶器和石器,并且发现了制造铜器和象牙的作坊,这表明专门工匠已经出现。
二 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4000年,巴勒斯坦已有完备的铜加工技术。公元前3000~前2500年,闪族人从阿拉伯半岛迁徙进入巴勒斯坦,开始定居生活,其中有迦南人和亚摩利人。据公元前2500年的卡迪铭文记载,巴勒斯坦被称为“亚摩利人之乡”。阿卡德人称之为“亚摩利人之地”。迦南人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平原地区,并且建立了独立的城市国家。因此,《圣经·旧约》把巴勒斯坦称为“迦南地”或“迦南人的国家”。迦南人的城市国家规模不大,经常受到周围大国的侵扰。希克索斯人和埃及人曾先后统治巴勒斯坦,赫梯多次与埃及争夺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权。
公元前22世纪,迦南人有了最初的本土文字。公元前14世纪,出现了用迦南楔形文字书写的史诗及神话文本。迦南人信奉多神教,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守护神,最主要的是“巴勒神”(Baal,即太阳神)。迦南人的经济以农业、手工业及贸易为主,开始与埃及和伊拉克进行商业往来,巴勒斯坦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
三 铁器时代和犹太人统治时期
公元前13~前12世纪,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进入迦南沿海地带,将这个地方命名为腓力斯提亚(Philistian),即“腓力斯人的地方”。腓力斯人带来了迈锡尼文明的文化与技术,特别是冶铁技术,使巴勒斯坦从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腓力斯人建立了5个城市国家,创造的文明延续了600余年。
公元前2000年前后,希伯来人从两河流域移居迦南。迦南发生旱灾,希伯来人流亡埃及达400年之久,于公元前12世纪左右在摩西的带领下重返迦南。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建立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历经扫罗、大卫和所罗门三位国王将近100年的统治。所罗门统治时期是希伯来王国最兴盛时期,他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耶和华圣殿,史称“第一圣殿”。所罗门死后,王国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的犹大王国(Kingdom of Judah)。
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崛起后,消灭了以色列王国,犹大王国也沦为亚述的属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城,焚毁所罗门神殿,将贵族、祭司、工匠等数万名犹太人押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犹大王国最终灭亡,“第一圣殿”时期结束。
四 前伊斯兰时代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巴比伦王国,获得巴勒斯坦的统治权,允许犹太人返回故乡。返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在“第一圣殿”原址上重建圣殿,史称“第二圣殿”。
公元前332~前142年,巴勒斯坦处于希腊的统治之下,其间经历了亚历山大大帝、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这一期间,希腊文化在巴勒斯坦广泛传播,希腊语成为当地正式语言。塞琉古王朝统治时期,禁止犹太教,洗劫了“第二圣殿”。这种做法激起了犹太人的顽强反抗,公元前142年犹太人起义军建立了独立的马卡比王国,后被罗马大军征服。
公元前63年,庞培进军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与叙利亚一起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罗马人在巴勒斯坦扶持建立了一些附属国,由当地的统治者进行统治。罗马帝国残酷的殖民统治迫使当地居民和犹太人多次起义,但均遭残酷镇压,幸存的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逐出巴勒斯坦。犹太人作为主体民族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结束。
罗马帝国分裂后,巴勒斯坦受拜占庭帝国统治,一直到7世纪初。这一时期,巴勒斯坦在文化上取得巨大成就,阿拉米语(Aramic)成为通用语言,但社会的上层人士仍说希腊语。巴勒斯坦的凯撒里亚(Karsaria)成为当时的文化学术中心之一。
1世纪,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地区诞生。基督教最初作为犹太教的一个支派或异端出现,遭到犹太人的反对和罗马人的残酷迫害。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宣布帝国境内人民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326年,君士坦丁大帝之母圣海伦娜前往耶路撒冷朝圣,亲自确定圣址,修建“圣母教堂”和“圣诞教堂”。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开始成为基督教朝圣者修道生活的中心,耶路撒冷成为基督教的圣地。基督教在巴勒斯坦的主导地位最终确立后,当地居民除犹太人外,绝大多数信奉了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