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党权与党争(社科文献学术文库·文史哲研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从“容共”到“容国”

1924~1927年间的国共关系,既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又是一种相互竞存的关系。因为相互合作,两党力量在短短的三四年间都得到迅猛发展,国民革命的洪流由珠江流域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又因为相互竞存,两党党争一直或明或暗地进行着,直至最终破裂。共产党虽是一个小党、幼党,却是国民党自兴中会以来30余年间所遭遇到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两党均“以俄为师”,其组织形态和政治文化具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可以说具有“同源性”和“同构性”。这种“同源性”和“同构性”同时也蕴涵着矛盾和对抗。

这个时期的国共党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党内合作”这一形式引发的。两党不仅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各有不同,而且各自的表述与客观事实之间亦存有相当的差距。1927年以后,两党从各自的立场来塑造这一段历史的记忆,乃至数十年后的今天,海峡两岸学者对这一段历史的描述和表述仍存有相当差距。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及人书局,1987)一书可视为台湾学者在这方面研究的经典之作。李著认为,若非蒋中正断然武力“清党”,则国民党早已于此时被消灭(见该书导论)。大陆学者的问题意识集中于探讨大革命的领导权,传统观点强调中共是大革命的领导者,较近的看法则倾向于中共没有掌握大革命的领导权。

事实上,这一时期国共关系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两党关系的形式、内容和表述,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时期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远非过去两岸表述中的“容共”、“联共”以及“合作”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