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古简史

一 阿拉伯人的征服和统治

7世纪初,阿拉伯人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大举进攻巴勒斯坦地区。636年,阿拉伯军队在雅穆克(Yarmūk)战役中大获全胜,这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结束。两年后,阿拉伯军队征服耶路撒冷。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属于同一行政区,即沙姆(al-Shām)地区,它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沙姆地区被划分为四个军区,巴勒斯坦分属于其中的菲勒斯坦军区(jund Filastīn)、约旦军区(jund Urdunn)和大马士革军区(jund Dimashq)。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统治时期,帝国发生严重分裂。穆阿维叶被支持者在耶路撒冷拥戴为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约旦军区和菲勒斯坦军区的部落成为倭马亚王朝主要的政治、军事支持者,因此穆阿维叶经常去巴勒斯坦。在他统治期间,这一地区保持安宁。Moshe Gil, A History of Palestine, 634-109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78.伴随着争夺哈里发权力的斗争,巴勒斯坦各部落之间进行了残酷的战争。同阿拉伯其他地区一样,巴勒斯坦的部落也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南方部落组成也门(Yaman)联盟,北方部落组成盖斯(Qays)联盟。680~692年,在倭马亚王朝与祖拜尔之子阿卜杜拉的斗争中,巴勒斯坦的也门部落支持倭马亚家族,成为倭马亚家族打败阿卜杜拉的重要力量。

阿拔斯王朝时期,统治中心转移到伊拉克,巴勒斯坦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当地部落很少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部落战争和起义时有发生。由于远离统治中心,巴勒斯坦经常遭到周围王朝的侵袭,先后受到土伦王朝、伊赫希德王朝、埃及法蒂玛王朝的统治。

二 巴勒斯坦的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

1.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的传播

在被阿拉伯人征服以前,巴勒斯坦除犹太人外,绝大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日常生活用语是希腊语和阿拉米语。随着阿拉伯人的进入和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语开始在巴勒斯坦传播。倭马亚王朝时期开始推行阿拉伯化,规定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所有公文都用阿拉伯文书写,大大提高了阿拉伯语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性。政府中的非阿拉伯公务人员开始学习阿拉伯语。

阿拉伯人统治时期,臣民大体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处于征服者地位的阿拉伯人;第二等级是改奉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及失去和不能取得统治者资格的具有阿拉伯血统的人,即阿拉伯贵族保护下的平民;第三等级是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也称为“迪米人”(Dhimmis)、“有经典的人”;第四等级是奴隶。迪米人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可以保留私有财产,但要缴纳人丁税和土地税。由于当地一些城市是通过和平方式占领的,通常均有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通过谈判签订的归降和约,因此巴勒斯坦的迪米人同其他地方的同类人相比,生活在一种较宽松的氛围之中。但为了获得较快的晋升或减免捐税,迪米人开始皈依伊斯兰教。特别是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哈里发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和穆台瓦基勒(al-Mutawakkil)对迪米人的歧视性和限制性政策,加速了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进程。巴勒斯坦人口由基督教徒占多数逐渐变为穆斯林占多数。

2.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圣地地位的确立

伊斯兰教创立初期,穆罕默德为了得到麦地那犹太社团的支持,曾沿用犹太教的一些习俗,面向耶路撒冷朝拜。相传穆罕默德曾乘飞马一夜之间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登上九重霄见到古代众先知和天园,《古兰经·夜行》篇对此事也有记载。由此,耶路撒冷作为伊斯兰教圣地的地位得以确立。

阿拉伯人进入耶路撒冷后,在穆罕默德登霄圣石上修建了清真寺。倭马亚王朝时期,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Abd al-Malik)为了吸引更多的穆斯林到耶路撒冷朝觐,于691年将这座清真寺扩建成宏伟壮观的岩石清真寺。〔美〕希提:《阿拉伯通史》,第307页。之后,又在岩石清真寺以南修建了阿克萨清真寺。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建成后,以这两座清真寺及由高墙围筑的宽敞院落为中心,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地。

3.城市的建设

拉姆安拉是阿拉伯人征服巴勒斯坦后修建的一座新兴城市。倭马亚王朝哈里发苏莱曼未继位之前就住在这里。715年继位之后,苏莱曼把宫廷设置在拉姆安拉,将这里作为菲勒斯坦军区的首府。拉姆安拉由此成为巴勒斯坦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由于靠近地中海和红海,且有着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拉姆安拉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埃及人的物资转运站,同时还是阿拉伯帝国的军事要塞。近代以来,由于其特殊历史地位,成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所在地。

倭马亚王朝时期,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沿海城镇作为同拜占庭海战的前线基地,得到很大发展。随着伊斯兰舰队的建立,推罗、阿卡、凯撒里亚、雅法和阿什凯隆的港口得到恢复和建设,阿拉伯军队在当地驻防。阿卡成为约旦军区造船厂所在地和主要的海军基地。Moshe Gil, A History of Palestine, 634-1099, p.107.

三 抗击十字军的斗争

11世纪,教皇组建十字军,打着宗教的旗号对东方进行侵略。1099年,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继而控制了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十字军首领鲍德温四世(BaldwinⅣ)被立为耶路撒冷王国国王,统治着巴勒斯坦沿海地区。

埃及阿尤布王朝的萨拉丁国王是抗击十字军的著名英雄。1187年,萨拉丁在海廷(Hattīn)战役中大败十字军,歼灭十字军精锐部队。同年10月,萨拉丁攻陷耶路撒冷,并乘胜攻克许多城市和要塞,仅剩下安提克、的黎波里、提尔(苏尔)以及一些较小的城镇尚在十字军手中。

阿卡战役后,萨拉丁和英王理查一世签订停战和约。和约规定十字军负责保有从提尔到雅法的沿海地区,内地和耶路撒冷归穆斯林管理,在阿卡到圣城之间开辟一条走廊,供基督教徒自由朝圣。阿尤布王朝分裂后,埃及的统治者把耶路撒冷以及连接圣城与阿卡的走廊交给十字军。1291年,埃及马木鲁克王朝军队攻破十字军在东方的最后堡垒——阿卡(Acre),结束了十字军对巴勒斯坦的占领。

在从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到1291年被全部赶出去的近200年间,巴勒斯坦先后受到十字军、突厥人、阿尤布王朝、蒙古人和马木鲁克王朝统治。频繁的政权更迭使经济受到严重摧残与破坏,沿海城市特别是加沙作为商业、文化中心的重要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