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秦齐鲁之势简析
齐、鲁俱为周初封国。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吕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周初国师,是辅佐周文王、武王克殷的著名军事家、谋略家。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周初辅相。受封之初,周公问姜太公如何治齐。姜太公回答:“尊贤尚功。”即“尊重任用贤人,崇尚事功建树”。姜太公反问周公如何治鲁。周公说:“亲亲尚恩。”即“亲附族属,崇尚恩义”。这可以说是两国的建国方略。
齐国,居山东北部,“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其后,管仲的政治改革,更有关键性意义,齐国自此一跃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加之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齐国率先称霸于诸侯。《史记·货殖列传》称赞说:
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红,极技巧。通盛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太公治齐,采取的是“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修明政事,顺应齐地东夷文化的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
再说鲁国,因为周公辅相宗周,由周公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按照周公旦治国方略治理鲁国,变俗革礼,三年而成。《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鲁公伯禽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说:“何迟也?”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望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说:“何疾也?”太公望说:“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周公感叹说:“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公见微知著,一语道尽后世齐强鲁弱的国势对比。
先秦时期,齐、鲁两国,“以地言之,则齐险而鲁平;以财言之,则齐厚而鲁薄,以势言之,则齐强而鲁弱”(《四书或问》卷十一)。可是,既然齐国是强国,鲁国是弱国,强国难道离“道”更远吗?弱国难道离“道”更近吗?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国的始封之君本为周公,因为在朝辅政的需要,周公两次受封均不曾就国,成王时“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有“先君周公制周礼”的传统浸润,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髙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一)。伯禽就鲁,三年礼成,是把鲁国建成了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试图用周礼来替代东夷的文化传统,伯禽敦本抑末、崇礼重教,极力推行周朝礼乐文化。而鲁国也因此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所以后来晋国执政大臣韩宣子称“周礼尽在鲁矣”。
春秋末年,孔子目睹层出不穷的违背礼乐制度的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原因,因而主张恢复周礼,重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行“王道”于天下。而当时“鲁有周公伯禽之教,其民崇礼尚信,庶几仁厚近道”“齐有太公之余风,管仲兴霸业,其俗急功利,其民喜夸诈”[1],两相对比,孔子认为鲁国近于“道”,齐国远于“道”。这也就是说,孔子不以国势强弱论“道”远近。